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最初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规范,其具有森严的等级性质。不同的社会等级(限于统治阶级内部),所能够运用的“礼”是不同的,就拿去世这件事来说,在称呼上,因为人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礼记·曲礼》中记载: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看到了吧,“死”这个字,只是用在平民身上的,对于帝王,绝对不能用“死”这个词语,而是要用“崩”。这一点应该都不陌生,因为古装剧经常会有类似于“皇上驾崩了”这类台词。当然,不排除一些例外,比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对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描述“身死国灭”,但这只是在特定的场合,而不是常态。
通过对于死亡这一件事不同的用词,就可以看出某个历史人物在后世的史官认知中的地位如何。很显然,孙权去世被称作“薨”,证明了他在晋代的认知中,只是割据一方的诸侯而已,而不是一位帝王。
对于曹操,“崩”的用法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因为在古代的正统理念之下,坐拥中原者即为正统,况且晋朝本身就是继承了曹魏的江山而后统一天下,自然在三国中奉曹魏为正统之国,而曹操被尊为“太祖武皇帝”,自然必须用“崩”这个词。
对于刘备,用“殂”这个词,则非常微妙。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刘备的政权在当时并不被看作是正统王朝,虽然他自己号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且建立的政权也叫做汉而不是叫做“蜀”,但这并没有得到承认,实际上在北宋之前,蜀汉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割据政权而不是汉朝的延续。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毕竟曾经是蜀国的臣子,对于故国肯定是存在一定的“私心”的,因此,对于刘备的描述,他自然可以玩一些文章。
殂这个字,本身指突然死去,不太具备等级性质。但是,古人是非常注重经典的作用的,在《尧典》中,有这样一句记载:
帝乃殂落。
意思是帝尧像落叶那样结束了生命。这个字一旦用在了尧帝身上,自然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其字面以外的含义可以表示为“帝王的去世”。因此,在陈寿的笔下,还是给了刘备一定的尊重。
但即使陈寿用文字游戏抬高了刘备在史书中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得到了晋朝的认可,在北宋之前,曹魏的正统地位都是无可置疑的。但北宋时期,由于北宋与契丹,西夏并立,北宋需要一个证明自己正统地位的证据,这个证据不是国力和军事实力,而是“天命所在”,具体体现便是所谓的“出身”——北宋时期才真正萌生了不以实力和地狱论正统,而以身份论的思想。
而蜀汉,作为汉朝皇室后裔建立的王朝,虽然偏安于巴蜀,但从身份来讲,一定是正统所在,这非常符合北宋的政治需求。于是乎,北宋以后,蜀汉逐渐在民间,知识分子的认知中,成为三国“正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