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会,或许大多数人谈起“创业”都可以滔滔不绝,只是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创业导师的“标题党” ,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灌了不少,成功的门道还是一眼黑,是不是?其实你真的了解创业吗?
在原始共产社会,创业就是落单,跟大部队走散了,只能一个人摘野果斗野猪,过上了单打独斗的日子。改革开放以后,创业叫做下海,从国营集体中出来,干点小生意或者小买卖,干好了会发财,干不好会饿死。
当年的下海和现在的创业并不一样,那会的小老板只会关心现金流,今天投入多少,收回多少,盈利多少,明天是否还可以翻本?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利润,或许哪天就会饿死。那个年头可没有市值、估值这一说,只有破产倒闭。估计即便有,也是云里雾里的。
而现在的创业机制是非常先进的,任何一个革命性创新项目,成长过程都是漫长的,如果入不敷出就马上倒闭,那么亚马逊早死1000多回。通过未来市场价值加以量化,引入风险投资,成为创业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一些创业大咖们的创业故事,无不一次次的放大创业者的激情,让很多创业者都是激动不已,甚至冲昏了头脑。很多时候都有这样的心思,甭管项目靠不靠谱,先扎比钱试试水再说。他们愤填膺地喊着降维打击、颠覆行业、烧钱扩张,誓死与三毛进四毛出的庸俗商业逻辑划清界限。然后,不断烧钱之后,只留下一败涂地。
这时,就出现了一种人,他们手持商业计划书模板,似乎可以拯救所有创业者,而他们自己:
某甲,靠洗稿成了自媒体大V后,发现把网上金句放在一个PPT里,就可以靠知识付费卖钱了;
某乙,从类传销行业转来,发现教人创业和卖励志课程技能类似,不妨试试;
某丙,靠灰产做了个挣钱买卖,急于摆脱自己的low逼形象,于是拼命以行业明灯的嘴脸出现;
某丁,创业以来正事都没做成,便拼命喷射情怀,向下一轮接盘侠卖弄风骚。
这些人有同一个名字——创业导师。其实他们又不是成功创业者,况且复制成功,也并非那么简单。其实,创业成功的根本因素有三:资源、运气、不择手段。
1、资源
某顶级VC合伙人跟我说,他们投资首先看团队履历。有企业高管、名校高材生这样的创始人,就优先考虑。我问:“简历光鲜做事成功率就高么?”他狡鲒一笑:“先不说成功率高低,这些人就是做不成也能想办法卖掉!”像人脉、影响力、行业知识这些资源,虽然不是决定性的,却可以大大提高创业项目的成功概率:有人脉商机就多;粉丝多产品就好宣传;行业知识充分就能少走弯路。遗憾的是,这些东西创业导师是帮不了你的,只能依自己的机缘积累。
2、运气
资源不是决定性的,什么才是呢?当然是运气。一千个创业者里,成一个就算不错了,而倒掉那999个,各有各的奇葩死法。概率低到一定程度的事儿,就跟六合彩一样,所有的分析都是扯淡:你可以选择怎么死,就是不知道怎么活。
3、不择手段
那么创业就无章可循了么?也不是,说起来很简单:初创企业无品牌、无资金、无阵地,学宋襄公是活不下去的。会点儿放低底线的非常手段,才是创业者最该学习的存活技能。其实,中国几乎所有大公司的幼年,都有些不会体现在创始人自传里的原罪。看起来,就仿佛他们胸有星辰大海,就可以成商业领袖,其实到头来一片缥缈而已。
你们相信那些创业导师吗?
你或许相信过,质疑过,但是有些商场“门道”估计都不一定提及,比如如何买通机票代理人,坐友商背后听消息;什么一元夺宝,根本没有人中奖等等,这些为了生存而采用的手段,你知道几何?
有的时候,创业导师们或并不知道,或不肯谈及,就是讲了韭菜们也不愿相信。我知道点皮毛,但是还没打算干,所以并不是成功创业者,却也并不羡慕他们。对此,马云说了句实话:靠看书来挣钱的公司基本要玩完。这个论点稍嫌偏颇,当然,创业导师绝非一文不值,定量地说,其价值相当于买玛莎拉蒂的时候,给了张200元代金券。
关于创业少听导师的“鸡汤”就说到这里,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欢迎交流讨论,同时关注行知牛,了解更多创业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