国民心理健康网,国家级心理助推平台。
关注“国民心理健康网”公众号,获取更多心理资讯。
来源:丁丁心理
丁小编说:
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了“控制欲”这个问题,很多用户都在后台给我们留言,说到了自己“被控制”和“控制”的故事,这让小编十分感动,也觉得应该更好地去和我们的用户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有一位用户直接跟我们留言说:那不控制孩子怎么行呢?总要用方法来约束他呀!有时候孩子不听话还得打,这样他们才会长记性!
关于“打孩子到底应不应该”这个话题,小编特意邀请了我们的任丽老师给我们解读,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启发。也欢迎大家在文末跟我们进行留言讨论。
当然,如果你有想要了解的话题,也可以在文末留言,或者私信我们,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给你最好的答案,希望我们一起成长为更通透的大人。
以下是本期的正文——
孩子到底该不该打?
最近在微信群里,有位妈妈说:“我觉得束手无策时,跟孩子斗智斗不过,就动手了。”
我接了一句:“孩子不应该打,可以跟他好好讲道理。”
另外一位妈妈马上接过来说:“有时候打一打很有必要的,反正我打过孩子,孩子不能没有规矩。比如爱犟嘴、爱争辩、爱偷懒,我基本上抓住一顿狠揍,现在看我发飙,马上怕了。看看,打了才管用。“
打与不打立即形成了正方与反方两个阵营。
认为打孩子没有问题的那一方,甚至甩出来最近一篇10万+的文章《现代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打孩子打太少了》。
作者认为孩子打得太少,有如下弊端:
“
教育成本上升;
效率降低;
身体和精神的抗压能力都很差;
成才的概率比较低。
而我是不支持打孩子的。
这么多年的亲子教育经验让我明白,打孩子绝对不是教育孩子的上策,而这恰恰是父母无能的一种表现。
01
打孩子其实是在用“惩罚”代替“教育”
父母责打孩子的时候,孩子最强烈的感受是父母不爱他了。如果打的比较狠,身体就会留下记忆,而这些记忆都是负面的。
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大多数都是不能够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
在孩子面前,他们不能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孩子在未来也会潜移默化地通过行动或者是情绪化去表达自己的需要,而很难用结构化的方式、理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用打孩子的方式直接惩罚孩子,是一种非常简单、看起来有效,但又很粗暴的教育方式。
父母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思去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直接告诉孩子自己所认为的结果:你这样做不对,你做错了,你就应该受到惩罚。
至于是怎么不对,以后该如何改,父母并没有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孩子反思,也没有细致的引导。
父母的权威不容置疑:
我的经验比你丰富,我认为错就是错,不可反驳,这实际上阻碍了孩子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孩子懵懵懂懂,也许认为父母说的对,但内心可能并不服气。所以他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甚至用它来挑战父母的权威。
用惩罚来替代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身体上受到了惩罚,这会抵消他内心所产生的因为犯错所产生的内疚感。
内疚感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超我”,建立内在的道德标准的重要情感,而父母通过责骂孩子让孩子懂规矩,在心理上孩子很难认同父母所设定的规则。
表面上他会害怕因为自己犯错而被父母抛弃,或者因为惧怕父母权威而屈服,他内心可能是完全不接纳的,即使你说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确。
那些没有内疚感,或者是没有超我的人,最终去了哪里呢?
很多长大后成了反社会人格的人,最终进了监狱。
回顾这些人的成长史,他们父母大多是用简单粗暴、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很少用耐心或者温情来面对孩子。
当然,打个一次两次,并不一定会给孩子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它主要取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如果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少给予孩子陪伴,很少满足孩子的需要,父母与孩子之间所形成的情感链接就非常薄弱。通过打孩子,就会让关系越来越糟糕,孩子越来越叛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年龄越小,父母打孩子好像越有效。
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到了青春期,孩子感觉自己已经有力量反抗父母,就会与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有些孩子可能在这个阶段,拒绝跟父母沟通,完全不听父母讲话,甚至离家出走。
这时,父母会发现,打孩子一点都不管用了,再也无法起到那个神奇的效果了。他们发现自己管不了了,无奈中可能就会把这些有“品行障碍”的孩子送到心理咨询室来。
还有一些孩子,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转而向社会上寻找亲密关系或者支持。
假如遇到不良少年,可能就会出现偷窃、打群架、吸毒等行为,而女孩则会更早地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甚至导致未成年怀孕、堕胎等行为,这些对身心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02
打孩子并不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压力和挫折,真的已经太多了。
相比较过去,孩子的学业越来越重,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多少家长在孩子话还说不利落的时候就把他们送进了早教机构。
孩子忙,家长也忙。
孩子与家长奔波在各种培训班里,为了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父母省吃俭用,特别舍得在孩子身上投资。
但其实这是父母回避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而将孩子的教育推向了社会和教育机构。
与孩子呆在一起,需要极大的耐心。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需要父母给予关注。孩子一些细微的行为,都是我们切入孩子教育的机会。
但父母往往因为自己太忙,没有时间,或者为了省事儿,而把孩子直接交给了别人去教育。
可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父母的教育。
曾经有一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总是咬手指甲,怎么纠正都改不过来。她给孩子指头上涂上辣椒水、苦瓜汁,甚至打骂孩子,但孩子这个毛病反而越来越严重。有时看着他啃得指甲流血,都停不下来。
我们知道啃指甲其实是孩子抵抗焦虑的一种方式,她紧张焦虑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越频繁。当父母觉得这个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不断用惩罚去限制孩子,孩子就会越焦虑。
假如让妈妈观察一下,孩子在什么时候不啃指甲?
父母允许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有这样的行为,其实在其他孩子身上或多或少也都有,只是你的孩子可能频率比别的孩子高一点。把它当作一种普遍性的,而不是特殊性的行为,父母和孩子可能都会放松一些。
另外,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内心的焦虑和紧张,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感兴趣的事情上。比如多带孩子去户外奔跑,多玩一些手工的活动,让孩子的手忙起来。
人生中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比如跟父母分床睡,第一天上幼儿园,学业退步,青春期的内心冲突,高考的压力,前面有太多的挫折等着每一个孩子,打骂不仅不能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反而让孩子失去自信,变得在困难面前更加退缩。
孩子内心没有力量,你让他拿什么来抵抗挫折?
03
赞美的教育可能比惩罚更有用
赞美可以让孩子形成内在的秩序感与规则意识,让孩子感觉到被欣赏,觉得自己是值得被尊重,值得被爱的,他是有价值的。
经常打骂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糟糕的,是无价值的。这种无价值感,损坏了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失去了自信。
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孩子总是半途而废,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长性的原因。
打骂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一次失败的经历,如果这么多失败的经历累积在一起,孩子就会给自己留下一个刻板的印象: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我是不会成功的。
建立自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让孩子不断有成功的体验,这个体验如此珍贵,就像我们给孩子的人生银行投资的金币,孩子获得的成功经验越多,他就更愿意去冒险,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越有可能跨越困难。
如何给孩子创造成功的经验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例子。
孩子每天玩完玩具都不收拾,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针对这个行为,父母该怎么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
第一类父母可能口头上告诉孩子:你应该把玩具收拾好。但嫌孩子做不好,干脆就自己收拾了。当然,父母在行为上也给孩子作出了表率。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行为可能并未给孩子造成深刻的印象,甚至父母包揽,会让孩子认为这本身就是父母的事情,跟自己无关,孩子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做了。
比较极端的父母会把孩子暴打一顿,让他记住,以后玩完要收拾。孩子在身体上接受了惩罚,在他的记忆中也就只剩下了惩罚,前面无论你讲了多少道理,他可能都当作了耳旁风。这也是为什么父母几次三番讲道理、惩罚孩子,孩子还是不长记性的原因。因为这些规则没有被内化,形成孩子自己的规则。
第三类父母可能会跟孩子一起去收拾玩具,并且边收拾边跟孩子探讨,如何把这件事情做好,做好这件事情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等等。比如父母会把收拾玩具分成三个步骤:
第1步,把玩具归拢;
第2步,把玩具进行分类;
第3步,把玩具放到规定的地方。
父母可以跟孩子说:“你看每一个玩具都玩累了,想回到自己的家休息。”这样下次小朋友想要跟它一起玩的时候,就很容易找到它。
分了三个步骤以后,我们可以让孩子独立完成最后一个步骤。
这种完成感会让孩子觉得是他自己经过努力做到的,这就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成功的体验,而且,这个行为本身是一种内化了的体验。
打孩子不是爱,而是不能为自己情绪负责的父母的无节制的情感发泄,它留给孩子的可能是一辈子的阴影和自卑。
作者介绍:任丽,丁丁心理签约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硕士,心理学动力学取向,擅长婚恋与人际咨询。
国民心理健康网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级心理行业助推平台。以“为国民提供优质心理服务,促进人类健康与幸福”为使命,以“政产研学用”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数据”为基础,依托国家级专家智库,通过国民心理产业联盟、产业基金、慈善基金、产业园等,集聚学术、资金、技术、项目等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支持心理机构、产品与项目落地,推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国心理行业发展。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转发内容仅作信息分享及参考,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小编联系(微信号:gmxljkw),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本订阅号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