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三岁半的儿子,上学难吃饭难哄睡难,外加一言不合就大哭。
每天家里的循环音是:“快点,要迟到啦”,“再吃一口,把碗里的吃完”,“该睡觉啦,不要看动画片了”。
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假装没听见,我耐着性子讲道理一遍又一遍,直到我自己先受不了爆发:“天天说多少遍了,还是这样!”,儿子一看我表情不对,立马男高音开哭。
好了,这下换我不知道怎么办了,你告诉我哄还是不哄?让他哭一会儿,还是哭到自己不哭?更重要的是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我要怎么办?
说真的,现在的80后90后妈妈,哪个不是从娃出生开始就怀揣着一堆育儿理念开始养儿之路的。但道理都懂:要制定规则、要坚持规则、要共情、要有耐心、要做情绪稳定的妈妈……
但现实总打脸啊,如果我不间歇性地用上“说教”、“惩罚”、“恐吓”、“暴力镇压”,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教育他,每次遇到这类问题,光是无力感就足以让我崩溃。
但真的没有用,臣妾做不到啊!所有的育儿问题,一个都没解决,不仅如此,儿子还跟我一样暴脾气,连幼儿园老师都说,你家孩子脾气太怪了。我听了更是不知道如何是好,我自己的暴脾气都没处理好呢,孩子有样学样,不能全怪孩子啊!既心疼孩子又觉得很心酸。
01 用“都可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那些不可以也就没有了
“妈妈,可以玩水么?”“不可以,会把衣服弄湿。”
“妈妈,可以吃棒棒糖么?”“不可以,会长蛀牙。”
“妈妈,可以去淋雨么?”“不可以,会感冒。”
可是,衣服湿了会怎样呢?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换一身;蛀牙是因为牙齿不卫生引起的,关键在于刷牙不在吃糖;淋雨会感冒,但是一把伞,一件雨衣,完全就可以给孩子足够的保护。
所以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不让孩子玩水,吃棒棒糖,淋雨呢?
崔璀老师说,我们要用“都可以”来转变心态,通过澄清式提问,来找到自己的核心需求。看看哪些需求是父母的,哪些需求是孩子的,哪些需求是必须的,哪些需求是可以让步的。
比如:该吃饭了,孩子还在看动画片,我们要求孩子先吃饭,孩子想要看完这一集动画片。这时我们会说,要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所以必须立刻马上关电视。但仔细想想,一集动画片十几分钟,难道十几分钟以后吃饭,就不能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了?不会啊!
在这里用一句蒙台梭利的话与大家共勉,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准备一个不受大人监督,不会被大人的命令压得喘不过气的环境。
02 给出选择,让孩子直面反馈
很多妈妈会说,除了那些能说“都可以”的事情,还有更多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刷牙,哄睡,上学,写作业,弹钢琴等等。总不能都说“可以啊”,那该怎么办?
课程里提到了“直面反馈”,用完觉得,这真是一个万能办法!
有段时间,儿子早上去幼儿园不肯爷爷奶奶送,非要我送。而我呢?8点要打卡签到,7点40要出门,如果还要送儿子,那7点半就要出门了,时间非常紧张。
早上还要帮他穿衣服,刷牙,洗脸。儿子很磨蹭,我喊他穿衣服,他说他要先找玩具,我给他刷牙,他说他要吃东西。如果我赶着去上班,不能送他,他就哭;如果我等他,他就磨蹭到底,让我直接迟到。
别人是母慈子孝的清晨,我们家的清晨简直是母子纠缠相爱相杀的“血腥场面”。
崔璀老师在讲拖拉问题的时候提到,首先要分清这是谁需求。“妈妈送儿子上幼儿园”,这是儿子的需求,妈妈并不需要每天送,爷爷奶奶会送的。
既然是儿子的需求,那就应该是他担心妈妈不送他,所以早上要听妈妈的话,快速收拾完毕?儿子不担心,是因为我替他担心了,我把“他要妈妈送”的需求,变成了“我要送儿子”,这样一来,直面反馈的就是我担心上班打卡迟到。
那如果让儿子直面反馈呢?如果他收拾好了,我就去送,他没有收拾好,自然我也不等他,就让爷爷奶奶去送,问题迎刃而解。
当然实际上也没有这么顺利,我没空送他,他还是哭了两次,但之后他就很配合我,现在还是我每天送,却很少迟到了。
我之前觉得自己是没办法对付一个孩子的,他想怎么样不想怎么样,我都无能为力。而现在我觉得我开始有一些办法了,焦虑感减弱,更自信从容。
03 不是对着干,
而是认知世界的需求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不听话、跟家长对着干的时候。
我想大多数的家长应该跟我的做法一样,先耐心地说这样不行,“不要这样,这样不好……”,孩子不听;
然后恐吓威胁,“你再这样,妈妈要生气了”,孩子我行我素;
接着就是家长真的生气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我说的话,你没有听见么?”;
这时孩子就会哭闹,一嗓高过一嗓,接下来是单打还是混合双打,就只能看父母飙升的怒气值能闯到哪一关了。
作为一个暴脾气,我特别羡慕那些孩子怎么作都不生气的妈妈。我也想做一个春风拂面的妈妈,可惜遇见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一秒钟撕脸破功。
孩子不听话,对着干有办法解决么?
崔璀老师在第4期《孩子不听话,总是对着干》的课程里讲到,孩子对着干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知道对错,故意对着干,这是孩子需要通过各种亲身体验,来摸清自己能力的边界;
二是试探规则本身,孩子出于好奇心,想通过行为来确认,你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规则。
我后来发现,孩子不是故意对着干,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
前几天,我们一家三口出去吃饭,在等餐的时候,儿子抓了一把筷子玩。我说,“不要动,放回去,弄脏了,别人就没法用了”,我提醒了两三次,儿子就当没听见。
换作之前,我会怎么做?一把从孩子手里夺过来,然后训斥一通。这样当然可以,但这次儿子看我生气了,应该不会再动,那下次呢?我忽然意识到,他在试探这个世界的规则,我能不能玩筷子?为什么不能玩?玩了好像也不会怎么样?
这次我就留了个心,没有再次提醒他,只是示意让服务员过来,他看到了,笑着说,“小朋友,不要玩筷子哦,玩脏了,别的客人就没办法用了”。儿子一看“主人”都发话了,赶紧放回去了。
我假装没有看见他偷看我的小眼神,心里却乐翻了。当然,我不保证以后他不会再玩筷子,不过下次就让别的服务员来提醒他好了。
养育真的没有捷径,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让本来非常艰难的路变得平坦一些。
有人指引的感觉真好。
帮助大家一起做最“没办法”的父母
学习与孩子一同成长的诀窍
限时特价99元
只要两张电影票钱 即可学习科学育儿策略
大家好,我是课程制作李鲜花,又来和大家唠嗑了。
最近我的闺蜜跟我抱怨,说孩子每天都在长大,随之而来的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她总是不自觉地被孩子的问题困扰,每天气得咬牙切齿,陷入了斗智斗勇的泥沼。可是好像想尽了各种办法,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有一个叫做“思维定势”的东西,会把我们自己的思维框住。很多人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道理,绕来绕去,依然跳不出原有的思维局限,更不要说关系的改变了。
这个时候,什么最重要?行动!
唯有行动才能给我们最真实的反馈,唯有行动才会戳破我们道理“永远正确”的泡沫。
所以,如果你还在因为孩子的各种问题没办法,你还在努力的找一条正确的育儿之路,不妨和文中的妈妈那样,尝试从一成不变的“正确”里跳出来,后退一步,换一种思路,换一个方法,破局的办法就在眼前了。
帮助大家一起做最“没办法”的父母
学习与孩子一同成长的诀窍
限时特价99元
只要两张电影票钱 即可学习科学育儿策略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学习
更多好课
书院小助理答疑
Q:请问怎么试听试看呀?
A:点击二维码进入“南周书院”店铺后,选择相关产品点开,在“目录”中选择标有“试听/试看”的内容即可。
Q:购买后是否有时限?能否下载?
A:一旦购买可以反复回听/回看。但是不能下载。
Q:购买后找不着课或者课程链接失效了,怎么办?
A:请进入"南方周末"公众号,点击菜单栏"南周严选"-"南周书院"-"我的"-"我的已购",可找到您所购买的课程。或搜索“南周书院”小程序,在“我的已购”,也可找到。
Q:请问课程能在电脑或电视上观看么?
A:能。在电脑的微信端可以直接打开,或者复制课程链接,用微信扫描登录后可看。如果手机与电视都支持“投屏”功能的话,也可在电视上观看。
Q:听课过程中如何不影响微信正常聊天呢?
A:请点击课程右上角,选择“浮窗”,即可关闭课程页,边聊天边听课(限IOS用户)。其他用户可搜索“南周书院”小程序,点击“播放”按钮后,退出小程序,也可边聊天边听课。
Q:课程能否买来送朋友?
A:可以。用户可以在“购买页”可以看到【送好友】按钮。请选择赠送数量并付款,然后可以查看赠送记录:【我的】-【我的账户】-【赠送记录】
请点击课程页面上的“送好友”功能后再支付。
Q:课程链接点开后一直是空白页怎么办?
A:试换一下更好的网络,或重新点击进入。如果是用小程序登录的,可以换一个登录入口。
Q:课程买了可供几人学习呢?
A:理论上是一人。用哪个微信帐号购买就只能用哪个微信帐号登录学习哦。
Q:课程配有实体书么,能否退款?
A:没有实物哦。课程属虚拟产品,不退不换呢。
小南微信号:infzm-xn
想要获知更多南周书院课程及讲座信息
(本文为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