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剖心比干的后果有多严重?真知堂:这是商朝灭亡的核心原因

2024-01-21     新锐作家文坛

原标题:商纣王剖心比干的后果有多严重?真知堂:这是商朝灭亡的核心原因

商纣王剖心比干的后果有多严重?真知堂:这是商朝灭亡的核心原因

周世盘铭垂万古,商廷直谏愧千官。刳心不痛亡宗痛,处死非难得死难。——《古诗》

真知堂:公元前1047年,商帝辛二十九年,四月初四。大邑商的第三十代王-商纣面对连续进谏三日不肯离去的王叔比干,怒到:“何以自恃?”比干答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王遂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其心。史书谓之“比干剖心”。比干被杀,这件事在当时震动朝野。一时路人与目,微子去殷。

真知堂:公元前1047年,商帝辛二十九年,四月初四。大邑商的第三十代王-商纣面对连续进谏三日不肯离去的王叔比干,怒到:“何以自恃?”比干答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王遂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其心。史书谓之“比干剖心”。比干被杀,这件事在当时震动朝野。一时路人与目,微子去殷。

帝辛此举,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是殷商王朝覆灭的核心关键。

不杀比干,周武王不敢伐商。不杀比干,也不会出现牧野之战,前徒倒戈,殷商覆亡之局。

比干生平

比干,河南沫邑人,帝乙之弟,纣王帝辛之叔。因封于比地,故称比干,他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仁”。

殷有三仁,为何比干是第一仁呢?

原因就在于比干是被商纣王剖心而死。

《庄子・人间世》:“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

《庄子・人间世》:“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

真知堂:面对君王,身为臣子的比干犯颜直谏直,身死不悔,堪称古今第一忠臣。所以后世帝王多褒奖之。

北魏孝文帝吊比干墓,大赞比干:“惟子在殷,实为梁栋。外赞九功,内徽辰共。”

唐太宗也赞曰:“殷故少师比干,贞一表德,忠介成性”。

北魏孝文帝吊比干墓,大赞比干:“惟子在殷,实为梁栋。外赞九功,内徽辰共。”

唐太宗也赞曰:“殷故少师比干,贞一表德,忠介成性”。

比干之死,民间津津乐道的则是:“比干无心能走”的神话传说。

比干无心不死,还能骑马走,出自小说《封神演义》。

书中这么写到:

“当时子牙留下简帖,上书符印,将符烧灰入水,服于腹中,护其五脏,故能乘马出北门耳。见卖无心菜的,比干问其因由,妇人言人无心即死,若是回道“人无心还活”,比干亦可不死。”-《封神演义》

“当时子牙留下简帖,上书符印,将符烧灰入水,服于腹中,护其五脏,故能乘马出北门耳。见卖无心菜的,比干问其因由,妇人言人无心即死,若是回道“人无心还活”,比干亦可不死。”-《封神演义》

真知堂:比干闻言吐血,从马上跌落。天顿时变色,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于是卷土成墓,堆成一座小山丘,把比干的尸身埋入。随后恢复如常。

此墓后世人称之为“天葬墓”。

春秋时期,商人后裔孔子哀之,以剑刻"殷比干墓"四个字于比干庙,并比之为殷之三仁。

《论语》: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论语》: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比干的英名从此万世流芳。

比干之死

真知堂:比干贵为皇叔,官居高位,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要去强谏纣王,虽死不悔呢?

原因在于当时的殷商王朝已经病入膏肓,而纣王依旧沉迷于声色犬马,不能自拔,还自负的说到:“我生不有命于天?”

纣王名子受,史称帝辛。这个人不简单。

史书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守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比干剖心而死时,殷商王朝已经三分天下亡其二。

西边的周国,已经自立为王。在此之前,周武王已经师渡孟津,陈兵于黄河北岸。

《史记》曰:周武王东观兵于孟津,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

《史记》曰:周武王东观兵于孟津,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

真知堂:周人师渡孟津(洛阳附近),意味着黄河天险已失。控制济源,殷商王朝出入山西的枳关陉为周人把控。国都朝歌(淇县)之南已经无险可守。

而此时殷商王朝的后路,也就是太行山西侧的黎国,也已经被周国占领。史称《西伯戡黎》。

周武王师渡孟津之后,殷商事实上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此时再不起来作战,那整个商王朝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就是比干为何冒死进谏的历史背景。

在此之前,帝辛的兄长微子已经数次进谏,纣王不听劝。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氐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尚书 微子》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氐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尚书 微子》

微子就逃跑了。

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彊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史记 殷本纪》

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彊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史记 殷本纪》

真知堂:几千年后,清末戊戌变法。西太后要杀人,康有为,梁启超跑了。湖南人谭嗣同则不愿意逃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你或许可以赞美康梁之谋,身为湖南人的真知堂,却更心慕谭嗣同的慷慨就义!

所以,微子可以跑,比干也可以跑。

比干可以跑而不跑,惨遭剖心之刑。比干被称为“天下第一仁”,实至名归。

西周建国后,以比干为“国神”。

《易传 系辞》曰:比干“是故蓍之德,国而神”。

《易传 系辞》曰:比干“是故蓍之德,国而神”。

真知堂:自古以来,忠义之人都是备受推崇的。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尽忠,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的道德典范。

比干忠义,为什么真知堂却说比干的死是商王朝覆亡的导火索呢?

原因当然不仅仅是道义上的。

比干的死,宣告商纣王彻底失去了军队的支持!这才是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商朝军制

我们都知道,殷商灭亡就在一夜之间。

真知堂:当周武王率领他的甲士45000人,兵车300辆陈兵牧野的时候,说实话,诸侯心里还是没有底。就这么点人,就能战胜五百年基业的大商吗?

然而,面对手持板楯,歌舞以进的巴族前锋,殷商大军的前锋队伍竟然放下武器,转身就跑(史称前徒倒戈)。

前军溃败,中军就站不住脚。

兵败如山倒,惨烈的踩踏事件发生了,殷军“流血漂杵”,血流成河。周军一战而胜。

问题是,殷商军队为何这么不禁打?

要知道帝辛时代,殷商大军曾经三次东征东夷全胜而归。纣王自己也能手格猛兽,堪比后世的霸王项羽。

难道真的是酒色掏空了纣王的身体?

其实真不是!

历史的真相是:纣王此时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为什么真知堂得出这么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呢?了解了商代的军事制度就明白了。

真知堂:安阳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卜辞中有“师”、“旅”、“行”、“族”、“戍”等字,它们是商王国军队的编制名称。

“师”是甲骨卜辞中可见的最大的军队编制:

丁酉,贞,王作三师,右、中、左。(《甲骨文合集》33006)

丁酉,贞,王作三师,右、中、左。(《甲骨文合集》33006)

旅是师的下级单位,有左旅、右旅之分:

丁亥卜,右旅……左其……(《甲骨文合集》36425)

翌日,王其令右旅暨左旅%见方,捷,不雉众。(《小屯南地甲骨》2328)

丁亥卜,右旅……左其……(《甲骨文合集》36425)

翌日,王其令右旅暨左旅%见方,捷,不雉众。(《小屯南地甲骨》2328)

大师,少师是殷商时代军队的正副统帅。《封神演义》里则是闻太师。

箕子就是商王朝的大师(太师),而比干是少师。大师,在《尚书》中又称为父师。

《书·微子》:“ 父师、少师, 殷 其弗或乱正四方。’” 孔 传:“父师,太师。”

《汉书·五行志上》:“降及于 殷 , 箕子 在父师位而典之。” 颜师古 注:“ 箕子 , 纣 之诸父而为太师,故曰父师。”

《书·微子》:“ 父师、少师, 殷 其弗或乱正四方。’” 孔 传:“父师,太师。”

《汉书·五行志上》:“降及于 殷 , 箕子 在父师位而典之。” 颜师古 注:“ 箕子 , 纣 之诸父而为太师,故曰父师。”

箕子和比干,本来分别是大邦商的太师,少师,也就是商军的正副统帅。

然而比干进谏被纣王剖心,箕子闻讯则装疯成奴,还被纣王囚禁。接替箕子和比干的太师,少师会怎么做呢?

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史记 殷本纪》

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史记 殷本纪》

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殷本纪》

这就是核心关键所在了!

众所周知,军队是垂直管理的。

军管师旅,师旅管团营,营管连,连管排,排管班。

身为大商王朝军队统帅的太师被囚,副统帅少师被剖心,商军上下此时应该战战兢栗,气不敢出。接替正副统帅的大将,要不就是箕子和比干的直接下属,要不就是没有统兵经验的天降干部。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此时的商军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绝境。

更何况此时继位的大师,少师,做出了惊人的举动!

他们竟然携带祭乐器逃到了周国!

这就意味着商纣王此时彻底的失去了对商军的控制!

所以,当殷之大师少师前来投降的时候,周武王知道:

伐商的时机成熟了!

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

闻杀王子比干,囚箕子,于是曰:殷有重罪,不可不伐。《殷本纪》

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

闻杀王子比干,囚箕子,于是曰:殷有重罪,不可不伐。《殷本纪》

且慢,商朝不是还有族军吗?王军不听指挥,商王还有自己的族军可以指挥啊!有人肯定要说。

确实,当年武丁伐羌,登妇好三千登旅万。这三千就是老婆妇好的族军。

真知堂你能不能逻辑自洽?

商代除了王军,确实有族军。也就是族”和“戍”。

真知堂:族本是一种军事编制,族字从“矢”,本意为来源于同族的军队组织。甲骨卜辞中,“王族”、“子族”、“多子族”、“三族”、“五族”的职责都是从事征伐。

甲子卜……以王族伐宄方,在辛炎,无灾。(《小屯南地甲骨》2301)

……般呼子族先。(《甲骨文合集》14922)

甲子卜……以王族伐宄方,在辛炎,无灾。(《小屯南地甲骨》2301)

……般呼子族先。(《甲骨文合集》14922)

但你别忘了!比干和箕子是纣王的亲叔叔,他们一个被剖心一个被囚禁。

微子是纣王的亲哥哥,还不得不逃跑。

真知堂: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三族的族兵本应该是殷商帝国最核心的军事力量,其统帅却死的死,关的关,跑的跑。我不相信纣王还能调动这三族之兵!

纣王还好色,他的老婆是有苏氏的妲己。

妲己美则美矣,可不是妇好那样的女战士!打仗拼的是真刀真枪,靠妲己媚舞,可行乎?

真知堂:比干之死,彻底的寒了商国子族之心。商国的诸子族族兵,纣王调不动!

箕子之囚,寒了商国军队之心。军队指挥体系崩塌,商国的王军,纣王指挥不动!

这就是为什么周武王带着几万人伐商,一经接触,商军就前徒倒戈的根本原因!

结语

真知堂:即使周军兵渡孟津,手上拥有一支能征惯战的商军的纣王,依然没有失去胜算。周武王此时进军,无疑是一场血战。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但商纣王自毁长城,杀死军队副帅比干,囚禁正帅箕子之后,胜负的天平一下子倒向西周。继任的商军大师,少师再在此时叛逃周国,殷商的大厦就摇摇欲坠了。此时纣王如果清醒,赶紧释放箕子,复其职位并改过自新,大商还有一线生机。但帝辛没有这么做。最终失去对军队的掌控而战败,自焚身死。

这或许才是殷商覆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的真相就此揭开!

本商代史研究结论为真知堂上古史独家首发于今日头条平台,时间为2024年1月21日写于长沙书斋。欢迎转发,请勿剽窃。感谢各位的点赞和转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f25d3cb357d12ee188e2caf8acb21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