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融(孔融)四岁,能让梨”是出自大部分国人都所熟悉的《三字经》中的一句话。
其引伸出来的故事就是,孔融四岁之时,就学会了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吃,而自己挑最小的吃。
这个故事原本被记载在《后汉书·孔融传》中,后被李贤进行注释和引伸,并编撰成《融家传》;南宋教育家王应麟又再度引用《融家传》中的孔融,将他写入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他的故事也随着这本书在我国流行了近千年的时间。经过明清两代的广泛地宣扬之后,他成为了“谦让”的道德模范。
不过,“孔融让梨”传到美国之后,他们虽然也非常喜欢这个经典,但却做出与我们不一样的理解,很多美国人认为,孔融是在作秀。中西文化差异固然存在,但美国又何至于将其理解成这般?
一、美国人对孔融让梨”的剖析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政治方面,他表现得不怎么突出;但是在文学方面,却有很高的造诣,是相当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连曹丕也禁不住地夸他说:“文可比扬(扬雄)、班(班固)俦也。”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相当特殊的身份,即孔老夫子的第二十四孙。
他的故事被写入启蒙教材《三字经》中之后,一直为后人所熟识。随着近代国门的打开,“孔融让梨”也走出了国门,被带到了欧美国家。遍布全世界的孔子学院设立之后,这个故事就被传播得更广。
在美国,随着交流的深入,“孔融让梨”后来也被引入到他们的课堂之上。然而,美国人对于孔融的行为却有着与我国不一样的理解。
在平等主义之上,西方国家几乎都衍生出了资源分配的平均主义,即某一样东西进行分配的时候,要讲求公平公正、甚至会出现平均主义的现象。
正是以这样的思想为基础,所以美国人认为,孔融的长辈们在分配梨子的时候,就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对待子女,无论其年龄的大小,应该一视同仁和平等对待。如果梨子的大小有差别,那应该在数量上进行相应的平等。
换句话说,美国人想要表达的是,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种平等的环境,让他们避免由于出现差异而形成的潜在竞争,避免他们心中所出现的不平衡之感。
此外,他们还认为:“在分配的方式上,父母也出现极大的错误。”他们不应该让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给其他孩子分发水果,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年龄可以作为分配水果的标准,那么孩子们的高矮胖瘦,甚至性别等也都可以为这种标准。
最后美国人总结出,以这种标准去分配水果,只会孩子的主观武断精神培养出来,从而让他们在分配物质上更容易倾斜于自己,而非他人。
由此观之,在美国人看来,父母允许孔融去分配梨子,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举动。除此以外,他们还认为,这种行为将会间接地将孩子培育成一种虚伪的人。那么,孩子将会如何变得虚伪?
二、“虚伪性格培养和作秀”之说
孔融只是在父母的授意之下分梨,又如何会变成培养虚伪性格的反面教材?
美国人对此进行了一个模拟分析,如果孔融本身是喜欢吃梨的,但是在家长的暗示之下,他控制住自己内心的这一份欲望和需求,从而将大的梨子让与别人,随着时间的加长,这种虚伪的种子也会不断的生长,从而影响他的整个人生。
至于家长的暗示,则表现为约束孩子积极控制住内心的欲望,同时用行动和口头去表扬孩子压抑之后的行为,从而让孩子认为这么做是正确的。如果整个社会都如此,那人与人之间就很难坦诚相待。
如果孔融本身就不喜欢吃梨,又不好直接地拒绝,所以将最大分量梨子让给了自己的兄弟。不过,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他这么做居然会获得家长们的表扬,获得了“懂事”好名声。真的是如此的话,那他是在作秀。
有一种情况,孔融本身是喜欢吃梨的,但是并不能吃多少,所以给自己留了最小的,让大的给别人吃。这么做之后,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同时也博得了长辈们的喜爱,所以一箭双雕。那么,这里就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作秀和虚伪了,是两者都有。
由此观之,美国人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剖析孔融让梨的行为,得出的结论由于生活非常贴切。他们如此地分析孔融的行为也不无道理,但是只是看到了坏的一面。在中国人看来,从孔融的举动中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三、中美“孔融让梨”的认知差异
孔融之所以让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传统上留下来的等级观念有关。从汉武帝起,中国的社会就开始讲究三纲五常的社会秩。
这里的“三纲”专门用于约束男性的行为,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其意思很简单,臣子要跟着君主走,孩子要以父亲为模范,妻子要服从丈夫的管理。
“孔融让梨”执行的就是“父为子纲”的伦理道德,孔融是在父亲的授意之下才分的梨,受到父辈们的影响之后,他自然选择了“让梨”。进入现代以后,在我国,关于孔融让梨的
故事已经出现了不一样的理解。现在的理解不再注重解释理解是如何遵循儒家道德的,而是侧重于他的“让”。
“让”是我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行为道德,为人们所推崇和遵循。佛家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讲究的也是其中的“让”。在《新华字典》的解释中,“让”不是一种被动的退让,而是主动的“以进为退”,即用谦让的方法去获得需要的东西。
中美之间的认识之所以出现偏差,最主要的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都不是一回事儿。美国人注重的是,“孔融让梨”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孩子的心理变化;而我国看到的“孔融让梨”是“谦让”一种典范,不提倡与他人争夺东西,提倡“谦让”是一种社会美德。
综上所述,由于思维差异、社会道德观差异和文化之间的异同,导致了中美之间对于孔融的理解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总结
美国人认为,“孔融让梨”会带来种种不利的结果,从不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来看,固然有其道理。他们并没有从这一行为中找到谦让的价值,而是关注了当时的社会行为和人物心理。
正是出于对社会和人物心理的担忧,所以才总结出,孔融是在作秀。我国的理解则大为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也继承了古人对于孔融行为的一些理解,但是侧重点已经出现了变化。
现代人对于孔融的行为,看到更多的是“谦让”这种社会美德。孔融虽然在中美的课堂上都出现,但是其教育意义基本上都是不同的。由此还可以发现一种文化现象,那就是对于同一生活哲学的理解,由于思维社会环境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天差地别。
参考文献
《后汉书·孔融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