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次下村上户时,久闻段绍炳是红军烈士后代,我心存好奇,总想写写他的人生故事。
坐在我眼前的段绍炳,个子不高,身材较瘦,虽然行走有些迟缓,口音有些听不清,但是精神不错,他出生于1931年9月3日,于都县段屋乡围上村军一组人,1955年入党。
天气异常炎热,在我与他落座后,我赶忙掏出笔和纸,开门见山地询问起他的人生故事。这时的段绍炳久久陷入沉思,慢慢地拉开了话匣。
段绍炳的父亲段风水,1898年出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1933年作战牺牲,父亲牺牲在何处,家人无从知晓。2016年11月16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评定为烈士,颁发了《烈士证明书》。母亲刘老女,1989年去世,享年82岁。
段土地生是段绍炳的继父,1914年出生,由于段土地生未结婚,在段绍炳二三岁时过继给他为儿子。段土地生在1933年革命工作中牺牲,2016年1月19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评定为烈士,颁发了《烈士证明书》。
我递了一支烟段绍炳,我极想听他说说他父亲和继父在红军的故事,可惜他当时年幼,也说不出来。我只好让他说说自己,他随即点燃手中的烟,瞬时整个客厅弥漫着香烟的味道。
段绍炳八、九岁时,进入了段屋村枫树祠堂小学念书,当时,这所学校是公堂办学,入学免学费,而在其它学校读书的学费则需一担谷子。童年期间的段绍炳,因为家庭非常贫困,他起早贪黑地干农活,如铲草地、积农家肥、捡煤炭,只读书半年就早早回到家里。这时的他,曾有一个童养媳,两人同年,童养媳是于都县梓山乡火山塘三贯人,一年之后,因为生计难以维持,童养媳离家出走。
十五、十六岁时候,段绍炳就挑起家庭的重担,不仅靠种田为生,农闲时还要去挑脚力、捡煤炭。
当他年满二十岁,便在围上乌仙坑的煤窑里挖煤炭,采挖到煤炭后,老板分两份,自己得一份。
解放后土改时期,段绍炳任上塘乡围上村军屯分队长。1953年2月,围上村改设选区。1954年分田地后,段绍炳娶妻生子,妻子梁春秀,段屋乡康梁村人,1935年生,1980年去世。
在围上村成立互助组时,段绍炳任军屯互助组的组长,负责组内的各项事务。
1955年,选区组建农业初级合作社。互助组转入初级公社后,段绍炳任初级社社长。
1957年增设康梁、杜田、围上3个高级社,共有8个高级社。段绍炳继续任围上高级社军屯组队长。
1958年9月,撤销区乡建制,设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全县43个乡成立30个人民公社。寒信乡不变,人民公社命名为繁荣社,机关驻寒信圩,由寒信、围脑、枫树、康梁、大屋、杜田高级社和本初级社构成。同年11月,撤销繁荣社(寒信乡),所属区域划归车头人民公社管辖。段屋范围设有康梁、寒信、枫树、上塘、围上、段屋等6个生产大队。这时,段绍炳任围上大队军屯生产队队长。1972年从段屋大队分设围上大队,段绍炳任围上大队军屯生产队队长。
1978年成立了围上大队党支部,当时支部只有3名党员,段绍炳是支部委员。
1984年5月15日,建乡换届,撤销人民公社体制。车溪公社划分为车溪乡和段屋乡,下设的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段绍炳任围上村军屯组组长。分田到户时,军屯组分为军一、军二、土地三个村民小组,段绍炳任军一组小组长,一直至今。
段绍炳家有三兄弟,大哥段绍辉,1928年出生,59岁去世;弟弟段绍祥,1935年出生,70岁去世。段绍炳排行老二。
段绍炳夫妻共育有五个儿子:老大段福建,1960年出生;老二段志林,1964年出生;老三段志洪,1966年出生;老四、老五是双胞胎,分别是段志辉、段志明,1977年出生。
段绍炳一直用眼神注视着我,话语声絮絮叨叨,我的耳畔却很宁静,脑海的思绪也随风飘向了大门外的铜锣湾,和远方连绵的群山,那里曾是红一军团踏上革命征程的出发地......
(口述:段绍炳;供稿:于都县志办)
来源:(供稿:于都县志办)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