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名字》:女性剧正在失去女性

2022-09-26   共品人间美食

原标题:《她们的名字》:女性剧正在失去女性

女主角、女强人、女性价值——三个关键词,已是2022年国产电视剧审美疲劳的重灾区。

在明显的女性标签下,《她们的名字》豆瓣分为5.5,数据低迷。 女性群像剧,似乎有明显的僵化倾向,表面上与大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实际上却远离了观众。

轻浮的“女强人事业”

《她们的名字》的主角是三种不同职业、不同类型的女性。

雷粒是事业型的女强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公司的副总裁,用“副”字,给了她上升空间,让她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任多美是家庭主妇,以家为单位,以丈夫为上司,在家庭生活中迷茫。

沈嘉男是职场新人,出身优秀,想用能力证明自己,隐藏身份进入职场,从实习生的位置上战斗。

电视剧的中心更倾向于雷厉风行。 三人中,雷粒是都市女性的最优解——财富自由、感情自由,似乎任何好事发生在她身上都不过分。 她生活的重心是事业,而在剧中,雷粒在名利场拼杀的方式让人浮想联翩。

为了谈生意,雷粒在餐厅里和绯闻中的情敌洒果汁、说坏话,以吸引合作对象的注意。 她这个举动是为了表达自己团队在商业领域的立场,一位公司的副总裁,在高级餐厅里,与人大声吵架,能表达自己的商业计划吗?

更何况,“提高利润0.6个百分点”这样必须反复探询和商量才能决定的决策,如果被雷粒在餐厅里当众说的话,合作对象很容易就磕头了。 雷粒的职场剧本,一点也经不起推敲。

在恋爱的地方,雷粒被很多人追求,通过和小狗恋爱,达到所谓的大女人的身份。 她事业的理由是,被渣男抛弃——的角色设定或许是有能力的,但剧本依然重视“男人”,被男性喜欢,赋予事业女性价值。

这样的“大女人”,魅力自不必说,独立也是一种表演。

女性戏剧的刻板印象越来越强

女性戏剧的公式越来越简单,内容越来越粗糙。

都市女性群像剧逐渐成为都市女性的刻板印象聚集。《她们的名字》无疑涵盖了三个典型,都市精英、主妇、职场新人。 在开头,电视剧使用了三个“亮点的瞬间”,试图拍摄大女性的热血感。

而这三个场景,一个是雷粒被绯闻大奶奶听了,一个是任多美和妈妈吵架,一个是沈嘉男和心机十足的同事噎死。 这三个矛盾,其实已经集中体现了《她们的名字》电视剧上的弱点,——很多矛盾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营造出一种爽快感,但对人物的建设却没有太大的帮助。

戏剧的爽快之处在于人物形象的完善,矛盾在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和激化后,取得了令人高兴的结果。 但是,在《她们的名字》中,直接推上“整顿职场”这句爽快的文章,只是强调了故事的虚构性。 角色的性格和价值观在《金牌调解》式的对话故事中不是完整的。 很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碰撞故事也构成不了所谓的“亮点”。

以女性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太多了。 可见,2016年至2016年,《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安迪有多个变种。 电视剧的焦点,从母语家庭、小镇问题家,到职场歧视,应有尽有,就像直接把微博的热门目录化,整理成电视剧一样。

同种题材、相同的创作路径,似乎已经形成了标准的范本,很难体现创造性、原创性。 今年的另一部女性电视剧《玫瑰之战》也同样将事业型的女老板缩小到了刻板的“独立”形象。 在前后不一致的“燃烧”口号式台词大受欢迎的剧本中,已经很难再上演一场既叫“好”,也叫“好”的都市剧了。

2022年的女性电视剧就像现在的春晚。 以前春晚演什么,老百姓喜欢什么,现在的春晚成了全年流行语的总汇。《她们的名字》,典型地呈现出女性戏剧僵化的一面的——冷饭新炒,更是令人心寒。

是聚焦于女性,还是失去女性?

刻板的角色描写使角色越来越“没有人性”。

其实,是否成名、是否站在了人生的顶峰,并不是衡量女性在女性群像剧中是否成功的标准。 女性价值的核心在于思想上的自由。

对女性电视剧来说,刻板化的关键在于主角是直接被抬起来成为坚强的女性,还是自发地选择独立的空间。 面对自身的困境,她们是思考着行动,还是无精打采地向前推进? 如果没有大脑冲动,她们能承担风险接受后果吗?

在备受好评的女性电视剧中,角色的性格、行为动机比她的结局更重要。 例如,《爱很美味》的夏梦,因为工作优秀、性格强而在恋爱中自卑,在喜欢的男孩子面前隐瞒职业,装作服务员。

如果这样的剧本被当作段子的话,可以预想会被打成“反女权主义”,被骂。 但电视剧之所以不反感,是因为它让观众感受到了夏梦情感的变化,感受到了她行动的必要性。

夏天的梦想在恋爱中受挫,让自己产生了低价值感。 这部分感情,工作是无法弥补的。 遇到新的爱情,她习惯性地否定自己,欺骗别人。 她的优缺点很明显,形象非常立体。

在爱情场景中,通过观众通过夏梦获得的情感价值,可以感受到她的纠结、懊悔和快乐,电视剧由此最终强调了“女性价值”的存在。 其实,女性电视剧本身并不是宣传“正确价值观”的工具,而是向观众展示自己价值观如何的镜子。

相反,如果看《她们的名字》的话,会觉得很刻板,主要是因为“女性价值”的4个字从一开始就用大写字母加粗了。 每个故事都有宣传的意图。 而且,一眼就能看出其意图非常明显,浅薄。

例如,在剧中为了表达任多美对主妇身份的不认同,为了让她看起来“格格不入”的桥段——任多美的丈夫去新医院上班,任多美需要搭建食堂讨好领导。 除了如何漂亮,大家在餐桌上开始高调向领导送礼,完全不用担心对领导有不良影响,领导也态度开放,在人前一张一张地接受。 这明显是不合常理的。

无论是《她们的名字》,还是今年的其他女性剧,解决剧情矛盾越来越简单,不再《欢乐颂》樊胜美身上那种扎实的现实性、引人共鸣的纠结和痛苦。越来越多的剧,选择了简单粗暴的爽文公式,达成观众对“大女主”的期待。

可是,“爽”并不是女性看剧最大的需求,被体贴、被理解的体验感,比手撕渣男、走上人生巅峰更加重要。

总而言之,越聚焦女性,就越需要细腻、复杂的笔触。若是女性群像剧朝着刻板化一路走下去,那就只有失去女性观众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