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在战时放下武器,在什么情况下,要受到刑罚?

2023-12-25     吴忠强

原标题:军人在战时放下武器,在什么情况下,要受到刑罚?

战争具有重大破坏性,无论是社会秩序、民众安全还是法律体系,都会被战火吞噬,对战的军人也有身死疆场的危险。

军人是一个高危职业,他们奔赴前线,在枪林弹雨中完成任务,和平时期也要承受巨大压力,通过高强度的训练磨炼意志、胆量和技能,为战胜敌人夯实基础。

然而胜败乃兵家常事,并不是每一场战争都能收获胜利,在战场上如果战败已成定局,往往有两个选择——英勇不屈与俯首就缚。

在道德层面,民众更愿意接受英勇不屈的选择,因为这种选择代表着杀敌的意志,维护了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对于俯首就缚的投降之举,多数人会破口大骂,因为投降在传统认知中是“懦夫”所为,失去应有血性,为人所不齿。

南宋时期,岳飞领兵抗金,他统领的“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严守军纪,又英勇不屈,多次战胜金军。

岳飞心中有宏图大志,通过《乞出师札子》一表自己恢复中原的愿望和规划,挥师北伐,逼近开封,但朝廷却在紧急关头决定投降求和,一天十二道金牌要求岳飞班师,最终“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直至今日,奉行割地、称臣、纳贡政策换取和平的奸臣贼子秦桧被后人唾弃。

时过境迁,如今投降的做法依然难获认同,与此同时在法律中也存在投降的罪名,如果在战场中军人“贪生怕死、畏惧战斗”而“自动放下武器,投降敌人”,那么就会受到相对应的惩罚。

具体为“在战场上贪生怕死,自动放下武器投降敌人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投降后为敌人效劳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不难看出,不同的投降行为将会受到不同的惩罚,为敌人效劳的惩罚最重。投降也有着一些限定条件,其一就是在战场之上,其二是自动放下武器,具有主观性,其三是投降敌人,如果满足就将受到相应惩罚。

从刑罚的严重性去看,最严重的投降举动将会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可见投降并为敌人效劳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还需注意的是投降与被俘虏并不相同,投降并非被迫是个人主动为之,被俘虏则为被迫。被俘虏时武器可能面临弹药耗尽、损毁,或者作战者本身受伤严重、极度疲惫等情况。

另外被俘虏也可能是在敌人突然袭击的情况下出现的,这时候部队未准备充分,虽然武器状态良好,但面临突然袭击,不能及时使用武器抗击。

投降为敌人效劳,可称为“反戈”。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如果队伍被“反戈”者迷惑,或许会造成巨大伤亡。商末期,周武王伐纣,纣王手下便倒戈“为王前驱”,最终纣王身死。反戈之所以会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是因为反戈者能够迷惑军士,扰乱原本作战计划,为敌人创造良好时机。

吕超然的实例也可作为旁证,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依凭自己的中国人面孔,厚颜无耻地大喊“不要开枪,我是中国人”,为美军制造了战斗机会,造成志愿军伤亡。

虽然吕超然并非反戈,但他假装中国军士,要求志愿军不要开枪的举动,造成了志愿军伤亡,可见战场上迷惑性的信息将会影响战场局势,带来严重后果。反戈者凭借着队友的信任,发出迷惑性的信息,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投降并为敌人效劳的军士将会面临更严重的刑罚。

军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在战场上军人应该奋勇杀敌、不怕牺牲,为国为民争取胜利,这就是军人的职责。

而投降无疑破坏了军人职责的要求,置队友的安危于不顾,放弃对国对民的保护,将会对国防安全造成危害,因此投降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上,都是不被允许的。总而言之,如果在战场上贪生怕死、投降敌人,受道德谴责同时还会受法律严惩。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821ee8c6e622fa8bbb89d103d04db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