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向未来|创新“硬”实力 驱动高质量发展

2022-04-28     成都科技

原标题:创新向未来|创新“硬”实力 驱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

成都始终胸怀“国之大者”

坚持以创新驱动激发动力活力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和新的动力源

五年征程,行稳致远——

本期,我们将视线聚焦成都改革破冰之旅,看创新策源“硬”实力,探寻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

超级计算机被誉为科技创新的“发动机”,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019年8月,位于成都科学城的西部“最强大脑”——成都超算中心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9月正式建成投运,运算速度达到10亿亿次/秒。应用领域涵盖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方面。

“要说到成都超算与其他国家超算最大的不同,主要是除了围绕科技创新外,我们更加强调‘超算+’的创新应用,强有力地支撑产业发展和智慧治理服务。”成都超算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勤表示,现在已经探索了“超算+大数据”“超算+大健康”等模式,不仅服务于传统科学计算,更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城市治理、产业赋能三大方向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筑强算力底座新支撑。

服务城市产业民生方面,在助力碳中和领域,已为中石化、四川大学低碳所等新能源研发单位提供算力服务和技术支撑;在医疗健康领域,已与川大华西医院、深圳肿瘤医院等医疗机构用户开展联合研发合作;在灾害预警方面,已为四川省气象局、成都市气象局等灾害预警类用户提供算力支撑服务;在城市治理领域,已为云从科技、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等用户提供算力支撑服务。

聚焦“隐私计算”这一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上,成都超算中心也有着具体的表达。“我们已经探索出了‘超算+隐私计算’的创新实践路径。”顾勤说,成都利用超算算力破解隐私计算执行效率瓶颈,搭建全国首个“隐私计算”大规模应用平台,将支撑更多产业生态创新应用场景,构建产业协同新引擎。

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超算中心作为区域内唯一国家级算力底座,正全力创建国际先进计算算力调度平台,将支撑数据要素创新协同应用基地、跨地市数据要素流通实验室、成渝数据要素流通实验室等重点研究的计算工作。

成都超算中心正成为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算力”名片。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成都造”硬核科技加速崛起

5年来,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市校合作、科技体制改革,多领域“破冰”,科教资源 “先天优势”转变为创新发展的“强劲态势”,一个个“成都创新”“成都智造”正源源不断地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成为城市创新的有力支撑——

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动工,并通过性能工艺验收,而位于成都科学城的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将于今年建设完工并正式入驻。

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正式启用,这标志着我国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具备了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

图据:成都日报“锦观”

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国内首台全自主研发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QNome-3841及配套芯片和试剂,并宣布其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生产基地竣工。

成都第一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行驶车号牌发放,首批12台测试车辆在指定公共道路上开展自动驾驶测试,成都的汽车产业也开始从“传统汽车时代”跨进“智能汽车时代”。

电子科技大学首个校园内量子互联网场地实验研究平台已成功研制出高性能量子纠缠光源、宽带固态量子存储器等原型器件,完成量子纠缠互联场地研究平台搭建,还首次实现赫兹速率的城域量子隐形传态。

护航星辰大海,我国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首飞背后,成都不仅承担了机头的制造,还为“鲲龙”装上了“眼睛”“耳朵”和“嘴巴”;中电十所承研的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系统,全面保障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顺利返航。

图据:新华社

“成都造”硬核科技正擦亮城市创新底色。数据显示,仅2021年,成都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研发项目121个,一批高端装备核心部件打破国外垄断,2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全球创新指数成都排名第39位、较上年跃升8位。

一大批原创成果喷薄而出,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释放创新驱动发展原动力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向“高”而行

立足新发展阶段,成都正呼唤越来越多的“硬核”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在今年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成都将持续铺开创新中的破冰前行之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进一步支撑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强企业主体培育;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创新药、工业无人机等重点产业和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补链强链引聚创新资源,编制发布国家级创新平台资源、产业链创新资源要素、顶尖科技创新团队“三张清单”,制作全市“科创资源地图”,并联合区(市)县开展精准招才、靶向引智。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支持高校院所设立技术转移专业机构,设置技术转移专职岗位;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深化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建立市场导向的第三方评价制度;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出台“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实施关键节点约定的任务目标考核;推行重大研发任务“赛马”“定向委托”制度。

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

成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

向“高”而行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

你“在看”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0bd10f9b4c53765aa310628a11a0e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