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赫哲族人的心中,提起黑龙江饶河县四排赫哲族渔乡赫哲族博物馆,人们总是赞不绝口——因为这个乡级建制的博物馆,是赫哲族全民族仅有的三个赫哲族渔乡中最早建立起来的赫哲族博物馆,为世人了解赫哲族,走近赫哲族打开了一扇窗子。
也许读者对赫哲族还很陌生,但是提起李健唱的《故乡山川+乌苏里船歌》恐怕无人不晓。其中的《乌苏里船歌》部分,唱的就是赫哲族人的生活。赫哲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隋、唐时期的“黑水” 是他们的祖先。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还有黑龙江省抚远市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5354人 。
赫哲族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历史和文化特色浓郁,文化遗产丰厚。但是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有很多文化遗产随着赫哲族老艺人相继去世,面临失传甚至消失的局面,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饶河县四排赫哲族渔乡位于饶河县城北17.5公里的乌苏里江左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54公里,行政区域42平方公里。四排赫哲族乡山青水秀,民风淳朴,自然景色宜人,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著名的《乌苏里船歌》、《大顶子山高又高》等歌曲,就是取材并诞生在四排赫哲族渔乡。
为了通过博物馆这一平台收集并展示赫哲族的历史文化,通过手工坊等形式抢救鱼皮衣制作等技艺,饶河县四排赫哲族渔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世纪之交便筹措建设渔乡赫哲族博物馆。在国家和省、市、县民族宗教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在三江平原建起了乌苏里江流域唯一一处体现赫哲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赫哲族博物馆。
四排赫哲族渔乡博物馆与渔乡赫哲族风情园同处一地,位于乌苏里江畔,于2001年7月4日在饶河县四排乡正式对外开放。四排乡赫哲族博物馆与赫哲族风情园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按照赫哲人传统生活方式进行设计建设。博物馆掩映在一片白桦林中,主体为以“木克楞”房造型,辅之以“撮罗子”、“图腾柱”等赫哲族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形象,布局合理,建筑奇特,得到了国内外博物馆界的好评。
四排乡赫哲族博物馆开馆后,以其丰富的馆藏,赫哲族历史的来龙去脉展示,赫哲族民俗文化展示等内容得到了各地游客和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者的追捧。通过四排赫哲族博物馆,人们更好地深入了解了赫哲族,感受到了赫哲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使得赫哲族更快地走向了全国和世界。
2010年,四排赫哲族博物馆与赫哲族风情园同步实施了改扩建,总投资达到了280多万元,占地面积也达到了11375平方米。改造升级后的四排赫哲族风情园,以赫哲族博物馆为统领,加上赫哲族鱼皮衣制作手工艺坊,赫哲族文化主题建筑达到了6栋,配房两栋,图腾柱群、景观水渠、景观井及园间甬道等景点设施一应俱全,成为黑龙江省特色鲜明的民族博物馆和风情园,每年来博物馆参观、考察和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
走进四排赫哲族博物馆,博物馆中间赫哲族儿童与大鳇鱼的雕塑以及太阳神的雕塑格外震撼人心,充分地展示了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历史和赫哲族人对民族图腾的向往。
作为乌苏里江畔全国唯一的一座藏品丰富,风格独特,能较为全面展示和介绍赫哲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渔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民族博物馆,四排赫哲族博物馆现有文物及各类展品600余件。
展出的展品中,有赫哲先人使用过的石斧、陶罐等,还有鱼皮衣裤、桦皮船、托日乞(赫哲语,即狗拉雪橇)和一系列反映赫哲族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的照片。
来到四排赫哲族博物馆,国内外的游客不仅可以了解赫哲族历史文化,还可以饱览乌苏里江的秀丽风光;不仅可以观赏到赫哲族传统舞蹈,民族体育项目,还可以听上一曲曲赫哲说唱文学“伊玛堪”,陶醉在赫哲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
四排赫哲族博物馆如今已经成为赫哲族之窗,既能让人们了解赫哲族的历史和今天,又能向人们彰显四排赫哲族乡这颗“边陲明珠”的熠熠风采,对于饶河县赫哲族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