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模式得到了党中央以及各地的充分认可与积极支持,从而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乡村休闲旅游类活动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休闲家庭农场通过涉农旅游资源的开发、体验性产品的设计和配套性设施的供给促进农场旅游吸引力的永续提升,并通过客流带来资金流,为农场的运营和发展奠定基础。
1、旅游资源深度开发
成功的休闲农场善于从“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维视角不断发掘旅游资源,为游憩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从“生态”角度而言,除了对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等常规资源予以重视外,还尤其关注对动植物资源的细微开发。
例如,台湾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场以“从一粒种子观察生命奥妙,用花香装扮多彩人生”为口号,引导旅游者深度体验农场内野生花卉的生长;嘉义独角仙农场关注独角仙、金龟子等昆虫的繁衍与生长,并将其视为核心旅游资源。
从“生产”角度而言,台湾休闲农场善于凸显不同的农业产业特征。休闲农场应从产业特征角度划分为“农、牧、渔、林”四种类型,各类农场可错位开发资源,避免同质竞争。
从“生活”角度而言,要关注开发两类资源,一是乡村人文资源,如历史古迹、手工艺创作技艺等;二是民俗资源,如原始耕作、传统狩猎技巧等皆能被当地农场予以深度开发,为休闲活动的多元开展创造了条件。
2、体验产品多元设计
约瑟夫·派恩认为,体验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
休闲农场的游憩功能本质上是农业体验经济的一种表现,主要通过体验性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加以实现。农场的休闲体验产品要善于与科普教育、地区特点、环境氛围相结合,促进旅游者“美好感觉”的产生。
(1)农事体验
农业生产型体验产品——参与谷物、蔬菜、水果、香草、茶叶、药材等农耕作物的育苗、种植、授粉、收割等活动及无土栽培等高科技农业体验。
畜牧生产型体验产品——认养、抚摸、喂养禽畜;牧草种植与收割;放牧、剪毛、挤乳、收蛋等活动。
渔业生产型体验产品——喂养、接触水生动植物;认知渔具;参与划船、捕捞、垂钓等活动。
林业生产型体验产品——参与种植、盆栽、嫁接、扦插、采摘、收获林业资源活动,体验丛林环境等。
(2)环境体验
地形、气候体验型产品——参与爬山、潜水、徒步、矿物质标本采集、观星、观云海、野营等活动。
植物体验型产品——观察农场原生植物的花、果、叶等,参与叶拓、树叶书签制作等活动。
动物体验型产品——观察农场原生动物,如昆虫、鸟类、鱼类等,参与标本制作、环境保护活动等。
(3)工艺体验
生产加工型体验产品——参与农林牧渔产品的加工,如乳酪制作、鱼罐头生产、精油提炼等。
手工制造型体验产品——参与石雕、木雕、陶艺、编织、刺绣、古农具、民居、文创产品的设计、创作与制造等。
烹饪餐饮型体验产品——参与野外烹饪、美食制作、烧烤烘焙、自助厨房等活动,品尝农家菜肴等。
(4)民俗与节事体验
民俗游戏型体验产品——参与放风筝、骑竹马、打地牛、滚铁圈、抓泥鳅等乡村传统游戏。
康体与艺术型体验产品——参与慢跑、骑行、游泳、绘画、摄影等康体性、艺术性活动。
节庆活动型体验产品——参与丰年祭、捕鱼祭等传统农业祭祀活动及各农场组织的集会、欢庆类活动。
3、配套设施有效供给
旅游配套设施的数量、品质、配置、适宜性及安全性都影响着旅游者的满意度,与休闲农场旅游吸引力的永续发展息息相关。
比如,台湾休闲农场十分重视旅游配套设施的有效供给,台湾农业委员会修订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第19条明确要求休闲农场必须设置住宿、餐饮、农产品与农村文物展示及教育解说中心等体验性目的、营运性目的、便利性目的、安全性目的、环保性目的5种类型,共22项配套设施。尤其是营运性目的设施由于关系到休闲农场经济的运营,特别受到农场主的重视。
据统计,在台湾休闲农场中所开设的民宿占到了台湾总民宿的55.1%,可见较为完善的旅游配套设置,为农场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