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2022-03-17     成都科技

原标题:奋勇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当前的成都

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

支撑引领作用

3月17日,成都市科技局召开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会议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传达了2022年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总结了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部署了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翼主持会议。市科技局全体局领导,各区(市)县科技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处(室)及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2022年怎么干?

围绕6个方面重点抓好10件大事

挂牌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科技创新交上了怎样的“答卷”?会上,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介绍了 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建设战略科技力量,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正式揭牌;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挂牌运行;搭建创新平台,全市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总数达215个;新增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集聚战略科学家,新增两院院士3名,集聚12个院士团队在蓉开展项目合作、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主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82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达到13家,总数居中西部城市第1、全国第6;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帮助14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61.5亿元融资;聚集创新资源,建设“科创通”服务平台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中排名第39位。

立足新起点,创造新业绩,

2022年成都要如何干?

丁小斌表示,今年,成都将坚持一手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手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加快提升科技创新策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赋能发展三大能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成都将在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产业建圈强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抓实党建工作 6个方面重点抓好 10件大事——

一是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强化西部(成都)科学城顶层设计,依托成都科学城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探索建立创新转化协同机制。

二是全面运行天府实验室,挂牌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制定出台天府实验室专项支持政策,试行天府实验室新机制。

三是推动在蓉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入重组试点。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在优势领域争取布局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

四是争取“国字号”平台布局,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五是实施“科技赋能大运行动”,聚焦大运赛事需求,着力植入一批新技术、应用一批新产品、推广一批新成果,按照标准配置项目和重点推进项目组织实施,为成都大运会办赛、参赛、观赛提供科技支撑,体现城市治理水平,展现成都赛事名城风采。

六是支撑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强企业主体培育,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补链强链引聚创新资源。

七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制度。

八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深化校院地战略合作,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

九是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强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打造成德眉资创新联合体,扩大国际科技合作。

十是抓实抓好党建工作,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

如何推动重点任务落实?

进一步细化“路线图”

推动72个创新平台项目落地西部(成都)科学城

定下“任务书”,明确“路线图”。会上,市科技局分管局领导围绕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工作部署。

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2021年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四川农大、成都中医药大学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粮食安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领域安排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攻关121项。同时,开展科技治气专项行动,实施生态治理项目64项,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这是市科技局副局长张翼在会上透露的一组数据。

围绕社会民生和绿色低碳科技相关工作,张翼进行了安排部署。张翼表示,今年,将启动一批水稻、油菜优势领域的种子资源科技攻关,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农技咨询服务,力争全年培训活动达300场次以上,实施农业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力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家。同时,通过揭榜挂帅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实施科技治气专项行动,完成新建科普基地15家的民生目标。

“截至2021年底,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域已聚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个、交叉研究平台5个、科教基础设施6个、‘中科系’‘中核系’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旭围绕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产业建圈强链,招才引智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对于备受关注的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建设,陈旭表示,今年,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将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并梳理形成219个建设项目清单,重点推动72个创新平台项目落地实施;全面运行天府实验室,将挂牌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高水平实体化运行,并试点科研项目揭榜制,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探索科研经费“包干+负面清单”制。

“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额完成了1220亿的目标,增速6.6%,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685.66亿元,增长20.7%。”市科技局副局长陈钢针对积极推进科技赋能大运行动、全力完成技术合同交易目标、着力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全面提升科技服务工作、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工作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上,我们要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中试平台建设。”

今年6月,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在成都举办。为成都大运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陈钢表示,接下来,市科技局将持续梳理场馆科技项目与产品应用情况,聚焦本地赛区需求,植入一批新技术、应用一批新产品,并讲好大运科技项目故事。

高新技术企业在推动技术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科技局总工程师李良钰介绍了2021年全市高企培育及科技金融相关工作的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821家。“科创贷”新放贷款1903笔、金额61.55亿元,增长40.34%、60.99%。“科创投”子基金群总规模达到45.06亿元,投资项目186个。“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

李良钰介绍,今年,成都将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通过辅导课、面对面等形式,推动更多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同时,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激活金融“活水”,通过研发投入、人才服务、科技金融政策“组合拳”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会上,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金牛区、双流区、邛崃市科技主管部门相关代表进行了发言交流,并对下一步科技创新工作进行谋划。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手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一手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

成都,正加快建设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

胜利召开!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

你“在看”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28464282737fa4db7c6a4e89cba1b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