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华原创丨翰墨清气韵味长(散文)

2023-08-09   真言贞语

原标题:石清华原创丨翰墨清气韵味长(散文)

翰墨清气韵味长

文/石清华

一向不大喜欢逛商场,却十分热心跑书店。只要有时间即去书店,而且不会空手而归,所以储藏的书成了我的主要家当。

不论闲暇、忙碌,还是愉悦、沮丧,一进入书房,捧起心爱的书,就神清气爽、兴致盎然,醉入诱人的馨香。

读书,增长了知识。从放牛娃跳“农门”,已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踏上讲台、走向社会,信心满满,昂首阔步、斜视世界。

适逢节假日,常与亲戚朋友私人聚会、游山看水、走街串巷。他们确信:老师当然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因而时时提问求解。诸如明月几时有?马里亚纳海沟有多深?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吗?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哪里?怎么会有电闪雷鸣等等,不少时候问得我目瞪口呆,不答不行,答错了更不行。只得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因而深感知识无边、学海无涯。于是遍寻图书,抓紧点滴时间读。如天文地理、人文科学、理科知识、三教九流、鸡鸣狗盗之类的书籍,或详读,或略读,不求甚解。若有会意时,则欣然忘食。读着读着,忽然觉得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博览群书,才敢把声声叫唤的“老师”答应得响亮。

读书,扩大了视野。读了一些书,受其滋养,强壮了许多。似乎飘飘然起来,解答一般人的提问已经绰绰有余。与人吹牛聊天,底气十足、胆大声洪,尽管如此,依然坚持读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随着读书的增多,自我变得渺小,世界显得浩大。原来人所学得的知识就像一个零,零是一个圆圈,可以小到没形没影,可以大到无边无际。当认识“一二三,得矣、得矣”时,才突破无形。当个人努力学习、不断求知时,零会跟着膨胀、没有极限,那人将会从井底之蛙跃上高山之上,饱览无限美丽的风光。

刚踏入社会时,面对色彩斑斓的世界,往往就事论事。只看到现象,不会探寻其本质;只看到眼前,没想过未来。在工作、读书、借鉴、反思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冷眼旁观、高屋建瓴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假定出现了学生顶撞老师,为师者如严厉批评教育,似乎也不可指责,但效果不一定好,很可能事与愿违。如果老师在自身、学生个体、家长、社会等方面去寻找学生顶撞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必然会事半功倍。

读书,提升了素质。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表明大家对有素质者的赞美、羡慕。“气自华”是表象,“诗书”才是实质。我刚参加工作时,自恃受过专业教育,又年轻肯干,效果也不错,便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与同事交流时粗声大气,与亲友交往时不屑一顾,与领导交谈时放荡不羁。一段时间之后,成了孤家寡人。

好在有“吾日三省吾身”,才书海泛舟、回头是岸,感受到了读书的妙用。少年儿童时,当了八年放牛娃。除了争工分养活自己外,还练就了骂人的本领。见谁骂谁,可谁也不计较。放牛娃骂人,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不仅骂身边的人,连河对面的人也骂,听旁人说我有很深的骂人造诣。在不断地读书中,也不知始于何时,不再骂人了。到后来听到别人说话粗野、出口成脏,心里像有无数条毛毛虫在爬,特别不舒服。

读书、工作、反省、再读书。慢慢地,同事、学生、家长成了我的好朋友,我则成了他们心中的好老师。想到这些读书所得,那美滋滋的感觉便在心头荡漾。

读书,净化了心灵。在发展经济、一心朝钱看的大潮中,人们的很多活动都带有功利性,我也不能置身事外。谋利益、求美名,往往是做事的考量。在读书的过程中,在与曹雪芹、鲁迅、雨果、列夫·托尔斯泰等伟人的对话中,那些仁爱、悲壮的故事和作者的崇高人格,仿佛一股股清泉,洗涤着我心中世俗的欲念,使得目光逐渐清澈、明亮。

明亮的双眼看人间,多么需要美好,我得为其添彩增光。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校、家长、师生的多边活动,志愿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学习辅导、生活支助,投身许多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读书的巨大魅力彰显无遗,内心踏实、充满快乐。此时此刻,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轻轻哼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常有一册书在手,什么名利、是非、毁誉皆在身外。唯有翰墨清气、韵味悠长。

(写于2022年11月22日)

【作者简介】石清华(男),退休教师。出身卑微,有幸长成,但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只好勤奋干事,踏实做人。胸无大志,交游平民,酸甜苦辣,离合悲欢,渗透于心。然盼其觉醒,努力上进。替己谋福利,为国尽忠诚。畅叙平民事,共享人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