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关注我哦~
总是霸榜热搜的娱乐圈又出新闻了——以战国末期为时代背景的《剑王朝》定档12月6日,讲述了一个以剑说话的时代,数位修行者为争夺最高权力而相互厮杀的江湖恩怨故事。
故事背景在战国时期,自连灭韩、赵、魏三大王朝,大秦王朝已经迎来前所未有之盛世,强大的修行者层出不穷,人人都以身为秦人而荣。
群雄争霸,乱世混战,七年一次的鹿山会盟,让武国重回巅峰,邺、擎、苏三国岌岌可危。
丁宁,一位身患顽疾的武国少年,正运筹颠覆不可一世的武国。大逆现身,岷山夺魁,一日通玄,这一系列不寻常,让丁宁成为江湖最炙手可热的存在,也让元武大帝和皇后郑绣感到一丝寒意。
随着丁宁修为和布局的渐入佳境,与元武和郑绣的对决一触即发,尘封十六载的伤疤再度揭开,究竟孰是孰非终将了断。
一场旷世决战尘埃落定,在这一刻生死变得那么微不足道,丁宁了却了心愿,也徒留了遗憾,但这就是他的选择。
看看这简介, 满满的武侠玄幻色彩,哦,别误会,咱们今天不聊电视剧,而是电视剧背后的剑王朝以及历史上的古剑时代。
说起剑这种兵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尊崇,但其实用性从汉朝以后日渐削落,它真正的黄金年代,只有从春秋到两汉的数百年。
数百年间,产生过不少制作刀剑的能工巧匠,他们的事迹后来被演义成许多神话般的故事,而且当时击剑活动风行海内,产生了许多以高超剑技闻名天下的高手。
在这种举世尊崇的历史背景之下,剑是身份地位乃至尊严的象征,它不光是一个简单的兵器,还是珍贵的收藏品,也是重要的商品。
世界范围内留下的历史古剑非常之多,很多都是一般文物,算不上珍贵文物。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的逆天古剑有5把,这些逆天古剑包括有来自古埃及文明,也有来自西方一些不知名的文明,还有中华文明的绝世名剑——那就是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剑。
越王勾践剑
这把古剑国人非常熟悉。
宝剑主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越王之剑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气,尽管这把不属于越王八剑,但也是一把震惊中外的宝剑。
上世纪60年代,江陵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古云梦泽畔湖北省江陵地区灌溉工程挖掘出一片望山楚墓,出土了近400件随葬器物,有青铜礼器、漆木竹器和玉石等,并在内棺尸首骨架的左侧发现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即后来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
这把剑的制作十分精美: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首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圆箍最细的地方犹如一根头发丝;剑格下面镶有蓝色玻璃,后面镶有绿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发出幽幽蓝光;剑身还纵横交错着神秘美丽的黑色菱形花纹。
靠近剑格的剑身处有两行鸟篆铭文,共八个字,非常完好。
吴王夫差剑
春秋战国时期剑分为3大类,一是平民剑,二是诸侯剑,三是天子剑。
所谓的天子剑便是周天子的佩剑,但我国目前考古并没有出土周代的天子剑,但出土了不少诸侯剑,前文提到的越王勾践剑便是诸侯剑。
而考古同样出土了越王勾践死敌吴王夫差的佩剑,这把剑同样是中国历史民剑,名为“吴王夫差剑”。
1983年11月23日,离勾践剑出土地仅两千米的江陵县马山五号墓,同样出土了一件绝世青铜矛。
这把青铜矛长29.5厘米,矛身饰有黑色“米”字几何花纹,线条平滑,锋刃锐利。矛锋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设有放血槽,放血槽后端各铸有一个兽头。
考古工作者在矛身上发现基部有两行八字错金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专家考证,此矛为吴王夫差所有,目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吴越之地多宝剑
我国上古三代之青铜器,论礼乐重器,当属中原地区铸造的为最好,但谈及兵器,最精良的莫过于吴越之地。
《考工记》上说:“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吴越地区自古水网纵横,开阔的平原较少,盛行于中原地区的战车作战方式在这里很少有用武之地,所以步兵才是吴越军队的主力,步兵所需要的是适合于近身作战的既轻便且锋利的武器,而剑恰好具备了这些特点。
而吴地又富藏铜、锡,这又为铸造宝剑提供了资源上的保障。
吴越青铜剑一般认为是先在吴地发展起来的,而吴越两国又地域相连,交往密切,当青铜剑制造技术在吴地得到发展时很快也传入越国,使得青铜剑的铸造技艺成为吴越两国共同的财富。
然而吴越之剑的出土地却很少在古代吴国和越国的领地范围内,反倒是多见于河南、湖北、安徽、山西等地。湖北和安徽曾经一度是楚国的地盘,而山西则是晋国的天下。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如此互相憎恨的人,他们心爱的兵器怎么会埋葬得如此相近呢?
这要从当时时代背景说起。
春秋战国的华夏大地,群雄争霸,吴越两国都属于势力比较弱小的国家,只能依靠与强国的结盟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
出于对楚国的共同敌对关系,吴国和晋国结成了联盟;而利用越国对于吴国的恐惧和敌视,楚国也拉来越国与之结盟。
专家们认为,吴越宝剑多在他国出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吴晋、越楚联盟的出现。这些宝剑中,一部分应该是两国互相示好时的馈赠品,另外一部分则应该是战争中的战利品。
以相剑为业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相剑者这一职业应运而生。
鉴定刀剑质量的优劣,识别一柄剑是出自精工巨匠之手的精品还是后人仿制的赝品,成了一门学问。
关于相剑者,由于年代久远,古籍上面的记载并不多。
《吕氏春秋》中讲述过一些相剑者的活动和言论;
《韩非子》中记载过一个叫曾从子的人愿意以相剑者身份充当刺客,刺杀吴国国君的故事;
《吴越春秋》、《越绝书》中则记载越王勾践时期有过一个叫薛烛的秦国相剑者,还有过一个叫风胡子的相剑者为楚昭王评定了太阿、龙渊、工布、湛卢……
除此以外,基本上就没什么太多的记载了。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汉代居延边塞甲渠候官遗址内,发掘出了一批简册,这就是著名的“居延汉简”,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篇关于如何辨识“利善剑刀”的简册,或为当时相剑者工作经验的笔录,定名为《相剑刀册》。
《相剑刀册》内容不长,出土六支简,两百多字,从文字上看,原册应该有七支,丢失一支,这是历年来唯一一个属于古代相剑学的简牍资料,所以虽然有残损,但内容基本完整,文字清晰,条目分明。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宝剑被视为天下珍奇,社会上早就出现了托名吴、越的赝品,对于当时的相剑者来说,“相剑者之患,患剑之似吴于者。”
到了汉代,上流社会崇尚古剑、轻视新器,这种风气抬高了古剑的价值,刺激了作伪者。
当时,一柄军中使用的普通剑价值是六七百文,而一柄宝剑价值可达“百金”。
因此鉴定古剑的真伪,区别是“故器”还是“新器”,就成了相剑者的重要职能。相剑者的本领主要在于他能准确的指出一柄剑的质地特点,以使执剑者充分发挥其功效。
相剑到底怎么相呢?
首先看有没有“剑格”,以此来判断它是不是古剑。
春秋战国古剑一般都没有护手剑格,而战国之后的剑因为体积增大,所以改变了使用方法,导致剑格变得宽阔,凭借这个,来判断这柄剑是不是古剑。
不得不说这种方式有点过与草率了,这完全是建立在这柄剑是真剑的基础上的,万一有造假的人仿制古剑形制,那这一条就形同虚设了。
不过这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不是好剑!
首先要看颜色。
好剑的色泽是乌黑的,并且黑色应该沿着剑脊均匀而连绵不断的展开;如果它的黑色杂乱,说明出自一般人之手,不是上品。
接着看剑身不同部位的硬度,剑脊部位要求韧性要好,以免容易断裂,剑刃则要求硬度高,保持锋利度和杀伤力。
然后还要看纹理,这是相剑的重中之重,刀剑身上的纹理是鉴定刀剑的最重要依据。
剑身在锻造过程中,经过特殊工艺程序后所产生的各种纹路,这一点从春秋战国时期就一直流行。
《相剑刀册》直接说了,剑身无纹,算不得好剑,纹理蔓延到刃口,和纹理不顺畅的也不是好剑。
好的剑纹就像竹帘子一样的纹路,其次是如同双蛇盘绕的剑纹,或者应该类似于青铜器的“蟠螭纹”、“蟠虺纹”或者“龙纹”,“羽”和“圭”形的剑纹也不错。
在汉剑中,如今我们命名为“松针纹”、“冰丝纹”的细小纹路应该就是“羽文”,而勾践剑上面的那种菱形花纹,应该就属于“圭文”。
那么不好的剑纹有哪些?
“斗鸡”:纹理纷杂错乱,剑体金属揉合不好;
“佂蛇”:剑纹如蟒蛇急行,或横或竖脉络不整,剑体当中有裂缝。
剑的纹理不仅是一种外观装饰,更是反应剑体不同金属糅合的均匀程度和杂质的分布状况,纹理粗陋是工艺粗糙的表露。
不仅如此,古代讲兵者不祥之器,纹理不仅应该赏心悦目,还要有吉祥的感觉,纹理“凶不利”的,算不上善剑。
看完这些,是不是对古代武侠世界和古剑文化又有了新的了解,有了这些知识,等《剑王朝》上线后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找茬了,就目前放出来的宣传图来看,小编已发现不少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