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妈小咪
来源:秋葵妈妈 ID:QKMM99
妈妈在厨房享受地切着菜,爸爸在客厅悠闲地看报纸,大女儿在门外跳绳。
但爸爸、妈妈有个共同点,两人都失去了部分手指。
不一会儿,大女儿看到冰淇淋车驶来,便跑到厨房,用祈求的眼神看着妈妈。
似乎在说想吃冰淇淋,妈妈用温柔的眼神拒绝了她。
可女孩始终没能忍受冰淇淋的诱惑,拉了拉妈妈的围裙,继续向妈妈撒娇。
这时候,妈妈慈爱地看着女儿,解下孩子的红头绳,示意女儿用它系在妈妈的小拇指上。
女儿熟练地系好后,妈妈则用刀把小拇指切了下来。
女儿充满期待地看着妈妈的动作,当手指离开妈妈的手时,女儿不顾妈妈正在流血的手,拿着手指,跑出去“换”冰淇淋了。
彼时,卖冰淇淋的老爷爷车上,已经有许多被装在各种容器的手指。
这是一则名为《就一次》的短片。
短片的最后,是排着长队,拿着手指换冰淇淋的孩子。
这个结尾或许带有恐怖意味,却暗讽父母对孩子没有原则的爱,对孩子的要求,哪怕用身体去换,也在所不惜。
实际上,短片虽然恐怖,但是,却展示了许多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节。
怕孩子没吃饱、饿着了,就拼命喂、尽量哄;
怕孩子累着了,自己压弯了腰也要硬挺着;
怕孩子在外受委屈、被人瞧不起,便无底线地满足。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
但真正有效的爱,是孩子在父母的爱里,能够渐渐走向自立、自尊、自律、自爱。
反之,父母没有原则的爱,不仅无效,反而有害。
01
没有原则的表扬,滋生孩子的“玻璃心”
输不起、说不得,心理脆弱,是现代许多孩子的显性问题。
《急诊科医生》中,曾接收过一个小女孩。
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母亲说了她两句,女孩就想不开,喝了放在门口的剧毒农药。
结果,造成多器官衰竭不治。
得知女儿生命接近终点,母亲悔恨自责:“考试成绩不好,就不好,为什么要说孩子。”
看着她捶胸顿足、痛苦不已的样子,我想她却始终没明白,导致孩子想不开的原因,并不是一次考试的失败,亦或母亲的责备。
而在于平常没有原则的爱,把孩子养成了“玻璃心”。
“玻璃心”的孩子,要么是惯出来的,要么是夸出来的,亦或两者兼有之。
现代家庭多是6个大人,养一到两个孩子的组合。
所有眼光都聚集在孩子身上,衔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惯和夸是常态。
尤其看到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便会过分夸大效果,“真棒”、“聪明”等模糊的“结果式”夸奖,贯穿于生活始终。
而孩子既不知道自己哪里“棒”,只知道那个结果,可以带来好处。
可是,人生路上,总是时有成功,时有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是必需品。
郭斯特曾说过:“成长,就是把玻璃心打磨成钻石心。”
孩子生来娇弱,需要保护。父母的智慧在于,是给孩子穿上“铁布衫”,还是帮孩子打造“金钟罩”。
“铁布衫”是父母赠予,总有破旧时;而为孩子量身打造一件“金钟罩”,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自我保护体系。
02
没有原则的纵容,滋生孩子的“放纵心”
前段时间,有条新闻引起网友们的热议:
一个7岁的小男孩因摸老师胸部,被老师打伤。
孩子回家后,妈妈看着受伤的儿子,心疼不已。
得知是老师打的后,更是气得报了警。
在民警调查时,孩子的妈妈表示:“他只是个孩子,老师不能这么侮辱他。”
后来,老师被停课、全校通报批评、写检讨、扣3个月工资,并向学生和孩子的妈妈道歉。
作为妈妈,看到孩子被打伤,心疼和气愤自然是本能。
老师在对待孩子不当行为时,处理方式也的确欠缺妥当。
但是,孩子妈妈那句“他只是个孩子”,却引起了网友的强烈不满。
更有网友直言指出:
“作为孩子的妈妈,无论怎么心疼孩子都可以体谅,但是已经7岁的男孩,至少应该告诉他:不能随意触碰异性身体。”
深以为然。
人们常把孩子比做白纸,家长往上面画什么,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
对孩子不当行为的纵容和护短,会在无形中,让孩子建立错误的价值观。
电影《误杀》中,女警长拉韫就是一位对孩子无原则的母亲,一味偏袒溺爱孩子,纵容孩子的一切行为,无论对错。
后来,儿子强暴同学,并以视频要挟不准说出去,最后,在推搡拉扯之下被误杀,葬送了性命。
纵容的背后,是底线的妥协。
试探父母的底线和原则,是孩子最常见的行为。
许多父母以为,爱孩子与坚持原则之间存在矛盾。
其实,这只是父母对原则狭隘的理解。
“正面管教”的核心在于:和善而坚定的教育。
“和善”,是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尊重;
“坚定”,则是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
03
没有原则的包办,滋生孩子的“依赖心”
有一种父母,叫“铲雪车式”父母,是“直升机式”父母的升级版。
《纽约时报》曾这样解释“铲雪车式”父母:
焦虑地守在孩子身边、监视孩子一举一动的“直升机式”父母,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东西了。
如今一些富有的家长更像“铲雪机”,为了孩子,提前扫除前往成功路上的所有障碍,让孩子不必遭遇失败、挫折或丧失机会。
为了防止孩子磕碰,会在孩子所到之处,提前清理现场,给孩子一条畅通的路;
为了节省时间让孩子学习,帮孩子洗衣服、收拾房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铲雪车式”父母,是孩子学习上的“人肉闹钟”,是生活中全年无休“备用站”。
久而久之,上了初中的孩子,不会系鞋带、剥鸡蛋;
出国留学的孩子,会为了一盘番茄炒蛋,不惜半夜打越洋电话,让父母教他做菜。
一个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就像过了一场“假的日子”。
父母,就是将他与现实隔开的那堵墙。
将孩子拦在了独立自主、感恩上进的门外,成为依附父母的“寄生虫”。
为人父母,最大的挑战,不是如何爱孩子,而是不懂得该放手时需放手,大胆尝试,小心呵护。
3岁的孩子,可以试着洗袜子;4岁的孩子,能够帮忙做家务;5岁的孩子,可以开始学做饭……
学习成绩固然是一块重要的敲门砖,但是丰富的实践和生活经验,才是人生存下去的本领。
父母真正的成功,是既能让孩子看见真实的生活,又能锻炼出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底气。
04
决定孩子未来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之深远。
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高分、奖杯,抑或富足的家庭条件,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给孩子软实力》这本书中,有句话这样说:
“孩子生活中潜伏的最大危害,并不是街上有陌生人从天而降之类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结果导致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父母没有原则的表扬、纵容和包办,归根结底,是父母没有正确把握亲子之间的界限,对孩子的能力缺乏信任,而弱化了为人父母的原则。
坚持原则与爱孩子,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两面。
所有的父母必须懂得:我们所有付出,是希望孩子能够走向真正独立。
在压力面前,能破土而出;
在挫折面前,能卷土重来;
在成功面前,能正视自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输赢对错交叉融合,引导孩子多关注过程中的体会,少纠结成败的结果,才是人生中流动而鲜活的喜乐;
给孩子划出为人处事的边界,不是禁止孩子犯错,更不是惩罚他们,而是教会孩子:保持人和人之间的界限,才能拥有更自由的生活。
愿每一个父母,都拥有将原则与爱融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