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一小时:多亏了护士的坚持

2019-07-23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2.18 01:10AM

患者男,63岁,胸骨后疼痛一天余来诊,伴加重,性质不详,向后背部及肩颈部放射,伴畏寒,不伴胸闷、气促、心悸、发热等不适。来时BP:160/90mmHg,HR:58bpm,急查心电图、TNI、BNP,心电图未提示心梗,TNI、BNP结果示正常,如下图:

为排除夹层,护士测量双上肢血压,左上肢BP:163/104mmHg,右上肢BP:166/89mmHg,差异不大,同时安排患者完善胸片、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等检查。

因为患者疼痛一天余,自觉可以忍受,无其他不适,是在子女的强烈要求下来诊,就诊意愿并不强烈。加之心电图、TNI、BNP、生命体征等正常,患者不愿意继续就诊及用药,强烈要求回家。

护士考虑患者疼痛并没有缓解,担心其他问题,不想患者这么快离开,便和患者沟通,将其安排在抢救室休息,并上了心电监护,先观察病情,等疼痛缓解或检查结果全部出来再回家。就在大家已经做好了其最终签字回家的准备时,炸弹来了!

2019.2.18 02:21AM

护士发现监护仪上ST段显著抬高,BP:53/45mmHg,HR:32bpm,同时患者面色痛苦,大汗淋漓,护士立马通知医生,紧急泵入去甲肾、多巴胺,快速补液,加罗宁泵止痛。再次急查TNI、BNP、十八导心电图,TNI、BNP正常。

十八导心电图示:Ⅰ、AVL、V1-V6导联ST段抬高,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如下图:

2019.2.18 02:50AM

紧急联系心内科,收入院。此时患者的常规生化拍片等结果出来,显示正常。

2019.2.18 06:00AM

心内科行PCI术,示LAD近中段长节段性病变,最重处狭窄75%,LCX粥样硬化,RCA中段狭窄99%,LM未见狭窄,植入支架。

2019.3.05 10:00AM

患者恢复良好,心内科出院。

二、分享理由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胸痛的患者越来越多,加上近年来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大家也越来越重视胸痛,导致有些患者只是轻微不适就来医院就诊,在给胸痛患者做完检查显示结果正常后,医护容易放松警惕,尤其是类似于本例中各种检查结果正常的情况下,更容易麻痹大意。

但TNI等结果正常并不能完全表示排除心梗,也有可能患者只是在早期,下图是一个血清中心肌酶及损伤标志物的时相变化:

三、解决之道

对于胸痛的患者,除了查心电图、TNI外,还要上心电监护。有研究表明:59.4%的病人发生心搏骤停发生前1-4小时有至少一项生命体征异常,13.4%的患者有严重的生命体征异常。生命体征作为几乎所有医疗机构的常规监测程序,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也已经有了十分简便的远程监测的可穿戴设备,这尤其对病人的病情变化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反思总结

胸痛是急诊最重视的疾病,我们甚至有专门的胸痛中心为患者服务,我们可以在患者来诊时快速排查是否是心梗或者夹层等急危重症,但在检查结果正常后,我们很容易就放松警惕。

遇到本例中这种带有负面情绪、强烈要求回家的患者,我们往往也会签字放其回家。所幸本例中护士坚持自己的判断,考虑患者胸痛未缓解,想方设法挽留了患者,同时把患者放在抢救室护士眼皮子底下,上了监护,所以及时发现了病情变化并抢救。假设当时护士放患者离开了医院,患者可能离院就出意外;假设护士没有上监护、没有放在抢救室,也就不可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至今回忆这个病例,想着这中间无论哪个环节缺失,患者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面对胸痛的患者,哪怕患者对检查项目、对费用等有意见情绪,护士应该坚持原则,严格按要求操作,生命安全第一。

专家点评

文中讲述了1例典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体会,在经惊心动魄的抢救后,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与经验汇总。

对于胸痛患者,国内大部分急诊已成立胸痛中心,为此类急性心梗患者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时间就是生命,文中作者虽是急诊科护士,但对于心梗的专科护理经验不亚于心血管专科护士,前期通过对此疾病的重视,经规范诊疗、监护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患者在突发病情变化,命悬一线的同时得到及时规范的抢救措施,最终转危为安。文末,用了两个假设,还原惊心动魄的后怕场面,更是让读者们看到了急诊工作的不易,在深深感慨的同时,对急诊护士肃然起敬。

想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我们的今日头条号(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和微信公众号(cjmn2015

欢迎您到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平台投稿:cjmnwx@vipcjm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