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治理 | 打造世界海洋“守护者”的身份

2023-08-20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海洋治理 | 打造世界海洋“守护者”的身份

海洋治理 | 打造世界海洋“守护者”的身份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海洋治理

太平洋岛国把目光从陆地国土转向海洋国土,把海洋视为其摆脱困境、实现国家发展的机会所在。

原文 :《打造世界海洋“守护者”的身份》

作者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朱璇

图片 |网络

在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视角下,太平洋岛国由于国家实力弱,地理位置偏远,难以寻求与其他国家合作而参与国际事务,长期处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边缘地带。然而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在经贸和发展领域的相互依赖性加强,国家间的复合依存度显著提升,即使是位于边缘地带的岛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和彼此影响也大大加强。随着全球性问题的显现和加剧,国际社会共同面对气候变化、发展失衡、公平赤字等全球治理问题。在全球化时代,为了处理全球性问题而设立的全球治理论坛,为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小国提升国际事务参与度、影响国际规则构建,提供了重要机遇。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养护、海洋养护等全球治理进程中,岛国借助自身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主张“生存权”谋求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共情,进而从自身利益出发构筑治理理念,影响国际规则,最终掌控了远远超出自身规模和实力的话语权。

从传统陆地视角看,太平洋岛国是小岛屿国家,但从海洋视角看,则是掌控着广袤海洋的“海洋大国”。太平洋上14个独立岛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总和达到1900万平方千米,是其陆地国土的30余倍。在陆地发展机会严重受限的情况下,小岛屿国家把目光从陆地国土转向海洋国土,把海洋视为其摆脱困境、实现国家发展的机会所在。纵观太平洋岛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行动举措,可以将其主要策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抱团取暖”“统一发声”。小国之间构建机制化合作,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在太平洋区域,以岛国为主要成员构建了多个区域政府间组织,如“太平洋岛国论坛”“太平洋共同体”“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等,一方面形成统一身份认同,构建以“区域”为核心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便于在国际事务中统一立场,以“一个声音”对外。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以岛国为核心成员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联盟”“美拉尼西亚先锋集团”“加勒比共同体”等国家集团秉持强有力的统一立场,反复强调“生存权是不可谈判的”,在历次谈判中坚持将全球升温控制目标从2摄氏度提高到1.5摄氏度,最终推动《巴黎协定》同时写入“1.5摄氏度”和“2摄氏度”目标,在全球气候治理目标中纳入了小岛国的诉求。这证明,虽然小岛国在国家实力上远远不能与大国相比,但通过巧妙的立场构建和集团化的谈判策略,拥有了左右全球治理目标设定的能力。

二是积极引导全球治理议题的设置。一国的国际话语权不仅体现在规则构建方面,也在于根据自身利益需求创设议题并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能力。通过国际交流和互动,培育、发展和构建一个新的议题,从而将与自身利益攸关的问题提上国际议程,这是小岛国影响全球海洋治理的一个典型路径。2010年以来,太平洋岛国将发展蓝色经济作为打破陆地资源限制,转向海洋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并逐步在国际上推动蓝色经济议题的确立。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里约+20”会议)将“绿色经济”作为会议主题,岛国借助这一契机提出“对于小岛国而言,蓝色经济就是绿色经济”,从而将蓝色经济理念纳入主流话语体系,推动蓝色经济得到联合国及其成员国的广泛认可。在蓝色经济理念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岛国将自身谋求可持续发展和生计的诉求与国际社会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的进程紧密联系,将“减贫”“公平发展”“包容发展”等内涵融合进蓝色经济的话语体系,从而为岛国进一步争取国际援助创造有利的舆论条件。2015年通过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提升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从海洋资源中获取的经济受益”设立成10项全球海洋治理目标之一,代表着国际社会最高层对小岛国追求可持续蓝色经济发展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三是主动贡献治理理念和规则。在联合国牵头的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BBNJ)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文书谈判中,岛国创造性地引入了毗邻国的制度构想,提出在紧邻其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公海海域上开展海洋保护区划设等活动,毗邻国享有选划海洋保护区的优先权、保护区提案协商和决策的否决权。这实际上是岛国在借助其地理优势,谋求超越于一般沿海国权利的额外权利。如果这一制度得以确立,岛国将借助其广袤的专属经济区范围,以毗邻国的身份介入公海保护区管理的各类事务中,其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从BBNJ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岛国借助国际治理议题,谋求扩大自身制度性权利的策略可见一斑。

四是积极与大国合作,借助国际治理论坛提升自身声誉。鉴于在全球海洋治理中高度活跃的参与度和富有特色的感召力,岛国成为联合国机构以及一些大国举办海洋治理活动的理想伙伴。2017年,在时任联合国大会主席的前斐济常驻联合国代表彼得·汤姆森的促成下,斐济与瑞典作为共同主办国举办了第一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密克罗尼西亚、瑙鲁、帕劳、图瓦卢、库克群岛、萨摩亚等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亲自到会并在全体会议中发言,提升了太平洋岛国的显示度。大会期间,小岛国牵头及合作举办了聚焦蓝色经济、渔业、气候变化等主题的四十余场边会活动,借助这一世界海洋盛会与各国和联合国各机构、非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积极互动、紧密配合,推动以蓝色经济、融资、渔业管理为特色的国际理论和工具的研究交流。此次会议不仅提高了整个南太地区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活跃度,而且将岛国作为世界海洋“守护者”和海洋治理“贡献者”的身份根植在国际社会的认识之中。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5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开启全球海洋行动新篇章 | 社会科学报

旅游:人类“凝视”海洋的新视角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