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寻《底线》之前,我内心很担心:
第一,作为法律的对白,这部剧你明白吗?
第二,这是一部正剧,以法治为题材。 剧本有意思吗?
第三,主演是靳东、成毅等人,明明知道他们是实力派,放在这样的主旋律大剧里,他们会起到预期的效果吗?
但是,我打开《底线》,一口气追了8集之后,只是想说。 该剧开播,口碑“爆”,难怪它“爆”了价值,“爆”了果。
我甚至可以梦想,在明年的《金鹰》、《白玉兰》、《飞天》等各大奖项活动中,《底线》这部剧绝对会大受欢迎。
如今,随着《底线》的播出,各大媒体账号和大佬都把这部剧的影评打得天翻地覆,但今天我不想解读电视剧和演员,只想谈谈这部剧的“人情味”和“接地气”。
01主旋律大剧,终于开始接地气了
如此让人上瘾的主旋律大剧,要数孔笙导演的《山海情》了。 当时,这部剧没有华丽的镜头,也没有老板的小鲜肉,但被观众津津乐道,让人上瘾。
这次,湖南卫视开播的《底线》也让观众感到惊讶。
因为这部剧同样朴素,有人情味。
其实,把法治剧拍得庸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毕竟,在我们老百姓的意识中,谁不想和法院打交道呢? 一般在和法院打交道时,那是不得已的。 俗话说,这一代人绝对要远离两个“院”。 一个是医院,另一个是法院。
但是,《底线》这部剧却偏偏打破了观众的惯例。 那是老百姓“害怕”的法院,但展示了法院工人的生活和日常。
坐在法庭上敲锤子的厅长,在大家眼里,一定是端坐着,不开玩笑,难道厅长也充满了幽默,说不定还有很多绰号。
例如,靳东饰演的方远、方庭? 很长吗?
在法院工作了十几年更远,有两个绰号。 一个是“定海神针”,这是表扬他的工作能力,另一个是“方阿姨”,这展示了他的生活日常。
他是“定海神针”时,部下这样评价。 “不要看角庭? 很长吗? 平时都在唠叨,但工作能力很高”。
遇到为诉讼而吵闹的人,法官大人? 几句话,就能让双方当事人冷静下来。 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事件结束后,屏住呼吸访问”。
你看到审判长了吗? 为当事人调解时,他觉得自己像居委会的“阿姨”,又像人事上的人,总之,就是希望大家“珍惜、小、小”。
但是,调解毕竟是调解,法官也可以发挥“和事家”的作用。 为了当事人两个人一起跑,但一旦上了桌子坐在法庭上,法官就是另一个样子。
这个时候更远,更符合老百姓心中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穿黑袍,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谁都无法走出大气。
开庭后,双方必须当庭作证,辩护律师们必须据理力争。
坐在高台上的方庭呢? 很长吗? 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他也要综合双方的意见分析利弊,有时判决有不统一的地方,法官们觉得讨论比律师们还激烈。
但私下里,法官大人? 是“阿姨”。 什么都要问,什么都要管。
例如,工作中遇到徒弟的前男友,前一秒还发过誓。 和对方保持距离,下一秒马上给徒弟打电话,“你知道你的前任回来了吗? 你觉得呢?
你看到审判长了吗? 这个卦又是一副担心的样子,网友说:“果然像个担心的老父亲。 这个徒弟不好带啊。”他开玩笑说。
比如,法官大人? “忽悠”徒弟周亦安加班工作,“在你的文章里,全院找不到第二个人! ”并称赞道。 直接夸奖徒弟使心情变得愉快。
最后,身边的资深助手看不下去,“大师,这是夸奖吗? 这突然是你在工作吗,是不是只有你是个笨蛋在吭哧吭哧的。”
如果不是看到了这一幕,信不信由你,法院的相关人员私下里也像普通人一样开玩笑、加班、吐槽、抱怨。
除了靳东演的方庭? 在朴实的氛围中,成毅饰演的周亦安这位年轻法官,看到周亦安既生动又年轻活泼,就像刚在体制内上班的邻家孩子一样。
年轻领导来“学习”,周亦安表面上听从师父的安排,要求一切努力合作,毕竟领导是领导,再年轻也是上级派来的。
但是,他说:“谁让你成为了领导者? 我们再忙重要的工作也要配合。 ”我想吐槽。
和师父一方在一起的时候,周亦安明显像个孩子,他任性撒娇,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上面有师父罩着,就好像什么都不怕。
但是,这样的年轻群体在面对当事人的威胁时,也陷入了危机。 一位当事人输掉了诉讼,说:“请小心。 我知道你家在哪里! ”。
没想到周亦安也放出了“狠话”:“嫌我服务不够,别在这里和我装黑社会。”
这样的反差和反差,让观众看到真正年轻人在体制内工作的样子,也让法官遭遇不愉快,这也是一种个性和脾气。
02到处都有人情味
除了角色设定朴素外,《底线》这部剧最大的特点是处处充满人情味。
看完前八集,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升华了,尤其是听了剧中角色们的讲述,真的觉得处处有人情,处处有学问。
比如,靳东饰演的方审长? 这样,当遇到从上而下的“领导者”时,瞬间笑容不减,会有多耀眼。
他面对的“领袖”叶芯,虽然比自己小,自己资历不深,但一句“最高法下来了”,瞬间让大家含义深刻、明白。
你看到审判长了吗? 见面吧? 叶芯在找资料的时候,要么是关心工作进度,要么是不够细心,开口前一定要有礼貌地喊“小叶老师”,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当叶芯提出的想法,让方远觉得有点幼稚或者理想化的时候,“你的想法很文艺。 ”反馈说。
听说这个“很文艺”,在弹幕里瞬间沸腾了,到底是不是直呼角审判长? 想抑制,想抑制啊。
什么是不懂世故? 这就是人情。
例如,王一楠饰演的资深法务部长更是一开口就是“老江湖”。
遇到领导检查工作进度,王姐的回答是:“手和脚都用上了啊,开会之前肯定给你。”
一句“手和脚都用上了”,瞬间觉得这比打工人说的,“老板这工作太多了,我干不完啊”,或者“老板,你看我已经在努力了!”要强百倍啊。
还有遇到新人加入时,王姐更是八卦到底,但人家问八卦,可不像普通人坐在一起偷偷叽叽喳喳,而是通过手机询问。
看到王姐打听叶芯来头,真的觉得这一幕太真实了,像极了老员工们打听新人的样子。
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果然了解完叶芯情况之后,王姐再面对叶芯就更加客气了,甚至还顺带帮周亦安化解尴尬。
当周亦安愣头青似地去“怼”叶芯时,王姐轻飘飘一句,去给人家倒杯水,没看领导说那么多,一定口渴了,瞬间把“职场菜鸟”和“资深老员工”的差距显出来了。
除了讲话是门艺术之外,《底线》还展示了法官办案时的“灵活变通”。
剧中有一段讲了个“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案例。
当时成毅饰演的周亦安,看到一个“老赖”因为原告欠条丢了,就想对人家赖账之后,他发现“老赖”一直把玩着手串,于是上演了一出“用魔法打败魔法”的闹剧。
虽然周亦安这个做法,明显不符合法律常规,用师父方远的话来说,稍有不慎,说不定都会“吃不了兜着走”,但通过这样一个案例,却让大家看到了法院工作者遇到的困难和无奈。
也让大家明白,原来法官看似掌握权利,但他们不是神,只能用努力去秉承心中的正义。
03 敢拍,敢正面去拍
《底线》是一部法治正剧,但却没有一本正经地说教,而是通过各种细节,向老百姓展示更真实的法院人。
比如,身处官场,想不想朝上走一步?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从前,估计就是一笔带过,或者根本就不展示,但《底线》这剧却真的拍出来了。
方远在法庭干了十多年,一直在原地踏步,他虽然兢兢业业,但也想往前走一步,于是他也在私下里暗戳戳问过领导,得到些许暗示之后,自然非常高兴。
等到他回家,喜滋滋地给老婆孩子买了蛋糕后,老婆问他:是不是升副院长有希望了。
方远的态度是,怎么能这么说,这么说像什么话,随后他亲了老婆一口,直呼:这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比如:遇到上级视察工作,开会让你提意见,你作为手下提不提?
一般情况下,大家遇到这种场合,大都秉持“沉默是金”,这样领导高兴,下属也高兴。但在《底线》里,却是“面子,里子”都给观众看。
当最高法领导下来视察工作,面对老领导的“有什么建议直接提”,大家都不敢吭,这时候只有方庭长?站出来,提了几个意见。
提了意见还不算,他还指出有些事情,感觉并不能提高服务质量,反而更像是“面子工程”,这话讲到这里,果然气氛就冷了。
随后,上级领导走了,直属领导却来了,对着方庭长?就是一顿批评,怪他什么都说,什么都敢说。
剧情看到这里,感觉这剧真是不简单,它真的拍出了,很多大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当所有人都沉默的时候,总有一些人敢于站出来,这不仅是勇气,而是责任和使命。
或许,正是因为《底线》守住了“底线”,敢于把这些东西拍给观众看,才会真的令当下有些许改变。
如今,《底线》这剧虽然刚热播不久,却已经是观众心中当之无愧的“剧王”,不仅拿下全网收视率第一, 口碑更是好评如潮。
看到这样一部正剧,能够拍得如此接地气和满满人情味,不由得想说,如果未来的国产剧都这么拍,何愁没有观众,何愁没有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