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随时想回,公司大门始终为你敞开!”,换平台为何越来越差?

2020-02-03     职场逗伴匠

很多人都自以为是,感觉自己在目前单位干得不错,如鱼得水。顺理成章换到另外一个平台或公司,自己也可以驾轻就熟,从实际结果来看,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儿。

你所谓的在原单位工作得很好,也许是一种假象。要知道,你之所以到今天的位置,不一定是你的工作能力有多强、技术多专业,真相是因为你进公司的年头较久、会为人处世、懂迎合领导等方式,这是一系列因素所造成的结果。

如今的职场不像以前了,一个人很难在某个岗位上,稳稳当当长时间做下去。大多数企业今天所面临的挑战更大,自然对员工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一个不思进取、整天混日子的人,迟早会被环境所淘汰出局。如果说,今天在你目前的公司里还很舒服惬意,假想某天你离开这家公司去到新的企业,很多人是无法完全胜任新平台对自己的要求的,比如说公司文化氛围、工作节奏、个人心态、团队协作、专业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不小的挑战。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工作中也遵循一样的规律。

只有保持一定的自我认知与谦卑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人,才能适应当下的职场态势,稳步向前。一句话来概括,唯有居安思危的职场人,才会拥有良好的未来。那么在实际职场中,为什么有些人在原单位工作得很好,一辞职出来就混得特别差?接下来系统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心态层:完全固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你已经快跟不上外界的复杂变化。

一个人如果长期活在过去的经验中,自我感觉良好且自以为是,其实过不了多久,终将被淘汰出局,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

假设我们在进行一场驾驶比赛,你开着一辆车子在路上行驶,刚开始你排名前十。

即便你可以匀速前进,但是后面会不断有车子加速超过你,你的速度虽然没有改变,但是一段时间后,你在赛事中的整体排名必然会顺势落后。

你可以不改变,但是无法可能阻挡其他参赛选手的调整加速,这其实就相当于职场中持续变化的大环境,我们一直身处其中。

公司成经理,前段时间在集团的裁员名单中,他刚离开公司没几天。

成经理在公司做了九年多,期间换了三个部门,调了三个品牌。集团创立之初入职,现在公司快速发展扩张,对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随随之变高。

很明显,他这些年一直在吃老本,岗位工作技能跟当年进入公司的时候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提升,更多的时候是不思进取,没有实质性的专业成长。

正因如此,很多品牌领导对其都表示出不满,都不愿意接收他,在调来调去之间,最终没有地方愿意再用他了,无奈之下,很尴尬进入了公司的裁员名单。

九年时间,如果是一位成熟的职场人,稍有一点自我规划,相信都能与公司的发展同步向前,不断充实后越来越优秀,怎会无奈被淘汰出局呢?

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用心经营自己,分阶段自我调整提升,是职场必备技能。

蹉跎岁月后最损失的只是你自己,一叶障目长久呆在舒适区的想法与行为,从长期来看很不划算。无论在哪家公司,混日子的心态要不得,总体来看这五类心态要杜绝:

1.“这些工作一直都是这么做过来的,我觉得已经可以了,不用调整。”

在公司里的每一项工作内容,只要你去想都还有进步改善的空间,都值得用心去做。

当你觉得已经可以了的时候,职场危机离你已经不远了。你得经常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因为你,让眼前的这个工作岗位和执行内容可以有何亮点。

2.“等下次再说吧,这次就先算了,回头抽时间再仔细想想。”

能当下就解决的问题,就别拖到下次。因为下次是什么时候,谁都不知道。

最厉害的职场人,是想办法一次就把问题做到位。

当然,这需要多年的专业沉淀与经验,其实都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面对日常待办内容,别养成等的习惯,等到后来让自己形成了工作惰性,慢慢就把自己带入到消极被动的局面,到那个时候想挽回就晚了。

3.“太难了,能顺利做完就很不错了,我只能做到这样了。”

人都有趋易避难的行动倾向,都喜欢做一些简单好上手的事情。回到工作中,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跟你的想法一模一样,会有困难也有容易的。

善于自我拔高,有要求才会有提升。

在工作中接到某一件事项后,先做做完做好,分步骤执行。

尤其是面对一件之前从未开展的新内容,怕是很正常的,先开始做,在实践中边干边思考,很多方法都是在过程中,瞬间灵感来了就产出的。

4.“做越多错越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懒得给自己找麻烦。”

我发现很多公司里的老员工,都会有上述心态。尤其是那些“老油条型”的员工,都是能少干一件事就是一件,绝对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职场中,你越是不愿意多承担,被淘汰的速度会越快!

人的能力是不进则退的,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不思进取重复再重复,长此以往人会废掉的。就职场而言,领导都希望员工的能力越来越强,而能力就是在不断做事中吸取经验得以拓展的。

5.“拿多少工资干多少活,想要我多做事,除非给我加工资。”

我们上班是通过个人的专业能力付出,在企业中获得对应的薪水回报。

如果在公司里什么事情都只是盯着工资看,你在职场中的路通常走不远。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薪水越来越高,但是你得知道核心的要点。

薪水的高低,跟你自身的价值通常是成正比,想要赚钱的前提是什么?你得值钱。

你凭什么值钱,每个人都需要扪心自问,给自己一个回答。

现在的职场,没有所谓的一劳永逸,只有持续自我升级。无论你在公司里做了多久,每天每月每季度每年,都需要摆正心态,好好学习。


二、知识层:与其说你在原单位工作做得不错,不如说是在按部就班,自我蹉跎中退化贬值。

在企业中有很多职能部门,我们依据自身专业分工不同,处于对应的部门内。

不同的岗位专业分工,其实都有需要有特定领域内的知识掌握。每个领域的知识都在不停地更新迭代,不学新资讯更无法捕捉新趋势,工作能力也会变得迟钝起来。

在单位时间(周期)内,给自己拟定阶段的成长目标,在学习中保持升值。

例如,在上班的通勤时间中,大家路上花的时间是固定的,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差异:

有的人,戴着耳机听歌,在那里摇头晃脑,看上去很陶醉的模样。

有的人,沉迷于手机,埋头认真在玩游戏,不亦乐乎。

有的人,发呆随意看看这看看那,无所事事,自己都不知道干什么。

有的人,在捧着一本纸质书(电子书)很享受般在阅读,不舍得浪费丁点时间。

所以,你会发现,在同样的时间里,不一样的对待方式,经过时间的累加效果,每个人所获得的结果,会是天壤之别。一类是在持续升值,另一类是贬值。

职场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值得好好思考。

同样的工作时间,有的人毫无变化,有的人却是突飞猛进,区别在哪里?

1.那些变化不大的人,多数是公司里的老员工,他们还在用三五年前刚进公司时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


因为在公司做了有些年头,工作内容都是轻车熟路,每天人都没到办公室,就大致知道今天会遇到什么,做哪些事情。一切都是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没有丝毫难度。

更有甚者,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好,还不务正业。在公司里,有的人就互相在聊天,说工资太低了,有可能的话要接一点外快业务去做做,提升自己的收入。

一位设计师,就在上班时间接外面的单子,结果被领导知道了,结果当然是可以预见。

这就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岗位专业是立身之本,职场中的心思歪了,通常不会有好结果。

2.那些突飞猛进的人,都乐于充实自我,喜欢钻研岗位专业内容,工作中持续精进。

那些在公司里的“常青树”,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学习力超强。

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资历、工作年限、经验程度而自居,相反非常谦虚且容易相处。公司如果有新人加入了,都会与其友好交流,取长补短。

“还可以更好一点、有什么其他方法。”这些都是他们的口头禅。

他们也在不断接收新鲜事物中,得以持续发展,朝气蓬勃。

3.成为一个懂得根据外界变化,自我调整的职场人,步步为营才能更稳。

纵观公司里如鱼得水的那些人,都是懂得步步为营的。

当下的职场,唯一不变的就是持续改变。

平时习惯了没有工作压力的人,面对突然而来的变化,会不知道如何应对。

外界环境每天都在变,行业在变、人员在变、技术在变、知识在变,想要更好的生存下去,就得自我调整,顺势而为。

请成熟一些,衡量自己的自身实力,在需要的时候保持学习。惟其如此,你才能应对外面的快速变化,而不是消极怠工,在公司混一天算一天。

三、技能层:你以为你工作技能很厉害,其实真正厉害的是自己所在的(公司)平台。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平时在公司待久了,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能力水平还可以,某天出去看看外面的市场,你的看法或许就会有改观。

正如马拉松比赛,平时感觉自己跑步成绩可以,一进入马拉松赛场就排不上号了。

无论是配速还是体能方面,你原本自我感觉都很好,但是毕竟自己属于业余水准。一旦回到正规的马拉松比赛里,你会瞬间被淹没在人潮中。

不是你的能力变差了,而是换一个场景,专业的人太多了。

回到职场,也是如此,要清醒认知自己。

有时候你的优秀并非自己的实力,而是仰仗于公司(平台)。

尤其是当你身处一些行业的头部品牌企业,这类情况越是如此。公司里的系统已经非常完善健全,里面的每个人只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保证工序正常运转,不需要去折腾太多,保证自身这边不出问题就好。

同时,也因为过于完善,留给个人去发挥创造的空间有限,能力再生方面就相对欠缺。这就容易造成一种“能力假象”。如何预防这种职场现象的发生,让工作进展更好?

1.具备关键洞察力,努力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去看待解析周围的工作。

上次看动物世界,里面就讲到关于洞察与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

有一种老鹰发现地面上有较为大块的骨头,会咬住飞到100多米的高空,从上往下摔,如此往复直到摔碎,自己可以进食为止。长尾猕猴懂得随着退去的潮水,用石头去砸开岸边的贝壳,然后享用海鲜大餐。海豚会进行团队协作,用尾巴建立淤泥墙,将鱼儿围住,当鱼越过淤泥墙跳起来的时候,正好就落入海豚的嘴里。

这是在自然界,动物们面对问题的高级解决办法,不得不佩服。

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同样要有一双善于捕捉核心信息的眼睛,并且能够精准分析。

如果说工作中什么样的人,容易受到领导喜欢?必然有一种,那就是善于解决疑难杂症等问题的人。为什么他们善于解决问题呢?源于自身的敏锐洞察力。

2.设定自我驱动力,保持对岗位技术的一颗好奇心,在实践中持续提升。

环境,对人具有一定的驱动与影响力。

例如,前不久公司在一家五星级酒店举办年终答谢会,一位同事提前抵达会场,无聊之时就在一楼大堂的沙发上,躺下刷手机。结果没多久,大堂经理就走过来说:“先生,实在不好意思,酒店有规定不允许这样躺在沙发上,请您见谅。”

此话一出,同事非常不好意思弹了起来,调整了姿势很老实坐好了。

有时候,人会改变是受到某些外力的约束与刺激。

不断设定边界、打破边界、提升自己的水准。

身在职场,也是需要给自己设定某些小目标。在公司里缺乏驱动力的人,走不长远,尤其是在管理/技术类的岗位,需要保持对行业、企业、专业的足够好奇心。

3.明确岗位的技术成长通道,逐级明确目标,步骤化进行专业进阶。

无论你身处什么岗位与部门,你得对自身的专业成长通道心中有数。

比如说从见习助理专员经理主管总监,看看自己当下所在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的岗位要求有哪些?进行自我对标,分阶段步骤化去明确工作的有序开展,而不是过一天算一天。

就像游戏里玩的通关游戏一样,这是一个自我享受成长的过程,经历是有价值的。

问问自己,你的成长通道清晰吗?稳扎稳打,有的放矢。

4.成为一位优质内容创造者,寻找机会输出高质的工作作品,以终为始。

无论我们在怎样的平台工作,其实每个人最需要的是对自己负责。

比方说每年到年底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一年有什么收获?

如果今年跟去年一样,甚至还不如去年,那么宝贵的时间也许就被你挥霍了。去做一件从未尝试过的新方向、主导一个全新的工作项目、完成一次跟领导的深度沟通对话、写一篇值得回味的经典文章等等。

未来,具备输出高质作品的职场人,在哪里都是香饽饽。

5.保证自己在职场的存在感,学会享受过程与追求结果,能够填补工作价值的缺口。

为什么在很多公司里,职场来人会防着甚至打压新人。原因很简单,新人成长起来了,各种工作表现逐步卓越,一点点绽放甚至盖过那些职场老人的风头,于是心生嫉妒。

很多职场老人,在工作中都是退一步动一步,他们慢慢会发现在公司里的存在感降低。遇到心胸狭隘的人,就开始各种使坏打压新人。

他们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我技能上,却用到一些互相争斗当中。要知道,未来的职场,每个人需要对自己的结果负责,无法创造工作价值的人,岌岌可危。

因此,时刻思考自己的岗位价值,如何持续保持?这才是正道。

把自己的眼界方开阔点,谦虚谨慎,夯实自我,别总是一副高傲的模样。很多时候你以为的自己很厉害,不过是因为自身目前所处的平台。

总结

为什么有些人在原单位工作得很好,一辞职出来就混得特别差?

一、心态层:完全固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你已经快跟不上外界的复杂变化。

1.“这些工作一直都是这么做过来的,我觉得已经可以了,不用调整。”

2.“等下次再说吧,这次就先算了,回头抽时间再仔细想想。”

3.“太难了,能顺利做完就很不错了,我只能做到这样了。”

4.“做越多错越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懒得给自己找麻烦。”

5.“拿多少工资干多少活,想要我多做事,除非给我加工资。”

二、知识层:与其说你在原单位工作做得不错,不如说是在按部就班,自我蹉跎中退化贬值。

1.那些变化不大的人,多数是公司里的老员工,他们还在用三五年前刚进公司时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

2.那些突飞猛进的人,都乐于充实自我,喜欢钻研岗位专业内容,工作中持续精进。

3.成为一个懂得根据外界变化,自我调整的职场人,步步为营才能更稳。

三、技能层:你以为你工作技能很厉害,其实真正厉害的是自己所在的(公司)平台。

1.具备关键洞察力,努力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去看待解析周围的工作。

2.设定自我驱动力,保持对岗位技术的一颗好奇心,在实践中持续提升。

3.明确岗位的技术成长通道,逐级明确目标,步骤化进行专业进阶。

4.成为一位优质内容创造者,寻找机会输出高质的工作作品,以终为始。

5.保证自己在职场的存在感,学会享受过程与追求结果,能够填补工作价值的缺口。

职场,假假真真,终归来讲是公平的。

潮水退去,有实力的人,终能得高分!

共勉。

END


关注【职场逗伴匠】,每次学一招,职场没烦恼。

逗趣职场每一面,伴随你我每一天,匠心传道每一言。

我是职场逗伴匠,一个跑马拉松的知识手艺人,助力职场人的表达效能提升。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点赞、评论、转发就是最好的支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6HzDHAB3uTiws8KiM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