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上午8:55分,空军8架伊尔76型运输机陆续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这些运输机是分别从沈阳、兰州、广州、南京起飞,携带着795名军队医疗队员和58吨物资集结武汉。
这是继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之后,空军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同时出动大型运输机数量最多的一次。
在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市长周先旺和联勤保障部队白忠斌副总司令员签署互换交接文件。
这标志着仅用10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正式交由人民军队接管。
交付仪式@央视军事
自2月3日起,火神山医院开始正式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军队的医护人员将承担起火神山医院的救治工作。
图源:人民日报
这些医护人员中有不少人曾参与当年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任务。从17年前到17年后,从“小汤山”到“火神山”,有些事物已然巨变,有些事物却未曾改变......
当前,用于集中收治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正如火如荼,预计2月2日整体移交军方管理。
图:火神山医院施工图
据武汉市委常委会26日透露,当前,武汉版“小汤山”火神山医院建设正加紧进行,预计床位700-1000张。目前已完成建筑总平面、6个护理单元的基础图以及水电总图,并已提供施工单位现场施工。
25日,武汉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决定,除了武汉火神山医院外,半个月内将再兴建一所“小汤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新增床位1300张。
火神山、雷神山——
这两个霸气响亮的名称有着什么来历呢?
据环球时报报道,根据多条信源,其“火神山”并非属地的原名,它是近日被建设者们赋予特殊意义的最新命名。
原来,楚文化传说中的湖北乃古楚之地,而楚国人被认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祝融(帝喾)则是黄帝的子孙。
人的肺部五行属金,火克金。而荼毒人类肺部的新型冠状病毒惧怕高温,火神正好能驱瘟神,于是“火神山”之名应运而生。
至于雷神山,也是对应着中国民俗文化的传说:雷神是惩罚罪恶之神。凡有违背人伦法理且犯下不可饶恕罪责者,则将遭受五雷轰顶而毙亡。这便是“雷神山”一名的来历。
图:火神山医院施工图
中新社记者25日在位于武汉蔡甸知音湖大道上的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上看到,运输土方和施工材料的大型施工车辆在道路两旁排起长龙,不停地有序进入工地。上千名施工人员、上百台挖机铲土激战正酣,进行土地平整、碎石回填等施工作业。
中建三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卫国表示:“在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我们通过夜以继日的奋战,已经挖出20万方土方,为后续工程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需要与时间赛跑。”
当下,武汉火神山医院已开通了5G基站。中国铁塔和三大基础电信企业都是在23日接到通知,要求在3天内完成蔡甸火神山无线网4G、5G覆盖工程建设。
中国铁塔和三家运营商连夜研究确定建设方案,并向武汉铁塔公司提交点位需求。四家通信企业23日晚开始突击施工,除夕夜也连夜施工,用时不到两天。
目前,黄冈版小汤山也正在改造中,将于1月27日投用。此前,黄冈已确定13家定点医院和29个发热门诊。面对发热患者增多趋势,仍存在就诊排长队、留观床位紧张。
为此,黄冈紧急研究决定,征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作为发热患者集中收治点。此处将设立1000余张床位,集中收治发热病人,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另据媒体报道,17年前曾任小汤山非典医院院长的中国医师协会名誉会长张雁灵,再次奉命出征。大年初一急赴武汉协助蔡甸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工作。时任北京小汤山医院副院长邓传福教授一同出征。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 背后的英雄是他
2月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接收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与此同时,按照统一模式设计、规模更大的雷神山医院正在争分夺秒地冲刺。
这是一场与“瘟神”的赛跑。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参照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在武汉建设专门医院的命令下达,目标是10天建成一座床位达1000个的大型医院,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按照常规流程,3万多平方米建筑量的项目,至少要两年,哪怕紧急状态搭建临时性建筑,也需要1个月时间。
但有小汤山的蓝本在前,一切都又变成了可能。
17年前的非典时期,建设者仅用7天7夜,就完成了占地2.5万平方米的特殊医院,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之为:“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
这一次火神山copy小汤山,首先惊动的,是一位79岁的老人,黄锡璆。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春节里,他和很多抗疫一线的工作者一起,成为一名“逆行者”。
《科技创新与品牌》2014年采访报道黄锡璆
一、任性何建筑,首先从设计图纸开始。
黄锡璆,便是小汤山医院的建筑设计者。
17年前。2003年4月23日,北京“非典”患者剧增。
62岁的黄锡璆带病手绘出小汤山的设计草图。因受到场地和材料限制,小汤山医院每一段的设计图纸都有所不同。为了尽快出图,黄锡璆带领设计团队几乎是24小时接力画图。
经过七天七夜的努力,设计团队交出圆满的答卷,一座高标准的非典专科医院拔地而起。
小汤山医院在之后的两个月内收治了全世界十分之一、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患者,治愈率超过98.8%,全部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做到零死亡、零感染。
51天后,小汤山医院拆除,这成为黄锡璆设计过的寿命最短,但知名度最大的医疗建筑。
6年前,2014年。我们采访报道73岁的黄锡璆时,他荣膺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
“梁思成建筑奖”是当下我国建筑学界最高荣誉,有“中国建筑师终身成就奖”之称,自2000年设立以来,有包括吴良镛、张锦秋、何镜堂等多位建筑大师获奖。
评委会对他的评价是“对公共建筑特别是医院建筑的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做了革命性的变更和创新,提出矩阵排列、庭院格局、顺畅交通等理念和手法,最大限度地使医院建筑与大自然亲近和谐、最大程度地使医患感受到亲情和温暖。”
6年后,春寒料峭,国难当头。
1月23日,要copy小汤山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发出函件紧急求援,请求中国中元对武汉市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医院进行支持。
黄锡璆,设计小汤山医院是正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获知消息,黄锡璆设计的图纸第一时间就传到了武汉,而且他专门打电话给武汉的建设单位,提出小汤山医院设计中曾经留下的遗憾和不足:病房紧挨地面,没有隔空层,容易潮湿;没有设置专用病区走道,开门就是院子,管理不便……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非典结束后,黄锡璆并未停止对传染病医院的研究和实践。经过几年积累,他主持编制了国家标准《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第二天一大早,还有这位79岁的老人赶到已退休阔别多年的单位,交出一封请战书,内容简洁明了,只有三句话:“本人是共产党员,与其他年轻同事相比,家中牵挂少,具有‘非典’小汤山实战经验,”表示自己随时准备出击参加(疫情)抗击工作。
这一天,是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
二、10天时间,4000万网友通过视频直播
紧盯着火神山医院的建设。
前期网友惊叹于它的建设速度,但到了后期网友们更惊叹于它设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隔离层、混凝土地基、箱式板房,统一的排水排污系统、离地面架空30厘米的病房、两扇窗户和通道组成的专用隔离防护窗……
黄锡璆曾介绍,在医疗场所,清洁区、半清洁或半污染区、污染区要明确划分,有的还要做到严格的分区与分流。“在院内总体布置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明晰的功能分区,应当注意医疗区内各建筑物间的合理间距,在处理好人流物流交通、解决好洁污分区分流的同时,保证各建筑物内的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基本条件。”
当年尽管时间紧迫,但小汤山医院仍然严格遵照传染病医院洁污分区与分流的基本概念进行设计,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隔离措施。“整个院区被分为三块,新建成的病区是控制区,医护人员的居住区域是缓冲区域,行政和后勤的办公区域是清洁区,各个区域的人员分区活动,防止污染扩散。病区内则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隔离防护措施。”此外,为了保护医院周围环境不受污染,还专门新建了污水处理站,且有专门的垃圾处理装置对废弃物进行收集、化学灭菌再焚烧处理。
小汤山临时医院的投入使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内各医疗机构分散收治SARS患者不利于隔离和管理的压力,对有效控制与隔离感染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汤山并不是黄锡璆唯一的医疗建筑作品。
北京地坛医院是亚洲一流传染病诊疗、研究中心,为北京市突发卫生事件救治基地之一。
根据传染病医院消毒隔离要求,黄锡璆的设计采用了三区三廊设计,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域、办公区、医疗区,完全做到人流、物流分开。各个楼梯既相对独立、又有走廊将其并联一体,形成一个在传染病暴发时能战,在平时又能做到传染病治疗、防控的平战结合的现代化综合传染病医院。
在北京佑安医院的规划设计中,黄锡璆的方案是各楼均按传染病医院设计要求严格分区与分流。手术部手术室、产房等均设有负压装置;实验室、病理、太平间均按生物安全要求设计;还设置了负压呼吸道重症监护病房,最大程度上满足环境安全与生物安全的特殊要求。
在1月26日北京市卫健委公布的3所市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名单上前两位正是地坛医院和佑安医院。
从业至今的50余年中,黄锡璆累计完成全国各类医院工程设计200多项,超过国外同行一生成果的5至10倍。
三
黄锡璆出生在印尼一个华侨家庭。16岁漂洋过海回国,18岁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大学毕业后,黄锡璆进入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一待就是一辈子。
1984年,43岁的黄锡璆被公派到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两年。
鲁汶大学不仅是比利时最好的大学,在整个欧洲也名列前茅,并在生物学、医学、建筑学等研究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最后,黄锡璆还是选择了医疗建筑方向,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医疗建筑的留学博士。
他将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率先提出医院系统工程的综合优化设计理念,开启了中国现代医院的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的开拓者;从壮志青年,到有成中年,再到如今的白发老人,黄锡璆心心念念的,就是让国外先进理念在国内医疗建筑领域落地生根,为中国人建造自己的现代化医院,改善中国人的就医环境,
“我们那个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在毕业分配时强调服从祖国需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第一志愿’。对我而言,只要能学以致用,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专长的地方就好。”
祖国的需要,成了这位老人一生的信条。
79岁,他担任了火神山医院技术专家组组长。
虽有小汤山先例,但火神山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黄锡璆接受采访时说:‘’武汉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设施,与北京小汤山医院一样,采用了相同的设计概念和技术手段。但毕竟两地气候条件、具体地区等有差异,对此当地建设、设计部门根据实际条件做出决策,我们也及时提出了建议”。
“看报道施工工地架设了夜间照明,集中较多施工机具,还架设了多个视频摄像镜头,全程监控,这和17年前连智能手机还没出现的情景是很不相同的”,黄锡璆时刻关注着火神山医院的建设。
17年时间,黄锡璆目睹了时代的巨变,只是依旧初心未改,面对危难,逆行而上。(作者:魏晓文,原标题为《火神山copy小汤山背后的逆行英雄》)
《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供稿
非常时期的“中国战疫”
疫情暴发初期,不断增加的定点医院床位数量,难以跟上疫情蔓延速度。
根据2003年抗击“非典”时的经验,新建集中收治疫情患者的医院,能够迅速扭转病患救治的被动局面。这一经验迅速成为社会共识。
2003年4月,北京建成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小汤山医院,两个月内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其间无一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创造了人类医学史上的奇迹。
疫情,不等人。与死神竞速,情势紧迫,间不容发。各方面迅速动员,进入战时状态。
1月23日,武汉市政府决定参照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建设一所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火神山医院。
图为新冠肺炎患者被转运到武汉雷神山医院接受治疗。新华社发(高翔 摄)
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1月25日下午,武汉市决定在火神山医院之外,半个月之内再建一所“小汤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新增床位1300张。
任务重,责任大,时间不等人。
第一个问题摆在决策者面前。时值春节假期,许多农民工返乡过年,短时间内如何调集这么多建设工人?
负责火神山施工的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技术部经理叶建介绍,1月23日进场当晚,中建三局迅速调集了武汉市正在加班的五个建设项目中的1400多名工人,场地平整等工作才可以迅速展开。
与此同时,中建三局还广发“英雄帖”,通过劳务分包公司迅速召集工人。湖北含璋劳务公司总经理付剑平说,1月23日晚接到通知后,24日一大早就带着一辆大巴直奔恩施,沿路到宜昌、荆门、荆州、仙桃等地接回工人;同时,又动员武汉周边农村的工人结伴前来。
随着雷神山医院设计变更、规模扩大,人员依然捉襟见肘。建设方中建三局再次面向整个中建集团广发“英雄帖”。
一呼百应、八方来援。800人、1000人、2000人、5000人,现场人数的每一次增长,都意味着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越来越有底气。
截至2月4日,仅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就有1000余名管理人员、8000余名作业人员日夜奋战,1400余台各类大型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川流不息,3000余套箱式板房、3300套机电安装物资运抵施工。
第二个问题也迎面而来。选址在哪?规划、环保等部门紧急会商,最终定在知音湖畔的武汉市职工疗养院。这里远离人口稠密的汉口主城区,交通、管道等配套基础齐备。
“医院建设不会污染附近湖泊。”中建三局安装公司技术负责人李永峰介绍,医院的废水从排出到处理合格,要经过七道严格的工序,先在院区内经过全封闭的收集和预消毒处理,再到污水处理站进行生化处理,最终经系统检测合格后,才会排入市政管网。
李永峰测算,每所医院每天最多会产生800吨至1000吨污水,而每所医院的污水处理能力最大达到每小时80吨,“每所医院每天最多可处理2000吨污水,现有处理能力非常充足”。
中南建筑设计院防水设计师张颂民介绍,雨水经收集进入院内调蓄池,经消毒后排入城市污水系统。为防止雨水渗入地下,隔离区内地面全部做了硬化处理。通过混凝土基层、防渗膜和钢筋混凝土地面层等三层防护,确保无雨水下渗。
大年初一,原北京小汤山医院院长张雁灵专程来武汉考察得知,火神山医院配备多台高端CT,大幅提升ICU重症病房数量,组建专家委员会为病人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等情况,评价“总体非常好,只需做局部调整”。“很多设计标准、设备配备,都要优于当年的小汤山‘非典’专科医院。”
“十天完工”的中国气魄
“十天建座医院,这怎么可能完成?
”这是众多参加火神山医院设计、施工者,接到任务指令时的第一反应。
铺设碎石、压实基础、开挖基槽……按正常流程,工期节点按天算。在火神山,一切节点都得以小时,甚至以分钟计算。极限的工期要求,现场设计、施工、监理人员一齐守在现场,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边调整。
最高峰时,工地上有7000多名工人,800多台挖掘机、推土机等设备同时作业。上一个单位刚完成场地铺沙,下一个单位马上进场铺防渗膜,后面铺设活动板房基脚的单位还在催促。高密度的人群、机械,让现场施工空间极为有限。
全体现场施工人员则以“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两班倒”24小时昼夜不停施工,争分夺秒抢抓工程进度;施工、监理人员一齐守在现场,许多难题都是在热火朝天讨论后现场敲定解决方案。
更难的在雷神山——
5万平方米、7.5万平方米、7.99万平方米,面对疫情蔓延的凶猛势头,短短六天,雷神山医院规划总建筑面积三次增加,床位从1300张增加至1500张,总体规模超过两个火神山医院,但工期却与火神山相当,难度可想而知。
更何况,春节停产停运期间,仅存的一点人机物料都投入建设火神山医院,再开辟第二战场,可谓难上加难。
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中建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周乃翔强调:“举全集团之力,确保迅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任务交给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华元立下“军令状”。
1月25日下午四点多,建设雷神山医院的消息传来,刚刚结束火神山施工任务的中建三局一公司临危受命,200多名管理人员和600多名工人重整行装,连夜“急行军”,赶赴“新战场”。五台大巴、八台卡车在两座医院之间来回奔波,到26日凌晨四点全部完成转移,各项准备工作迅速启动。有员工感慨:我有了当兵的感觉。
需要协调的人员数量上万,涵盖几十道的工序,经历设计、交底、土建、设备安装、装修等阶段,多道工序必须齐头并进。
作为牵头单位,中建三局如同项目的“大管家”,统筹制定好通往胜利的“路线图”,统一策划、组织、协调,做好工序和工艺的穿插流程,为所有参建单位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施工安排,保证每家单位都能最大化发挥专业优势,保持各单位的施工节奏步调一致。
集结号吹响,一场无日无夜的战斗开始了。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1月28日下午,中建三局雷神山医院项目指挥部火速成立临时党委,并为六支党员突击队、七支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上,120余名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高举右拳,字字铿锵,重温入党誓词,宣示决战决胜的坚定决心。
雷神山上,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一个个共产党员挺身而出,“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豪言壮语激荡在雷神山上,成为抗击疫情的最强音。
“中国速度”背后是“中国实力”
让世人惊呼的奇迹背后是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建造技术和综合国力。
中建三局一公司党委书记吴红涛说,两个医院的建设采用了行业最前沿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最大限度地采用拼装式工业化成品,大幅减少现场作业的工作量,节约了大量时间。同时,在外部拼接过后进行整体吊装,将现场施工和整体吊装穿插进行,实现了效率最大化。
对于施工内容复杂的雷神山医院来说,覆盖场地平整、管道预埋、防渗膜施工等十几道大的工序,涉及基础工程、土建及装饰工程等十几个专业,不同专业之间需要划分接口界面……无处不在的交叉施工和接口管理,是对中国建造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验。
“既要严防污染周边环境,也要严格控制院内交叉感染。”雷神山医院项目的总设计师、中南建筑设计院党委副书记杨剑华介绍,医院以“洁污分流、医患分流、人物分流”为原则,采用严格的“三区两通道”设计,医护人员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工作流程布置工作区域。每进入一级区域,医护通道与病患通道完全分离,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
记者从雷神山医院隔离病区病房样板间看到,病房内设有一个由两层玻璃和紫外线系统构成的传递舱,病人的餐食和药品都会从传递舱传递进来,通过舱内的紫外线系统消毒,避免感染。每个病房安置有两个床位,房间内有独立卫生间。
“中国速度”背后有科技支撑。”担任雷神山医院建设专家顾问的张雁灵表示,“雷神山”建设标准高于“小汤山”,如果说北京当年是一场“遭遇战”,如今的武汉打的是一场“阻击战”。
今天的中国建造,早已不是17年前建设小汤山医院时的肩扛背驮,今天的雷神山医院,也早已不是当年的小汤山医院。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各项技术更加先进,在给病患医护人员提供更加完善生命健康保障的同时,也将医院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中国速度”来源于综合国力。“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火神山医院建设期间,全国各地各个行业都调动了起来,从物资到技术,从硬件到软件,真正感受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网络舆论评价说,这也是今天我们能够创造“火神山速度”的最强劲底气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