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王迪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是“长三角一体化”连续第5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滁州,位于安徽东部,辖南谯、琅琊两区,天长、明光两市,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四县,高铁到上海仅需一个半小时。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合作的最前沿,和长江经济带“沪宁合”发展主轴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滁州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有着“近水楼台”的区位、资源和环境等独特优势。两会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今年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劲。
全国人大代表、滁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劲
《民生周刊》记者: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市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有什么独特优势?分别取得怎样的成绩?
吴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滁州市“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产业优势等,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合作平台优势。在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涉及安徽省的3个省际毗邻区,滁州占2个。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一期6平方公里当年开工、当年落户一批企业,二期9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已落户亿元以上项目26个、总投资676亿元。同时谋划打造了天长—六合、明光—盱眙毗邻区。与苏州合作共建中新苏滁高新区,集聚企业700多家,获评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定远、凤阳、明光与南京共建的3个合作园区启动建设,各县市区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和园区实现结对共建全覆盖。去年全市5家开发区位列全省30强,总数全省第二。
二是产业发展优势。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稳居全省第二,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连续两年举办中国光伏行业大会,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光伏组件、玻璃、电池产能分别占全省60%、50%、50%以上,占全国11%、21%、6%以上,去年光伏产业产值873亿元、同比增长113%;半导体产业链已初步形成液晶面板制造、集成电路封测、高纯度半导体新材料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绿色食品产业聚集了银鹭、养元、盼盼等行业领军企业,去年成功举办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滁州经开区食品产业园成为长三角食品产业品牌集聚度最高的园区。滁州在全省率先实现百亿产业项目、特色产业集群、上市企业县域全覆盖。
三是科技创新优势。利用毗邻合肥、南京两大全国科教城市优势,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均居全省第三。与108家大学大院大所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207家,建成院士工作站12家、居全省第三,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国家电子元器件质检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平台扎根滁州。高教科创城累计投入70多亿元,建成汇智湾片区、无人系统智能制造示范区、南工大研发区,引进和孵化初创型科技企业300多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超2%。入选中国数字城市、数字经济“双百强”。国家创新型城市获批建设。滁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进位,增速居全省第一。
四是发展环境优势。营商环境上,去年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优秀单位,连年考核居全省前列。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滁州、投资滁州、期待滁州,近年来,每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保持在400个以上,其中沪苏浙项目占比超50%。人居环境上,以打造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为目标,以获批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为抓手,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全国无障碍示范城市等。生态环境上,去年全市PM2.5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获全省优秀等次。
五是区位交通优势。滁州是长三角一体化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是坐拥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的“双圈籍”城市。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沪渝蓉高铁开工,合新高铁、宁淮铁路加快建设,滁宁城际滁州段工程即将试运营。滁合高速第二通道开工建设,明巢、来六、宁洛改扩建等加快推进,滁天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里程均居全省第一。明光、天长通用机场开工建设。与沪苏浙形成了8条高铁轻轨、15条高速公路、9条水运航道的综合立体大通道。
《民生周刊》记者:去年,滁州市经济运行连续四个季度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连续三个季度全省第一,暖民心行动满意度全省第一,取得了“走在前列、争创一流”的好成绩。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滁州付出了怎样的努力?积累了哪些经验?
吴劲:滁州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就是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持之以恒抓项目、强产业,围绕项目转、盯着项目干。去年以来,滁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双招双引”质量突破年、有效投资攻坚年行动,全力扩大有效投资,连续三个季度获省投资“赛马”表扬激励。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为滁州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发展后劲、增添了发展活力。
一是在招大引强上出实招。认真落实招大引强“赛马”激励机制,每月一调度、每季一观摩,定期召开产业链链长会、双月座谈会,用重大项目增量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去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78个,天合光能、亿晶光电、旭和光电等8个百亿元项目签约落地,在全省率先实现百亿项目县域全覆盖。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二天,即召开全市“双招双引”暨深化“一改两为”工作动员大会,集中签约项目31个、总投资超530亿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春季攻势活动,组建43个县干招商小组,在异地滁州商会设立12个“双招双引”工作站。目前,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105个、新开工65个、新投产54个。
二是在加快建设上下实功。落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要求,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化攻坚和赛马激励机制,开展新兴产业百亿项目攻坚。去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480个、新竣工310个、新投产320个,尚德、国轩、力神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弗迪电池、中润光能、九州工业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参加全省集中开工动员项目383个、总投资256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31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三、第二。今年参加全省一季度集中开工动员项目107个、总投资7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2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三、第三。
三是在精准服务上求实效。等高对接沪苏浙体制机制,深入开展“省内对标先进、省外对标苏州”活动,出台全省首部地方性法规《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126项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营商环境18项一级指标中,7项流程缩短、11项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推行365天“不打烊”服务,率先设立企业帮扶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率先推行“企业服务包”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企业家早餐会,每季度召开营商环境分析会、项目建设现场调度会,每年召开考核总评会,定期组织“遍访企业、助企纾困”。去年全市共开展现场集中办公700余场、走访调研企业3.2万家次、解决问题2.97万个。
《民生周刊》记者: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滁州迎来“三十而立”的起步之年。在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上,滁州将如何进一步深化“一改两为”,持续擦亮营商环境品牌,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吴劲:今年,滁州市将深入贯彻全省“一改两为”大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走在前列、争创一流”指示要求,坚决落实“十做到”“十严禁”,全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
滁州市委、市政府将全面学习沪苏浙先进经验做法,进一步拉高标杆,健全专班推进、定期调度、常态化学习等机制,努力推出更多原创性、差异化的改革举措。
在“遍访企业,助企纾困”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提升年活动,着力推进解决企业高频反映的“一类问题”,不断提升企业诉求办理质效,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即时性服务。同时,严格落实企业诉求闭环办理工作机制,力争更多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复制推广,确保季度评议工作稳居全省前列。
下一步,滁州市还将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项目立项和规划设计审批,提升项目全流程审批质效。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一业一照”“强制注销”改革试点。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推动更多服务“智慧办”“自助办”“一件事一次办”,提升企业、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王迪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旗下融媒体平台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 “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