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600年“苏东坡大展”9月亮相,一篇文章做好攻略,千万别错过!

2020-08-31   朝华出版社

原标题:故宫600年“苏东坡大展”9月亮相,一篇文章做好攻略,千万别错过!

本文授权转载于:耳朵里的博物馆(ID:erduolidebowuguan),关注耳朵里的博物馆,和百万家庭深度看展览

期待的“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将于9月1日开展了!!!展期2个月!

“展讯”

千古风流人物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到上周为止,透露出的展览清单共70多件展品,包括 书法、绘画、碑帖、瓷器等,其中一级品20余件。

大家最期待的苏轼真迹包括 《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题王诜诗词帖页》《三马图赞并引残卷》《治平帖卷》《归院帖卷》《春中帖页》等也将有机会展出。

展览分成“胜事传说夸友朋、苏子作诗如见画、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4个主题,简单理解就是:

苏轼的朋友圈如何强大;

苏轼本人和后人怎么表现他的诗词;

苏轼的书法被谁影响和影响了谁;

苏轼的生活意趣和人生态度如何流传……

这不仅是全面了解苏东坡的好机会,更是一个“苏轼后援团”的大聚会—— 从恩师到友朋到追随者,一众闪着光的名字都在这儿了。

“展品目录”

具体展品以最终现场为准

会展出苏轼哪些真迹?

《归院帖卷》

《春中贴》

《治平帖》

你对苏轼有多少了解?

苏东坡生于 北宋仁宗年间,是历史上少有的通才。除了是北宋文学界的大V,他还是诗人、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哲学家、佛学家、美食家。他现存世诗词3000多首,存世文章4800多篇,数量居北宋之冠。

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前半生精彩,后半生坎坷。

年少时一举成名,礼部考试第二名,制科考试百年第一。

但进了仕途后就诸多不顺,四十四岁遭到了顶之灾,被贬为了黄州团练副使,一个“犯官”,没有权力,没有工资,不分房住。

没房子住,自己盖,没钱吃饭,自己种地,他种的这块地在黄州城 东门外边的一块土坡上,所以他给自己叫“ 东坡居士”。

东坡寒夜赋诗图卷-明 仇英 (非本次展品)

这之后,苏轼的官场生涯依然坎坷,到他去世前,他不是在贬官,就是在贬官的路上,最后一次被贬,他被一叶孤舟送到了 海南岛的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可苏轼没有被一次次的坎坷打倒,他依然非常潇洒, 贬官生活对他来说就像一口枯井,但他却没有变成井底之蛙,而是在这里边算帐、种地、写诗、做饭、交朋友、盖楼房,做一切自己能做的事,做一切能使自己快乐的事情。

个人觉得看展前还是需要做点小功课,所以今天从每个主题选取了重点和苏轼有关的人物,来做一个简单分享。

偶像篇

-1-

欧阳修

苏轼的伯乐

一个美丽的错误,苏轼的命运在欧阳修的笔下被改写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老爹苏洵(没错,这就是“三苏”)的带领下一齐奔赴开封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谁呢?就是文坛“一哥”、当朝的翰林学士 欧阳修

欧阳修读到一篇绝佳的考卷文章,和考官们一讨论,一致认为该拿第一名。但欧阳修心里又想,这么好的文章恐怕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吧……给个第一会不会影响名声啊……于是“大义灭亲”判了个第二。

和你猜的一样,这篇文章,就是苏轼的。第一名的水平,第二名的命,确实挺冤的,但这也是青年小伙苏轼仕途之路的开始。

十分幸运的是,我们将在这个展览中,看到苏轼恩师欧阳修的真迹《灼艾帖卷》。

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

对于欧阳修的书法,苏轼是这样说的:“ 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清眸丰颊,进退晔如。

什么意思呢?其实是说,欧阳老师写字用笔锋很尖的毛笔,枯墨写过,字形方阔大气。就像一个长着明亮眼睛,丰满脸颊的帅哥,收放自如,星光灿烂。

-2-

颜真卿

启发苏轼书法

从苏轼现存的书法作品看, 楷书受颜真卿 《多宝塔碑》《颜勤礼碑》《东方朔画赞》等碑的影响较为明显,其行 草书深得颜真卿 《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的风神。苏轼对颜真卿书法非常敬仰用功,书法在形质上受颜真卿的影响也最大。

虽然见不到颜真卿真迹,但我们能在展览中看到拓印的《颜真卿书东方画赞碑》册、《颜真卿书鲜于氏离堆记》册和《颜真卿书争座位帖》册 ,亲身感受这位“书法前辈”对苏轼的影响。

争座位帖-唐 颜真卿 (拓印)

-3-

杨凝式

启发苏轼“尚意”书风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关于各朝代的书法风格,清代书法家梁巘的《评书贴》里有这样一句经典概括。

而这位杨凝式,就是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他不拘一格无拘无束的书法风格给苏轼“尚意”书风有很大启发。

苏轼评价杨凝式说:“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 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草书神仙起居法卷-五代十国 杨凝式

-4-

林逋(bū)

苏轼的偶像

林逋是宋初的著名诗人,苏轼出生时他已经去世了。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只喜欢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 梅妻鹤子”。

行书自书诗卷-林逋

苏轼拜读了林逋的作品后,被他的品格、诗歌折服,后来在这幅行书后写下了这首 《书林逋诗后》,也是苏轼罕见的传世佳作之一。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绿。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朋友篇

-1-

王诜(shēn)

苏轼的难兄难弟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时,王诜也受到牵连被免官。

苏轼在《题王诜诗词帖页》中,讲了王诜因受其累而贬至武当,但却仍醉心于诗词,有隐居世外的恬淡安乐。

这次也会展出王诜的传世名作 《渔村小雪图卷》

-2-

蔡襄

苏轼心中的当朝第一

苏轼写字谁都不服,就服蔡襄。

蔡襄的书法在当时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法的就是苏轼、欧阳修。

苏轼《东坡题跋》中说:“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 遂为本朝第一。

京居帖页-蔡襄

-3-

黄庭坚

相爱相杀

黄庭坚比苏轼小 8岁,他一直仰慕苏轼,把他当做偶像。苏轼写《春菜》,他就写《次韵子瞻春菜》;苏轼写《薄薄酒》,他就写《薄薄酒二章》。

但两人经常互开玩笑,苏轼说黄庭坚的字像死蛇,黄庭坚说苏轼的字像被石头压住的蛤蟆。

苏轼对黄庭坚的诗文评价极高:“ 环伟之文,妙绝当世。”两人通过彼此文学的欣赏,虽然迟迟没见面,就早已成了知己。

君宜帖-黄庭坚

《君宜帖》在黄庭坚的传世书法作品中或许并非上乘之作,却是除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寒食帖》题跋外, 黄庭坚直接提及苏轼的唯一一件墨迹

-4-

米芾

苏轼的忘年交

米芾比苏轼小15岁,但却有着近20年的友情,他们相识于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

当时在黄州,米芾专程前往拜访求教于 东坡雪堂。看到苏轼画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思路清奇,这给了米芾启发。于是米芾向苏轼请教了画竹之法,苏轼也对米芾的书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提出了学晋的建议。

自黄州拜访求教以后,米芾就潜心魏晋,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后来,米芾的书法已经明显带有王羲之的雅韵了。

盛制帖页-米芾

粉丝篇

-1-

朱耷

“翻白眼专业户”八大山人也是苏轼后援团中的一员。

前面提到王诜是苏轼的好朋友,他们就经常一起开party。文人的爬梯自然与众不同——要在清幽的环境下,聚众 写诗绘画、相互欣赏

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就把 苏轼、王诜、米芾、黄庭坚、秦观、刘巨济等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共16人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西园聚会的情景记录了下来。

而与那个时代相距近600年的八大山人,用这样一幅字与自己的“爱豆”精神相触。

朱耷 西园雅集记卷

丁观鹏 摹仇英西园雅集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

吴镇

“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偏爱画竹梅和渔夫,同时也是苏轼的粉丝。

在这次展出的《墨竹坡石图》轴里,能看到几茎竹枝斜斜垂入画面,与取倾侧之势的坡石相呼应,画面既有趣味又有一种平衡。

他对东坡的喜爱非常直白,画中就写道:

“与可画竹不见竹,东坡作诗忘此诗。”

墨竹坡石图轴- 吴镇

-3-

仇英

明代的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仇英在《人物故事图册》中,描绘了四百多年前的一个春日,缙绅士大夫在某个江南私园中参加雅集活动的场景,你觉得哪个像苏轼呢?

人物故事图册之“东坡品古”-明 仇英

参考资料:故宫博物院官网《郁文韬: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文物精品述略》

END

曹文轩主编唯一反映孩子心声的抗疫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