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管配车要全部卖掉(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20篇原创
“家族肯定会砸锅卖铁支持公司”,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惠妍在如此表态4天后,自动降薪了。
12月12日晚,碧桂园发公告,公司4名董事自愿降薪:
公司执行董事兼主席杨惠妍从年薪37万降至12万;
降幅最大的是总裁莫斌,从原来的300万年薪降至12万,成为月薪1万的打工人;
杨惠妍的妹妹杨子莹,作为公司执行董事,年薪从原来的200万降至12万;
以及公司非执行董事陈翀(杨惠妍的丈夫)年薪从37万降至12万。
继今年上半年巨亏489亿元业绩爆雷后,10月碧桂园官宣债务违约。杨惠妍及其家族砸锅卖铁能否化解“宇宙第一房企”的危机?
01
4位董事大降薪,同舟共济的“戏码”说服力不够?
行业和公司经历下行周期时,降薪、裁员基本都常见操作。碧桂园的4位董事自愿降薪亦是如此。
不过,舆论对此评价不一。毕竟董事和高管们前些年每年拿走上亿的薪酬及奖金,和如今降下来的几百万相比相差太大。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年报披露,疫情开始的2020年,碧桂园的五名最高薪酬人士拿到的薪酬、奖金和福利及股份支付奖励合计达3.1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34%。2021年,碧桂园的五名最高薪酬人士的收入有所下降,也高达2.45亿元。
碧桂园的老将莫斌,曾被誉为“打工皇帝”。他2010年出任碧桂园总裁,年薪就高达250万,随后还获得了公司股份。2020年,莫斌的年薪为1500万,奖金913.6万,其他福利及股份支付奖励1.09亿元,年入约1.18亿元;2021年其年入近1.92亿元。
疫情持续到第三年的2022年,碧桂园的董事及高管们开始大降薪了。
同年,莫斌年薪由1500万降至300万;杨国强的年薪由1000万降至30万;杨子莹由1000万降至200万,以及另外3位董事的年薪均由400万降至100万。
但似乎还是降晚了。
02
临危受命,地产二代前女首富降薪为月入1万打工人?
2007年,年仅25岁的杨惠妍以455.1亿元财富,登顶新财富500富人榜上的首富。2008年她再次问鼎该榜单首富,此后数年保持在前5位。
今年3月1日,杨惠妍接任碧桂园董事局主席。从2012年任副主席以来培养了十余年的接班人,没想到正式接棒后,开局就是生死挑战。
杨惠妍掌舵碧桂园12天后,公司发布了2022年的盈利警告,股东应占亏损预计在55亿元—75亿元。
不到半年,8月,再发盈利警告,这次消息更糟。今年上半年,其净亏损预计高达450亿元—550亿元!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特此感谢)
业绩持续爆雷后,10月,碧桂园抗住不债务爆雷。
公告披露,其未支付本金金额为4.7亿港元的到期债务款项,并称公司预计“流动性在中短期内仍将持续紧张”。
此次,杨惠妍不仅自己降薪,碧桂园还取消了所有高管配车、体检及免费食堂等待遇。碧桂园官微称,今年其行政费用开销较2021年减少60%。
但回看此前碧桂园的高分红,杨惠妍及其家族收获颇丰。
2007年碧桂园赴港上市以来,杨惠妍持股的权益占比一直在50%以上。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特此感谢)
公开数据显示,2007—2021年,碧桂园共现金分红15次,累计现金分红金额约760.79亿港元。对照杨惠妍及其家族的持股比例来看,无疑是最大受益者。
03
“砸锅卖铁”只是态度,保交楼、促销售和化解债务危机三重困难压顶。
2022年,杨惠妍在新财富500富人榜中排名第15位,财富达1322.5亿元。但2023年其财富缩水至562.3亿元,排名下滑至第49位。
除了类似看得到的公开信息,杨惠妍及其家族到底有多少财富并不为人所知。但看碧桂园目前的困境,就算真是砸锅卖铁,也并非能保证渡过难关。
首先是保交楼,关系民生,重中之重。
截至今年11月底,碧桂园已累计交付房屋约50万套,其未来12个月公布的交付量预计超40万套。杨惠妍直言:“保交付是非常艰难、但也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交付挑战会进入深水区。
其次是促销售,这也是目前房企普遍面临的共同困境:销售端持续下滑,难以回天。
疫情前两年,当不少房企已经深陷危机时,碧桂园的销售端下滑幅度并不大,仅2020年营收微降4.7%;两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0亿元和268亿元,同比减少11.5%和23.5%。
但2022年,碧桂园的营收同比下滑仅18%的情况下,归母净利润亏损达61亿元,同比减少23%。
疫情后,房地产行业恢复较为缓慢。碧桂园也未能再逆势而行,下滑趋势继续,业绩进一步爆雷。
今年上半年其权益合同销售金额1288亿元,同比减少30%;归母净利润大变脸,巨亏489亿元。
最后是化债问题。
截至今年6月底,碧桂园的总有息负债余额为2579.1亿元,净负债率50.1%,算是行业较低水平;总现金余额1305.69亿元(受限制现金约为294.54亿元)。
然而由于前述销售持续恶化的问题,以及再融资的困难,导致碧桂园账面可动用资金持续减少。其2023中报坦言“当期也正承受着阶段性的流动压力”。
9月,碧桂园旗下9只计划展期的境内债,涉及金额约147亿元,成功展期。获得喘息之机(兑付时间延长3年,前两年支付比例较低,第3年支付较大份额)。
但10月,其境外债爆雷,未能按时支付本金金额4.7亿港元到期款项。
随后,碧桂园发布推进境外债务管理措施,希望能获得债权人的同意,以时间换空间,通过寻求整体方案来全面解决公司面临的境外债务风险。
目前,其境外债的重组问题还未解决。
澎湃新闻报道,碧桂园还有17只境外债,包括2只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流通的普通可转债,存续金额约69亿港元;15只美元债,合计存续金额约99.1269亿美元。
5天前,碧桂园官微发布了12月集团会议内容。其中,杨惠妍提到碧桂园未来12个月主要有3项工作:保交付、保经营和保信用。
的确,这3项工作只要其中一环掉链子,砸锅卖铁也难救了.....
截至今年6月底,碧桂园的资产是大于负债的。无论管理层最近的表达是否有作秀成分,不躺平的态度总是好的。
收缩规模也好,卖资产也好,降薪也罢,活下去总还有希望。市场和行业都不愿再看到第二个恒大......祝福碧桂园。
本文未注明数据均来自于碧桂园财报,特此说明和感谢!文章仅供讨论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
版权声明:本文系闺蜜财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