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他于今日去世,当年在上海演出时盛况空前……

2024-05-28     读史

点击关注

5月28日,

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

魏明伦先生在成都去世,

享年83岁。

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魏明伦先生

魏明伦于1941年出生,四川内江人。童年失学、演戏谋生,自修文学。改革开放以来,他创作了九台大戏,其中《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三获全国优秀剧本奖,被称为“巴蜀鬼才”。魏明伦在2012年被授予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2021年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

病床上还想再写一部戏

据封面新闻,5月28日上午,魏明伦的儿子魏来告诉记者:“我父亲在病床上还一直想再写一部戏,写个跟四川麻将相关的戏。”

5月17日,病床上的魏明伦还曾给亲人发信息,希望对方“把出版社给的《魏明伦散文》稿子带来”。

魏明伦先生的书房,书桌上摆放着他生前亲手写的《麻将》手稿。里面共计六页内容,包括他对麻将的考古等。这也是他一直想创作的川剧大戏。另一个遗愿则是他的新书《魏明伦散文》,魏完透露:“出版社说,这本书今天会下厂付印。”

家人透露已完成眼角膜捐献

据封面新闻,魏明伦去世后捐献了眼角膜。

其子魏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是尊重并完成父亲的遗愿。“我父亲有个朋友,在去世以后有过类似的捐献活动,他深受触动,觉得很有意义。所以在父亲去世后,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实现他的遗愿,也希望能为更多人带来光明。”

魏完说,在父亲离世后,他们积极与医院和相关部门联系,完成了眼角膜捐献的相关手续。

上海文化界人士追忆魏明伦

1986年6月,魏明伦创作的川剧《潘金莲》在上海瑞金剧场上演,并出现了少有的盛况:一个外地剧团尚未响锣开演,戏票早已被抢购一空。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采访了沪上文化界和评论界人士,请他们回忆当年的采访与观剧情况。

1986年,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来沪公演,当年观看过该剧的资深评论人何振华向记者回忆:

当时,延安路上的瑞金剧场售票处的窗玻璃也被观众挤碎了。魏明伦写的这部戏,武则天、安娜卡.列尼娜这些古今中外的“人物”杂糅其中。观众当然是冲着这部剧的“荒诞”和“传奇”去的。

当时,延安路上的瑞金剧场售票处的窗玻璃也被观众挤碎了。魏明伦写的这部戏,武则天、安娜卡.列尼娜这些古今中外的“人物”杂糅其中。观众当然是冲着这部剧的“荒诞”和“传奇”去的。

何振华看了这部戏,觉得它着力传递的观念比艺术形象分量更重,并写了一篇评论文章给了《文汇报》:

报社文艺部的领导打电话约我一起去巨鹿路参加剧协召开的座谈会,让我修改了一遍原稿。6月6日的《文汇报》以《编导意念的传声筒》为题刊出了我的评论。同时刊发了胡伟民的文章(话说川剧《潘金莲》)。两种相反意见的评论见报,也是上海文艺界对这部轰动之作的反应,引发了关于“缩短传统观念与当代意识间距”的大讨论,而且影响了后来的京剧《曹操与杨修》、越剧《西施归越》。

当时,我第一次用“何苦”这个笔名。那年我22岁。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有些问题想请教魏老,天人永隔了。

报社文艺部的领导打电话约我一起去巨鹿路参加剧协召开的座谈会,让我修改了一遍原稿。6月6日的《文汇报》以《编导意念的传声筒》为题刊出了我的评论。同时刊发了胡伟民的文章(话说川剧《潘金莲》)。两种相反意见的评论见报,也是上海文艺界对这部轰动之作的反应,引发了关于“缩短传统观念与当代意识间距”的大讨论,而且影响了后来的京剧《曹操与杨修》、越剧《西施归越》。

当时,我第一次用“何苦”这个笔名。那年我22岁。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有些问题想请教魏老,天人永隔了。

1986年6月6日,《文汇报》刊发《编导意念的传声筒》与话说川剧《潘金莲》

1986年6月6日,《文汇报》第3版相关插图

1997年在北京,何振华与魏明伦在著名杂文家牧惠(林文山)先生沙滩北街的家中见面。“那是第一次当面听他谈论时事、评说文化界的一些人事,爽直、尖锐,深刻,针砭时弊、关切民生的杂文家情怀,比他剧作家的身份更加让我敬重。”何振华说。

何振华告诉记者,当时自己的手机还没有照相功能,因此没能留下与魏明伦的合影,至今想来非常遗憾。

1986年6月,魏明伦的川剧《潘金莲》来上海公演,资深媒体人、作家、戏剧家秦来来记忆犹新。秦来来那时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曾经对魏明伦做过面对面的采访。5月28日下午,秦来来告诉记者,他已经找到了1986年6月2日采访魏明伦的笔记本还有当年拍摄的合影。

1986年6月,魏明伦(左)与秦来来合影

在笔记本中,秦来来记录下了当时的采访对话。据魏明伦透露,他自己很想写这个剧本,正好赶上自贡市的艺术节,他就用相当快的速度,大约是40天就把它写出来了。而剧团也配合得很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从构思到上演这个戏,一共不到两个月就演出了。

秦来来1986年6月的采访笔记

魏明伦非常谦虚地表示,这次到上海来演出,主要是来学习,来听取上海观众、专家和领导对这个戏的意见。

魏明伦在采访当中还透露,他自己这部戏不但继承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表现手法,并且广泛吸取了现代派戏剧的一些表现手法,包括荒诞戏剧在内:

除了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指的是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魔幻的现实主义这种古今交错,梦幻与现实交杂在一起的手法以外,我也吸取了荒诞剧的手法,比方,荒诞剧有一个著名的戏叫《万里长城》,是外国人写的与长城有关,里边写了很多人物,主角是秦始皇。

我这个戏是运用了荒诞的形式,反映的是严肃的人生,从而答出我认为还比较正确的结论,所以我这个荒诞剧同西方戏剧是不同的。

除了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指的是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魔幻的现实主义这种古今交错,梦幻与现实交杂在一起的手法以外,我也吸取了荒诞剧的手法,比方,荒诞剧有一个著名的戏叫《万里长城》,是外国人写的与长城有关,里边写了很多人物,主角是秦始皇。

我这个戏是运用了荒诞的形式,反映的是严肃的人生,从而答出我认为还比较正确的结论,所以我这个荒诞剧同西方戏剧是不同的。

现代川剧艺术片《四姑娘》是郝伟光的川剧影视作品,1982年上映,编剧是魏明伦。电影台本收藏爱好者“葛大侠”有《四姑娘》的电影台本,他告诉记者,这台本是他在2021年9月收进来的。记者发现,电影台本当中的台词仍然非常清晰,文字可以直接识别。

电影《四姑娘》编剧是魏明伦

现代川剧艺术片《四姑娘》电影台本

记者查询发现,魏明伦与上海最近的一次活动交集是2020年6月到7月举办的庚子艺事展,这场展览先后在上海的罗浮紫艺术与古美艺术中心展出,魏明伦也出现挥笔助阵的参展名单当中。一位联合策划人今天回复记者:“魏明伦有作品参加,但人没有过来(上海)。”

2020年6月到7月在上海举办的庚子艺事展

一路走好!

今日推荐关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e14267eeae05a3ff74d1d38e33fb9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