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兰州:金天观,传明燕王朱棣起兵后,逃跑的建文帝藏身于此

2019-08-05   飞鸟行走

自古以来,兰州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从明代起,这里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古往今来,走过兰州的文臣武将、使节军卒、公主商旅数不胜数。可是,细细算一下,到过兰州的帝王却非常少。尽管如此,兰州民间依然有许多有关帝王的故事,比如金天观与建文帝的传说,距今近千年的金天观现在却被人们即将遗忘了。

一、金天观简介

金天观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东路5号,文化宫桥的西边。它的历史悠久,唐为云峰寺,宋为九阳观,因处城池正西,在五行中西方属金,故名金天观,当时的金天观是兰州最大的道观,宫殿高大巍峨,同廊连贯,观内汉柏唐槐,古木参天。有四大建筑群,东有元坛祠,洗心道院,中有雷坛,西有英武祠,北面九阳山上有玉皇阁,老子殿,以北有花园,叠石为山,称山字园。

金天观东濒阿干河(此段又名雷坛河),西倚华林山,正道家所谓“龙翔虎伏,掩映其墟”的盛地。整座观宇“左华林,右龙尾,琼楼贝阙扼其胜,苍松古柏挺其奇”,气势恢宏壮观,是兰州规模最大的一处道教古建筑群。

原山门坐北朝南,是一座重檐牌楼。三开间,每门宽3米,高6米,高大轩敞。牌额上书“金天观”,据传系悟元子刘一明手笔。门前有五龙池。今门已拆去,池已淤平。

山门内,五重殿宇由南至北依次排开。前院中为九天门,供奉人头鸟身的九天玄女娘娘。次院中为雷祖宝殿,供奉人头龙身的雷神普化天尊。殿前设雷坛,为民间祈雨司法之祭台。左右有真武祠、玄坛祠护持。中院居中为三清殿,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东西两廊绘有“老子百世降生八十一回传奇壁画”。长达数十米的连环壁画中,各种不同的“神仙”人物及飞禽走兽形象活灵活现,线条精细,技法高妙。此壁画绘制于明代(一说绘制于汉代),是全国仅有的两套道教壁画之一。不幸的是这一艺术珍品、道家圣物,在1940年前后被剥落殆尽。第四院中玉皇阁耸立于2米高的台基之上,正殿塑有玉皇坐像。殿东为供尧、舜、禹三位人杰的三官殿,殿西为供日、月:星三位光明神的三光殿。后一重院中,山势陡然隆起,如阁似亭的老子殿,四条兽脊从中心宝顶向四方斜飞,翼然停落在全观最高处。周围回廊环护,道路曲折。

东侧另建一山门,上书“皋兰福地”牌额。门前河上架有一桥,名日:“望仙桥”。据载,此桥结构精巧异常,后被阿干河山洪冲毁。 金天观现存殿宇多系明惠文帝建文时的原建筑。据清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金天观碑(此碑现存三清殿东)载:“明季寺院多被兵燹,而斯观独存。”金天观经清嘉庆和民国初年两次大的整修,主体建筑才得以保存至今。

1949年以后,兰州市政府多次整理修葺金天观,以及观东跨院阿公祠和观西跨院三公祠,将它们一并改建为“兰州市工人文化宫”。阿公祠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阿公即阿桂,清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又称阿文成公。有功于清政府。三公祠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所祀三公即任过陕甘总督的那彦成、长龄、杨遇春。金天观和阿公祠、三公祠形成一片具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改建中,拆南山门内戏楼移建于阿公祠后的北山坡上,面对新辟的西津通衢大道,为其正门。三问悬山顶穿堂式门楼,彩绘斗拱托起翘檐,丹柱卫护金钉红门,屹立于数十台阶之上,气象壮观恢宏不逊于往昔。

金天观还是陇上不可多得的古树名园。观中随处可见高大挺拔的松、柏、桧、槐,多是千年以上古物。老子殿西北坡下有一株汉柏,虽然枯死,但树干依然挺拔。玉皇阁东西两侧各有唐槐一株,树龄已逾千三百岁,高大粗壮,枝劲叶繁。西边一株高达二十多米,东边那株粗有三人合围,近根部的一半已枯朽斑驳,正述说着岁月沧桑。

老子殿后北坡下,有一古牡丹苑。相传,此处牡丹是唐朝时从长安皇宫内沉香亭畔移植来的。更说名为“醉杨妃”的一种,乃唐明皇宠妃杨玉环亲自培植。盛时苑中有名贵品种一百多本,高者竟逾丈。如今已抢救活四十多本,春日牡丹古苑依然姹紫嫣红。

二、金天观发展历史

金天观唐代称为云峰寺,宋代改为九阳观,明肃庄王于公元1400年重建道观,因地处城池正西,在五行中西方属金,故名金天观,1956年金天观改为兰州市工人文化宫。

明惠帝建文元年 (1399)夏,第一代肃庄王朱瑛将肃王府由甘州迁驻兰州山字石后,见此地有仙人舞袖之形,于是便于次年在此开始营建道观,因竣工于秋,又观址位于原兰州城之西,以五行论,便取西方“庚辛金”之意,遂命名日“金天观”;明永乐十年(1412),诏请当时精于内家拳术的武当山孙碧云真人来观主持道场。一时黄冠羽客、内家同道云集观,金天观遂名重于世,成为西北的道教中心。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曾重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原有建筑毁于兵火,乾隆五十九年(1794)甘肃巡抚许容依原有规模捐款重修,嘉庆十一年(1806)甘肃督标中军副将刘管成再次重修,道光年间(1821—1850)增建阿公祠与三公祠,民国年间(1912—1949)观中部分建筑与塑像及壁画遭到破坏。此观原为兰州最大的道教官观,观内殿宇崇巍,回廊曲折,松柏茂密,环境清雅。“文革”期间,观内整个建筑被毁。

三、关于金天观的故事

在兰州说起肃王很多人都知晓。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在加强行省建设的同时,还在全国各地分封诸王,以起到拱卫蕃属的作用。于是,朱元璋就把他的第14个儿子朱楧封到了甘肃。起初,肃王朱楧就蕃在张掖,后来又迁到了兰州。据说,肃王有一次到兰州巡视,看到兰州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尤其是兰州城外的皋兰山像一条长龙,横卧在兰州城南,三面环山的兰州城好像仙人舞袖,黄河滚滚而过,的确是藏龙卧虎的好地方。

于是肃王心中大动,有了把就蕃地从张掖迁到兰州的念头。果然,在他的努力运作下,建文帝元年,终于将就蕃地迁移到了兰州(当时为兰县)。肃王到兰州后便征调各路能工巧匠,大修王府及其他设施。

而在肃王修建的众多建筑设施中,有个地方和建文帝有关。民间传说,肃王的花园——凝熙园中间建有假山,假山下面修建有地道,可以直达兰州城外的金天观。这原本是一个隐藏很深的秘密,可是却被人给揭破了。这事要从朱棣起兵说起,建文帝当皇帝没几天,就在身边大臣的怂恿下开始削蕃。谁知,却逼急了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燕王朱棣起兵,竟然一举夺了建文帝的天下。

据说,最后建文帝出家为僧。究竟去了哪里?一直没人说得清。有个说法就是朱棣率军攻进南京的时候,建文帝制造了一场火灾后悄悄向西逃命,直奔兰州来找肃王朱楧。建文帝到兰州后,肃王朱楧大吃一惊,但还是收留了建文帝。自然,王府是不能住了。于是,就把他安置到兰州城西的金天观。

朱棣对于建文帝假死的现场自然不信,暗地里派遣了大量人手寻找建文帝。据说,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有一天,一个大臣向朱棣汇报说,肃王朱楧在兰州城西修建了一个金天观,金为五行之首,象征着西方,天则是天子的意思。这个金天观岂不是说天子在西方吗?也许建文帝躲藏在金天观呢?

于是永乐十年,朱棣命武当山道士孙碧云到兰州金天观一探究竟。当时,为了迎接孙碧云,肃王还专门修建了一座望仙桥,修建雷坛,请孙碧云主持道场。雷坛河就是因此而得名。民间传说,孙道长经常在望仙桥上观望,看能否发现建文帝。然而,由于明肃王府和金天观之间暗通地道,因而建文帝的踪迹一直没有暴露。真相是否如此,人们就不知道了。不过,前几年,整修金天观(工人文化宫)时,人们发现了一口深井,有人传言说这口井就是当年肃王府到金天观地道的出口。

在金天观院南有十余块明清碑刻。其中有移自节园的明肃王妃“碧血碑”,立于原二清殿西廊。据说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大顺军将领贺锦攻占兰州,末代肃王朱识鋐被擒。肃王妃颜氏、赵氏、顾氏,嫔田氏、杨氏率宫人200余人从凝熙园奔上北城墙上的拂云楼,准备从北城墙上投黄河自尽。当时追兵迫近,颜氏扑向立于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触碑而亡。其余妃嫔跳墙、自刎、上吊,全部殉难。当地人把肃王妃嫔的尸体收集起来,在园里掘了个大墓,全部埋葬。从此后,叠立在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上颜妃洒血的地方,留下了—块碗大的血痕,每逢阴雨或天气变化,痕迹就非常明显。

清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在拂云楼上看见此碑,忽动恻隐之心:一日上北城,过肃王碑,见烈妃所自碎首处,血痕喷洒,团渍缕注。军士告余,天阴雨湿,其痕视常日加明。精诚所至,金石亦开,曷足异也。于是命人在墓前建烈妃祠,将碑移至墓旁,取《庄子·外物》中“苌弘化碧”之意,称“碧血碑”。

故事里的事,是也不是,不是也是,权当一听就罢了。只有这座历经了几百年风雨的古刹,依然静静地伴着黄河水的起起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