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根下的开封人,在“吃”上,到底有多精明?

2019-07-16   咕嘟夜食



编 辑 / 子涵 出 品 / 自由气质


什么叫”民以食为天“

它把不同地方

不同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

它让人们满足、沉醉

忘记生活的烦恼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

最让开封人骄傲的

不仅是它悠久的历史

还有它数也数不清的美食


提起开封人,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个形容词是“精明”。开封人的精明不仅体现在待人接物的聪明和灵活,还有对美食制作的精细与活泼。


浓郁的烟火气,笼罩着这个城市的清晨,开封人习惯用一碗“汤”来开启一天的生活。

早晨一碗汤,神仙都不当


在开封,大部分店铺做的都是早午餐的生意,若你是只勤奋早起的鸟儿,自然可以五六点钟过来吃早餐,但也可以不慌不忙地睡个懒觉,再起来吃个“早午饭”。

羊肉汤配上四味菜、白肉、丸子、酥肉、锅盔,这些平凡的食物,经过千百年的淬炼演变,成为开封人早晨饭桌上钟情的美食。


凌晨架起大铁锅,加入新鲜的羊肉、羊棒骨,加了清水,熬煮三四个小时,就能得到一锅浓白醇香的羊肉汤。有的店家还会以牛腩入汤。

正宗的四味菜,是把牛肉、黄花菜、煨面筋和烧丸子这四种菜肴合起来放在一起,冲上一碗滚烫鲜美的羊肉汤,依据各人喜好加盐、香菜和油辣子,黄白绿红四种色相互映衬,菜汤互衬。


黄花菜烂而不断、白肉油而不腻、面筋脆而不粘、丸子整而不散,香醇绵长。老食客习惯再单独加份白肉、酥肉,配上麦香浓郁的锅盔,这就算完美的一餐了。

开封人爱酒,形成了老食客在羊汤里加二两锅头的习惯。加了白酒的羊汤膻味更少,混合着白酒的香气,羊肉的鲜味被激发的更加浓郁。



“早晨一碗汤,神仙都不当。”开封有很多羊汤店,但是东南西北四个城区,甚至每个店铺的羊肉汤都有各自独特的味道和口感。老食客们根据自己钟情的那一口味道,纵横整个城区,风雨无阻。


开封人喝汤,从不计较环境。有开着好车到汤馆去的,就是为了那个味道,有遛完鸟,提着鸟笼到汤馆去的,就是为了那份回忆,还有下了夜班,到汤馆进食解乏的,林林总总。

但不管是谁,只要遇上人多,就连个小板凳都轮不上,也不过是端一碗汤蹲在马路边上喝。

痒!爽!畅!


开封人还有一种独特的重口味美食——羊双肠。喜欢的人特别喜欢,讨厌的人极端讨厌。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一次微服出访,突然闻到一股奇特的香味,寻香至,见一老汉,肩挑一担,一头置一火炉,炉上一个陶锅,雪白的肠在锅内翻滚,一个长柄的特大木勺很显眼。“来一碗”喝罢,依依不舍而回。

回到宫里,太祖对山珍海味视而不见,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总是想着那个汤的味道,还有汤里的肉,爽滑无比,软香滑嫩,入口即鲜的味道。

太祖勉强挨了三天,第四天五更就起床了,微服而出,来到老地方,还是那个老汉,还是那熟悉的味道,还是那口锅,还是那个大勺子。

“老人家,再来一碗”喝罢,意犹未尽,自言自语“痒!爽!畅”“客官真好眼力”“我这就是以羊双肠为主料,熬制而成的”太祖又问老汉贵姓啊!老汉答曰他们都叫我“黄大勺子”。

太祖听后大喜,随招其入宫,封为御厨,专做“羊双肠”汤。太祖驾崩后,此汤才流落民间。


羊双肠的制作,也十分有趣。把刚宰杀牛羊时放出的新鲜羊血过滤,去掉污物,加入淀粉和盐,灌入清洗干净的羊肠内,将整段灌好羊血的羊肠子煮熟。



吃的时候,把羊肠取出切片,一片片圆形的羊肠子,外边是白色肠衣,中间是深红色羊血,码在碗底,然后浇上老火久炖的滚烫羊肉鲜汤,撒上香菜,浇上辣椒油。

改革开放后,可能是为了丰富羊双肠汤的口感,又陆续加入了羊外腰、羊扒头(子宫)、和羊衣包(胎盘)等。




羊双肠汤,汤汁浓白,气味冲天,汤味较羊肉汤浓重。外地游客想要尝试的话,不要问只管喝。

只跟老板说要多少钱一碗的,内容就足够让你展开想象了。

羊双肠汤本是底层劳动者的吃食,但在开封手艺人的传承和磋磨下,成了老开封人记忆中最深刻的味道。

先开窗,再喝汤,满口香


说起吃食,就少不了开封灌汤包,这是开封几代人薪火相传的城市记忆。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发了工资或者拿了薪水,大都有个区第一楼吃顿包子解解馋的嗜好。



吃过开封灌汤包的人,入口时灌汤流油,所以率先记住的,是汤汁的鲜美,肉馅是近乎于汤的口感,进入味觉感官的,面皮除去咀嚼,几乎可以忽略。



开封人对灌汤包的选料是十分讲究的,必须选用猪后腿的瘦肉,精粉为皮,大火蒸制。从业者要5年的时间,才能快速的在汤包上捏出18道者,而精通烹饪且从业时长超过十数年,才能捏出均匀饱满的32道褶。



“提起一缕丝,放下一薄团,皮像菊花心,馅似玫瑰团”,这是判断一个灌汤包是否合格的标准。

一个小巧的灌汤包,突然就有了形制美,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将北国的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这是一种整合的魅力。

色如黄菊,皮薄如纸


河南是粮食大省,作为小麦高产区,更有“河南熟,天下足”的名头,而锅盔就像是时代环境的必然产物,铺陈至人们的餐桌。

锅盔是开封特有的一种面食,也是各种汤馆的必备佐食,外地有此名者,绝无相同。


开封锅盔色如黄菊,皮薄如纸,但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叠覆,用刀切开,像板油一样细腻的面胚。入汤不散,入口越嚼越香,下咽麦香浓郁,回味无穷。

不得不佩服开封人对于生活的“精明”,一个手艺高超的锅盔制作者,足以撑起几家羊肉汤店的营业额。因为一碗好汤,必要有一份好锅盔的配合,不然只会让来喝汤的讲究食客,败兴而归。



开封人对于“吃”的态度,是对食物更深层次的追求,类似于现代年轻人对消遣活动的热衷,和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

开封手艺人薪火相传的是对原材料的“不辜负”,而食客风雨无阻的追寻,更像是一种脱离生活的寻宝乐趣。



民以食为天,吃,是生物的本能,是每日的必修课,是一切活动的力量来源。而美食,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基础上,给人最本真的满足感。

早餐,作为每天的美食第一课,会浸入人的骨血,伴随时间酝酿形成独特的个性,更是城市扎根于民生,扎根生活最初的文化显现。

(文中部分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