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三
fu
伏
tian
天
ya
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月26日已入中伏,今年的二伏将会持续20天。
虽然二伏时间不短,但是今年的暑热其实不如以往炎热。因为天气的炎热指数和二伏的时间没有关系,主要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有关。
三伏天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古人们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称作“三伏”。中伏时间最长,一般有二十天,同时也是三伏中最热的阶段。
不比我们现代人有空调、电扇,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古代,古人们是怎么度过三伏天的夜晚呢?
追凉
从很多古诗中可以了解,古人们热爱在炎暑时追凉。
所谓追凉,也就是觅凉、乘凉。诗人们很爱描写这样的题材。
唐代白居易有“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的句子,南宋陆游以“追凉”入题的诗作比比皆是,而与陆游等人合称“南宋四大家”的杨万里,也有一首《夏夜追凉》。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诗词解析
这首诗寥寥几笔,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新、灵动的夏夜追凉图。
中午本是一天之内最热的时候,此刻诗人却觉得“夜热”和“午热”不相上下。夜晚如此炎热,令诗人坐卧不安,于是他打开门走进一片月色之中。诗人一边赏月一边追凉,月光所带来的精神享受成了他追凉之行的额外收获。
诗人以有声写无声, 通过“虫鸣”反衬出夜晚的静谧。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凉意顿生。在末句中, 他写道“时有微凉”。读到这里,我们会自然联想到一阵阵微风。可紧接着他又说“不是风” 。那是什么呢?显然,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心静自然凉”。
如此,前文出现的明月、幽竹、树林与虫鸣,都成了诗人开启凉意的钥匙。也唯有这样,这首诗才显得别具一格、妙趣横生。
诗人在诗里描写了炎热的三伏热,开篇就提到炎热指数和三伏的时间无关,而是和副热带高压有关。我们接下来就用科学知识来解读三伏天。
科学图解 副热带高压
先科普下什么是副热带高压?地理没学好的朋友们,应该做好笔记补补课了。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赤道地区为热源,极地地区为冷源,冷热不均引起了大气运动。赤道地区的暖空气上升后流向极地,极地的冷空气下沉后流向赤道地区。但这种环流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自转使南北流向的气流发生了偏转。
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赤道地区的暖空气只流动到南北纬30°便偏转为西风,并对后继而来的暖空气造成阻碍,使得空气在这里大量聚集并被迫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
气压带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气压分布模式,实际上,由于海洋和大陆相间分布,很难形成一条完整的气压带。当副热带高压带上的地区处于夏季时,陆地盛行上升气流,这样就会形成若干个低压中心,使副热带高压带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常常出现在我国天气播报员口中的“副高”就是若干高压单体中的一个,它的全称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成
summer
3空气在南北纬30。大量 聚集并被迫下沉,在近 地面形成高压,即副热带高 压带。
4然而,气压带只是理 想状态下的气压分布 模式,实际上,由于海洋 和大陆相间分布,很难形 成一条完整的气压带。
5当副热带高压带上的 地区处于夏季时,陆 地盛行上升气流,这样 就会形成若干个低压中 心,使副热带高压带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
副热带高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缓慢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冬季退居海上,到了夏季,其西部就可以深入我国大陆,对我国天气产生影响。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高温天气的持续以及台风的移动路径,都与副热带高压有关。
解释了很多关于副热带高压,那副热带高压是如何具体影响三伏天的呢?
三伏与副热带高压
三伏热,是因为地面累积的热量达到了最高峰。
热量的累积与副高和西南暖湿气流有关。被副热带高压笼罩的地区受下沉气流控制,上空无法形成云层,这使得地面可以接收更多太阳辐射, 因而气温上升。而西南暖湿气流的吹入增加了空气中的水汽,这会使得吸收的热量难以散发。在这种吸热增多、散热减少的情况下,地表热量不断累积,最终迎来了炎热的三伏天。
以上就是在《夏夜追凉》这首诗里藏着的科学知识。诗词和科学,一个以感性思维为主,一个靠理性思维支撑。《诗词中的科学》就是这样一套美女与直男结合的图书。将古诗词与理科知识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审美的愉悦中轻松享受科学的洗礼。
必读书目:教育部推荐小学生必读书目
必背诗词:80首诗词名篇,图文并茂
课本重点:80个重点知识,6大学科一网打尽
送分指南:4套模拟试题,送分指南
有趣易懂:语言生动有趣,诗词与科学一样好读
权威团队:强大的专家团队,确保知识的权威性
四大赠品:赠送千里诗意图、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