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兰州:青城古镇又名一条城,据传李自成曾隐居于此

2019-08-05   飞鸟行走

古镇是探寻历史的最好去处,在掉落的青砖绿瓦里嗅出往日的气息;在一窗一棱里凝视光束里飘摇的粉尘;照见历史蹒跚走来的细碎痕迹。在兰州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的青城古镇,它不是名气兴盛的青城山,也不是呼和浩特的那个青城,只是黄河南岸边一座古镇,千百年历史的古镇。

一、青城古镇简介

青城古镇位于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是兰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历史上的青城交通发达,商贾云集,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以水烟为主带动多方商贸流通发展,让这里当时富甲一方,远近闻名。行走街道,保存完整的罗家大院、高家祠堂仍可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风云变幻。

青城古镇的标志就是狄青雕像。手持花枪的武将狄青,身披铠甲,战袍起舞,花白胡须,目视远方,一副戍守边关的豪情,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骑着高头大马,昂首嘶鸣,马尾横扫千军,真乃一世豪杰。

青城镇拥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有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有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类树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烧秦桧、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韵味十足,青城长面、糁饭、陈醋和酸烂肉等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都足以让游人流连忘返。兰州青城水烟制作技艺、道台狮子、西厢调等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氏祠堂始建于乾隆50年(公元1785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其中殿堂、廊坊共计20多间,过厅还悬有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匾额。里面悬挂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和咸丰帝御赐高鸿儒“进士”匾额。200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一进三楹,由山门、过庭、雨廊、大殿组成。总体方案为方形八卦,院内四合小院成四宝聚珠之势,左右对称,东西各设厢房和耳房。山门为悬山顶砖木结构,青瓦朱门,脊高檐飞,正中悬挂“高氏祠堂” 四字匾额,门外有镇宅石狮子二座,旗杆二枝,坐南向北,耸立街心。进山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两米多高的石碑(碑文见后)一座,过小院直入过庭,过庭、雨廊均为歇山顶式,庭内厢房照壁上,分别写着家训格言和绘有孝道图画。

青城书院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一百多年的历史培养了大批优人才,其中翰林1人,进士10人,文举23人,50多位武举人及许多贡生。是兰州六大书院之一。古镇还有多处明清时期的民居和城皇庙内的古建筑。青城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待于进一步去挖掘开发。坐落在古镇的青城书院,几进庭院对称而建,蔚为壮观。屋顶的木檩子方方正正,预示方正做人。起起伏伏的院落,勾勒着小镇当年书声琅琅的轮廓。傍水而读,涛声作伴,勤学知礼,一幅乾坤盛世图景。几大家族家家庭院牌坊林立,文功武治匾额高悬,加上演绎很多的城隍故事,让这个小镇有了更多的神秘。

青城隍庙,原址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又称“狄青府”,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39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为守备府,是一条城守备军指挥部的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为城隍庙,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又集资修复了门楼及戏楼,这里成为当地人们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

罗家大院为四合院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是典型民俗文化博物馆。院子中有当年水烟作坊、水缸,石桌和满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二进院子陈设有刺绣、灯笼和一些小物件。院后花园里有一处荷塘,荷叶碧绿,生机勃勃。电视剧《老柿子树》在此院拍摄,成为剧中四个儿子居住的场所。

百亩荷塘青城东滩一带数百亩的荷塘是近几年来发展的新兴产业。盛夏季节,水面的荷花随风摇曳,阵阵清香扑面。荷池中各种鱼类的养殖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每逢节假日,都市的垂钓爱好者成群结队,在荷池边垂钓,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青城水烟,青城古镇因水烟而名,因水烟而兴,因水烟而盛,却也因水烟而衰落。在商贸发达时期,这里是全国的著名水烟集散地,沿黄河河道流通至全国各大城市。青城镇是水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相传在明朝,一周姓人家随肃王从甘州迁兰州,后定居青城,栽种烟叶,并引进水烟制作工艺,日渐兴盛,同时得益于黄河运输的便利,青城水烟名震全国。

现今,水烟已经逐渐退出历史,但是水烟的制作工艺和作坊还是保留了下来,在罗家大院一处四合院,压制水烟的巨型木椽、砣石以及压制成捆的水烟,仍保存完好,无声的向前来参观的游人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二、历史中的青城

青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

青城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据史料记载,唐朝在此修筑垄沟堡(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垄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

历史上的青城是以水烟为主的货物集散地,水陆交通发达,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云集,泊来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风味,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式。

三、千古谜团

关于李自成之死,《明史·李自成传》是这样记载的:“顺治二年二月……自成走咸宁、蒲圻,至通城,窜于九宫山。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二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或曰村民方筑堡,见贼少,争前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脑中死。剥其衣,得龙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惊,谓为自成也。时我兵遣识自成者验其尸,朽莫辨。”因其记载模棱两可、不甚清晰,李自成之死成为史学界继续考证的一大课题。

在史学界引起轰动的“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之说,使黄河古镇青城引起了各方关注。2007年4月5日(清明节),甘肃省明清史学会联合李氏后人在青城镇苇茨湾村龙头堡子为“闯王之墓”立碑揭幕,并举行首次公开祭奠仪式。此外,他们还初步计划将在青城苇茨湾村建成李自成陵园,陵园将包括纪念堂、雕像等建筑,以纪念、旅游为一体,将极大提高青城的文化知名度。

据“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提出者、当地70多岁的退休测绘师、历史研究爱好者罗士文介绍,根据当地流传久远的口头传说,他先后多次踏访榆中青城、白银武川、靖远北湾一带的李氏后人,并最终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经过考察研究,他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龙头堡子山下。

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论点一经披露,立刻引起各方关注,并同时给明清史学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成为闯王之死的又一历史新说。2005年8月14日,在兰州参加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等专家专程赴榆中青城考察,查阅了《李氏家谱》,踏访了当地传说中的闯王之墓,认为值得研究。

对李自成史事研究颇深的常福元先生著作《李自成陕北史事研究》中,对《李自成兵败归隐榆中青城》进行了肯定,指出李自成归隐青城具有可能性。常福元先生在这本书中以《关于李自成归隐甘肃青城问题的探讨》为题,专门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四点理由。常福元先生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后认为,当时清朝的注意力在南方,西北是清人统治的薄弱地区,因而李自成兵败后会选择西北落脚,而且李自成了解甘肃榆中的人情地理,有一定的人事基础。另外,他认为,青城有奇人隐士生存的历史,也有利于隐居的环境,并且青城李氏多,李自成可以得到族人的掩护照顾。

四、青城古镇的现状

青城古镇现在已经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有古建筑,古民居,成为了历史文化名镇,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周末休闲旅游的人很多,节假日到这里品尝美食,游玩景致的人也很多。

青城古镇现在有古民居建筑五十多处,宋明时代建筑都已不存,现在主要是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民居,有四合院十八处,民国建筑十五处,清朝建筑三十三处,还有残缺的,不愧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

景区内主要是古建筑、古民居群,对研究西北民居、西北风情有一定历史价值。先后有《老柿子树》、《黄河浪》等电视剧在此选景拍摄。现存的50多处民宅四合院古建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些民宅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城河、青城、新民三个村。其中有明代建筑一处,清代建筑33处,民国建筑15处。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18处,残缺的有14处,仅存门楼的有16处这些古民居的砖木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肘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等手法构求艺术语言,来托物寄情。在这里游客既可看到古香古色的明清民居,又可在动听的青城小曲《西厢调》,还可观看精彩刺激的斗羊表演,体会到独特的黄河古镇民俗。

这里没有雕梁画栋,只有古朴的民居,门楼,廊柱,雕花,还有石雕,木雕,以及砖雕,三雕艺术,让人叹为观止。晚上这里挂起灯笼,一种大户人家,许多佣人,穿堂过户的盛景浮现在眼前。沿着黄河的流淌,走进青城古镇,历史烟都会从目光所及的庭院路径中复活。站在街头,仿佛可以从大气恢弘的古建筑群中感受到,商贾往来繁华无比的古镇景象。

到高家祠堂里听听陈年旧事,亲眼见见咸丰皇帝赐给进士高鸿儒的那块至高无上的匾额;再到罗家大院看看过去大户人家的生活。庭院深深深几许,感月吟风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