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配置要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 社会科学报
▋治国理政
今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特别是消费和服务业增速大幅反弹,逆转了去年四季度的下滑态势。在前期积压需求释放、政策性力量支撑和低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同程度缓解,呈现触底反弹的特征。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季度论坛(2023年中期)举行,多位经济学家围绕如何夯实中国经济复苏基础展开深入探讨。
原文:宏观政策配置要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高培勇
图片 |网络
我们现在讨论的宏观政策,不是广义的宏观政策。狭义的宏观政策特指逆周期调节的宏观政策。用到今年的工作当中,实际是指扩张型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扩张?扩张到什么程度?是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2023年是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非高速增长阶段。我们固然可对宏观政策配置格局做多方面的探索,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一定要和高速增长宏观阶段的政策配置有所不同。实践分析样本提醒我们,一定要避免再次走入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理论样本表明,一定要立足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来谋划宏观政策的配置格局。现在关于发展目标的表述是要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
宏观政策配置要做成本效益分析。“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个提法就是要做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为什么说有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显然,前期刺激政策是有激励作用的,如果没有前期刺激政策就不可能有中国经济在2010年以后的快速恢复。消化的是成本,任何政策成本和效益都是并存的。 要增效益,降成本。既要效益的增加,又要着力于把成本降下来。经济学研究宏观资源配置,配置的资本原理是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有言“所得要大于所失”。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有关宏观政策配置的分析往往关注的都是效益或更多是效益。基本的分析逻辑是潜在的GDP增长速度有多少,要拉近潜在和现实经济增长速度的距离,需要增长的扩张力度,有了这样的扩张力度就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目标。扣除成本之后,效益还剩多少,会不会有可能变成负的效应?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有关宏观政策配置主张的分析可加上一条,即要做成本的分析,要把所有的成本效益计算清楚,而不能只讲效益不讲成本,或者只论证可因此取得的效益,而不论证因此而付出的成本。 成本的红线是安全,不能引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因此,建议扩张型的货币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要坚持“挤牙膏式”地扩张,所谓“挤牙膏”,即排除了开闸放水,导致大水漫灌,也排除了“拧开水龙头”式的放水。
宏观政策配置要注意对症下药。何谓对症下药?对当前面临的经济运行当中的矛盾和问题要分类,不能一概而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并非都可以通过“逆周期调节的扩张政策”这“一味药”治愈。“前期刺激消化期”如果也作为一个样本,它实际上给我们提供的是用“一味药”来治疗经济运行当中的矛盾和问题的一个样本,才会有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样一种说法。所以,逆周期调节的扩张性宏观政策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面对“三重压力”,无论是来自需求方面、供给层面,还是预期方面的压力,其并不在同样一层面上,但它们之间是有隶属关系的。最关键的压力来自于预期。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7日指出,要引导经营主体进一步稳定预期。预期稳定如何实现? 政策可以起一定的作用,但最根本的得靠改革。所以,要避免在政策轨道上,特别是扩张性宏观政策配置的轨道上出现“塞车”现象,如果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逆周期调节的宏观政策,必然会用力过猛,很可能会导致大水漫灌。可能会出现成本过大,甚至出现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因此,要坚持一个原则:改革的归改革,政策的归政策;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当前,要特别注意宏观政策配置必须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发展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我们身处的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非高速增长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论从理念、思想、战略,还是从其他方面来看,都大不同于高速增长阶段,这一点至关重要。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1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人才强国 | 厚植人才发展生态竞争优势
关注 | “四新”政策性建议助力消费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