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都瑞金有个“红军村”,十七棵“信念树”见证华屋村巨变

2019-11-28   韩加君文影

在喜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慕名来到了有着“红色故都”之称的江西瑞金。按照当地旅游地图的引领,我抵达瑞金的下午,就赶到了“红军村”华屋村。正是金秋时节,华屋村的乡亲们在忙碌着收获,稻谷丰收的芬芳,在村庄里荡漾。

1934年10月10日,党中央、红军总部撤离瑞金,踏上了漫漫征程。为了留个念想,参军离家前,华屋村的17位华氏兄弟每人在后山栽下了一棵松树。当时,17位栽下松树的红军中,最小的13岁,最大的20来岁,他们约定革命成功后再一起回来看看。

小树一天天长大,兄弟们却再也没有回来,他们全都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这是一个让人落泪的故事,新中国的历史丰碑上,永远地刻写着这些英烈的名字。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登上华屋的蛤蟆岭,只见十七棵松树巍然耸立,松树的下面,立着17块小石碑,上面镌刻着17位华氏兄弟们的名字。85年过去了,前来拜谒的游人不断,人们在苍松翠柏间咀嚼着奉献和牺牲的含义。

为了接待各地前来“红军村”参观游览的朋友们,村里配置了一名导游员。导游员告诉我,华屋是黄沙村18个自然村中的一个,2014年,趁着村庄整治,乡亲们为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十七棵松”建碑立亭以志纪念。“十七棵松”的故事越传越远,来凭吊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瑞金红色旅游的风生水起,华屋就成了红色旅游的景点。

我在华屋村漫步,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栋栋新式三层小洋楼鳞次栉比,一路之隔的一间间饱经风霜的破旧土坯房也静静伫立。新旧对比,华屋村发生的巨变尽在不言之中。

众所周知,“共和国摇篮”江西瑞金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由于战争创伤、资源匮乏等原因,过去,像华屋一样的许多村庄曾贫困程度极深。

叶坪乡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前,华屋全村共有119户462人,贫困人员59户212人,约占总户数的49.6%,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仅2000元人民币左右。

导游介绍,当时,华屋村的乡亲们住在狭窄的房子里,很多家庭都是土灶台、破铁锅、旧板床。家里人多住不下,那时候每到过年,在外务工的人们只能轮流回来看望老人。

我和游人一起走进昔日华屋村人居住的老屋,仿佛时空穿梭回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烽火岁月,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当年的艰辛。

为华屋人生活带来天翻地覆变化的是党的富民政策!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构建了包括瑞金在内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顶层设计。

从2012年到2020年的8年间,中央将给予赣南苏区万亿扶持资金,并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机制,以帮助苏区百姓实现共同富裕。

好政策犹如及时雨,华屋在春日里打响了脱贫翻身仗。土坯房改造、改水改电、修路架桥,一系列举措让乡亲们对脱贫致富信心百倍。 

“近几年,政府逐步启动土坯房改造工程,通过补助、贴息贷款等方式,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平整土地、统一施工建设、统一分配住房,为华屋村民建成了66套新楼房。”导游如数家珍。2015年元旦,华屋村的村民们从破旧的土坯房搬进了225平米的三层楼房,开始了幸福生活。2017年底,华屋村实现全面脱贫摘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生活环境虽然改善了,但离摘掉贫困帽子还差得远,产业扶贫开始为华屋造血。很快,农户小洋楼里的120多间闲置房屋被归置出来开办农家旅馆;很快,由专项奖补资金建起的200多亩果蔬大棚,成了乡亲们的摇钱树。江西电商脱贫工程把“村邮乐购精准脱贫点”建到村上,华屋的无公害蔬菜一上线儿就成了“网红”。

华屋的父老乡亲,人人心里都记住了华屋村的变迁——错落有致的新房代替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清洁纯净的自来水代替了浑浊的土井水,明亮的电灯代替了黯淡的煤油灯……

外部环境的变化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他们充分挖掘周边青山绿水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景点、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民宿乡村旅游。

漫步旅游栈道,令人心旷神怡。“仅今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230多批1.1万余人次,带动村民实现户均增收3万多元。”导游兴高采烈地说。

如今,叶坪乡华屋所在的黄沙村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示范村、红色旅游的特色村、苏区振兴样板村。

听了华屋村的变化故事;看了华屋村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我的心里激荡起了幸福的涟漪……华屋的明天,还会有更美丽动人的故事向人们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