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阳:群体免疫的形成是有前提的

2020-03-25   欧洲时报

【欧洲时报】随着欧洲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加剧,英国此前称,将采取旨在延缓高峰而非强力控制的“消极防御”政策,特别是提出“群体免疫”——在病毒自然传播中使民众通过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在海内外引发巨大争议。什么是“群体免疫”,它是否可以用来抵抗新冠病毒呢?《欧洲时报》特邀应急总医院转化医学实验室课题组负责人刘庆阳谈谈“群体免疫”的相关问题。

反对政府“抗疫”措施的人们16日在伦敦首相府门外示威。(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冠肺炎疫情正肆虐全球,各国命运也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协同有效地应对这一人类共同的威胁,是摆在每一个国家面前的难题。毋庸置疑,我们需要尽快找到答案。

中国战“疫”进入决胜阶段,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这些经验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在新的历史阶段,自然焕发出新的战“疫”活力。

我们先回顾一下传染病的发展历史,抑或说人类与传染病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在传染病的概念中含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关键要素。所谓有效防治是指在上述三方面进行干预,以期达到彻底控制的目的。这样,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治疗的“四早”原则就应运而生了。虽说“四早”原则本是对传染病最好的控制手段,但是历史上真正做到的却屈指可数。

1642年,大明崇祯15年,中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由于医家当时用一般治疗外感病的方法,或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治疗,往往无效,甚至导致病情迁延,进一步向危重阶段发展,致使死者不可胜数。明朝大将孙传庭精锐铁骑“秦军”也不幸染疫,非战斗减员严重,此时,身为随行军医的吴又可一方面采取早隔离的手段将军营划分为安全区和染病区,在安全区要求每个人用衣布掩住口鼻、加强通风,同时对染病区严加看管,凡违反军令逃出者杀无赦;另一方面他潜心钻研,认真总结,提出了一套新的认识,强调这种病属温疫,是由于天地间存在有一种“疠气”染人而至,与伤寒病绝然不同,并创立了“达原饮”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死亡率,实现了早隔离和早治疗。值得留意的是,明朝被推翻后200年间,大规模的瘟疫在中原大地就消失了。

历史充满着巧合,在同一时期的欧洲黑死病(鼠疫)正在流行,1665年秋天,来自伦敦的一捆布料送到了埃姆村的裁缝手里。几周后,裁缝的助手突然暴病身亡。随后村子里接二连三不断有村民死亡。传染源很快找到了,原来是裁缝布料里藏着的跳蚤,这些跳蚤来自伦敦,由跳蚤通过人传染了鼠疫耶尔森菌,致使伦敦十万人丧生。令人震惊的是,埃姆村的村民们最终决定听从莫伯森牧师的建议,1666年6月24日,埃姆村正式“封村”,不许人出村,也不许人进村。鼠疫过后,埃姆村的人口巨减。英国德比大学的斯维特博士说,莫伯森牧师的决定,实际上就是现代意义的隔离检疫。埃姆村民以个人牺牲换取周围地区特别是像谢菲尔德这样人口聚居城市的人的生命。有意思的是,1665年这场传染病也是淋巴腺鼠疫在英格兰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爆发,提示在人群间似乎产生了整体免疫。

当我们从历史的记忆中再度抽离时会惊喜地发现,人类的经验和教训时刻在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武汉之所以可以取得战疫的胜利,无外乎是重走了吴又可的老路,显然,这条路既与所在地的制度体系和信仰传统紧密相连,更与个人和集体的责任使命息息相关。武汉人民之所以伟大,是他们以牺牲自己的自由换回了中国人民的自由,也惠及了全人类。最近,欧洲的疫情形势严峻起来了,很多国家正在效仿中国的做法,可是,就在上周,意大利民众走上街头反对封闭伦巴第大区,原因很简单,要自由不要限制。个人的自由如果是以牺牲集体的自由为代价实现的话,这种自由能持续吗?

下面,我们一起谈谈最近的热点话题——群体免疫。据说这是一位英国医学家提出的应对疫情的策略,似乎差点就被英国政府采纳。不幸的事这一策略已然成了众矢之的,人们认为英国政府在逃避责任,不作为。因为不了解政治,我们看不懂若采取群体免疫在政治上会产生的影响。仅从科学角度想和大家聊一聊——群体免疫是指让抵抗力强的人群自然接触病毒形成免疫力,继而保护好未经感染的弱势人群。就本质上看,这和当年埃姆村的做法同出一辙,很值得夸赞。埃姆村村民主动与鼠疫杆菌接触,让活下来的人成为英国北部居民的屏障,从而形成群体免疫防御。回看明末的大瘟疫,虽然中原大地尸横遍野,但是活下来的人也就为那些未感染的人形成了群体免疫。回望历史,启示未来,我们好像能猜到提出群体免疫方案的英国科学家提出这一策略的出发点是什么了。而且,一旦这一策略实施成功,英国地区就可以完全应对新冠肺炎病毒类流感样传播的情况,大大提高风险的应对能力,更关键的是,对于人类抗击传染病的历史而言可以算上是里程碑事件,势必大大增强人类进化的潜力,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新尝试。那么,这么伟大的设想又为什么难以实施呢?其实不奇怪,死亡率!钟南山、李兰娟和王辰院士等科学家发现轻症病人有2-4%的几率转为重症,重症至少有3050%的几率会死亡,这就意味着群体免疫会产生大量的死亡病例。从上述角度来说,隔离方式要好于群体免疫。

简而言之,只要能让染病人群不变为重症,群体免疫方案就应当是现今最佳的应对方案。但是,我们没有看到那位英国科学家关于群体免疫的具体实施方案中有使轻症病人不再转变为重症的“灵丹妙药”。

结合我微生物免疫研究的工作,还是想在文章最后谈谈群体免疫方案中如何避免重症产生的可行性。我们知道,很多轻症病人依靠自身免疫力自然痊愈了,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也说这是自限性疾病。那么这些病人又做了什么帮他们自己度过难关的?有两位病人的自我治疗过程值得关注,一位在家隔离的病人每天喝16瓶(300ml)水,另一位在方舱医院隔离每天喝5000ml水,每天都喝到不能再喝的程度。喝水能增强免疫吗?当然可以。笔者新近的研究提示物种存在一种全新的先天免疫增强的方式——免疫共协调,单纯消化道补液就可以通过增强先天免疫,降低感染死亡率。研究结果提示大量饮水后,骨髓细胞会增殖动员并随循环迁移到机体各器官,一方面修复受损器官功能,一方面会在各器官中分化为免疫细胞,从而增强先天免疫防御,防治新冠肺炎。我们需要做的是扩展研究的样本量,得到确切的对照结果,若真如此,主动群体免疫(区别于17世纪中国和欧洲的被动群体免疫)的时代也就真的会到来了。

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里找到最合适的相处方式,在应对疫情时协同一致的进退。其实,无论是个人免疫还是群体免疫,抑或是一个国家防御还是全人类协调一致的防御都应以科学法则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作者介绍:刘庆阳,男,1979年生,应急总医院转化医学实验室课题组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博士后。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国微生物学会毒素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委专家库成员,北京中西医灾害委员会委员,研究型医院学会休克与脓毒症分会青年委员,白金十分钟全国志愿服务联盟副秘书长。)

(编辑: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