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那个千里背母上大学的“贵州孝子”刘秀祥,如今怎么样了

2024-07-01   彤陌红尘

大学校园内,在众人或探究或惊异的目光中,一个黑黑瘦瘦的青年胸前背着书包,身后背着一位头发花白、神情呆滞的中年女人,他有些吃力却没有停下行走的步伐,因为下一堂课快要开始了。

这个青年就是那个“千里背疯母上学”轰动一时的刘秀祥。如今已经过去了十几年,那个在泥泞里倔强生长的刘秀祥如今又怎样了呢?

1.命运同他的人生打了个赌

1988年,刘秀祥出生于贵州省望谟县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家中尚有一个哥哥和姐姐,父母健在。而在刘秀祥四岁那年,姐姐意外走失;父亲突然得了疾病,还来不及拉到医院便撒手人寰,甚至来不及安顿好家人。

一家老幼面对这一变故不知所措,特别是刘秀祥的母亲,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悲痛,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失常,发病时时常会大喊大叫。刘秀祥八岁之时,哥哥觉得未来的生活看不到希望,于是将家里唯一的耕牛卖给隔壁,之后便带门而去再无归期。哥哥作为顶梁柱却将照料母亲的重任交给了年幼的刘秀祥,他不得不使自己承担起这份义务。

而不管生活多么狰狞,现实总得继续。

8岁的刘秀祥因年龄不够,无法种植庄稼,所以将自家的将田地转租给别人,这样每年可以换得500斤稻谷。母亲治病需要花很大的一笔医疗费,家里没有钱,他便将节假日的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去山上挖名贵的药材,然后背到县城拿去卖,赚来的钱拿来给母亲抵医药费,多余便用来买生活必须的米油盐。

一双手将一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递给了他,是他那时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知道他的家庭状况于是想送这本书鼓励他振作。看了这本书,刘秀祥深受鼓舞,认定劳动和读书能改变命运。正是有了这个信念,他坚持读完了小学,并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望谟县最好的初中实验中学。

高兴之余,刘秀祥却为两个问题发愁,一个是他很穷没有钱;还有一个是自己去县城读书,谁来替他照顾生病的母亲?可是面对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他也不想放弃,命运让他进退两难。他一直笃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而在这个命运与他打的赌里,他也赢下了大大的一步,他不被命运所击垮,相反,他坚信,自己一定行。

2.读书改变命运,我也决不放弃

而面对照顾母亲的问题,刘秀祥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母亲去上学!

就这样,刘秀祥带着母亲开启了县城的求学之路。

学校虽然免了学费,但是住宿又成了一个问题。毫无疑问,他们是没有钱来交房租的,刘秀祥不得不自己搭个简陋的棚子,他和母亲将就住这里。

白天,刘秀祥照常上课;晚上,就去拣破烂卖钱。有时候捡到凌晨五六点,才能捡到一些能换钱的东西。有时刘秀祥来不及睡觉,便回家看一眼母亲,用凉水洗把脸赶去上课。

多年后,刘秀祥回忆起这段往事,透露着点点乐观,带着淡淡的笑意谈及:“从初中到高中毕业,我几乎都是靠捡废品过来的。”他是这样的淡然从容,虽是笑着说的,但是这里面的艰苦,也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

中考后,刘秀祥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全省的重点高中。这也意味着他们简单居住了三年的小棚无法再为他们遮风挡雨,他也必须重新寻找一个地方落脚。

所以为了挣取高中学费和两人的生活费,刘秀祥利用暑假去修水电站,抬钢筋、担水泥、挑砂石。吃遍了苦头,却也只挣取了一点微薄的薪水。一个暑假过去,刘秀祥只挣到了600元。这样微小的数额依然租不起一间房。万般无奈,刘秀祥只能临时找到一家农户四面透风的闲置猪圈,以每年200元的价格租下来,成为了他们简易的“家”。

3.与其抱怨黑夜漫长,不如让自己发光!

高中三年,是他最艰难的一段时光。除去上课外,休息的时间都被排得满满的,白天要去做家教,晚上还要赶去餐馆做服务员,他必须不停地工作才能养活自己和照顾母亲。在他的照顾下,母亲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犯病次数也越来越少。但由于劳累过度,在高考前一周他却病倒了。

但病魔没有打倒刘秀祥,他坚持带病参加了高考,可是他感觉考得很不理想。这一次的意外打击,让他第一次有了轻生念头。但转头一看到母亲正对着他傻笑,他心里一激灵:刚刚才有所好转的母亲若没有了他,该怎么活?这时他终于意识到,他不仅仅是在为自己活着,他的身后还有母亲。就这样,备受打击的刘秀祥决定复读。

4.苦难不是向别人伸手的理由,坚定自己最后总会成功。

决定重来一次的刘秀祥带着母亲来到了兴义复读。

但复读的机会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身上没钱的刘秀祥与无法承担昂贵的复读班费用,所以他接连找了四五家学校都被拒绝了。直到最后找到了一家民办学校,一开始校长不管刘秀祥怎样央求,四次都没同意,第五次,走投无路的刘秀祥“扑通”一声跪在校长面前,向校长讲述了他和母亲的事迹。

这名校长被他如此热烈的求学热情所打动,终于答应他让他免费复读。而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寒窗苦读,刘秀祥考上了山东省临沂大学,终于,他收到了自己苦等多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2008年的秋天,刘秀祥选择继续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大学期间,他依然照顾着母亲,盼着母亲能日益好转,一边坚持打零工来填补自己与母亲生活上的需要。刘秀祥的事迹被媒体发掘,争相报道,包括当地的电视台和报纸、山东的媒体,甚至上了央视,刘秀祥一时间成为了全国观众关注的焦点。

一开始刘秀祥不太愿意接受记者们对自己的采访,他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捐赠,始终认为“自己的苦难不是向别人伸手的理由”。

大学毕业后,很多企业给刘秀祥抛出了橄榄枝。但他却还是毅然选择了带着母亲回老家,做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如果当年放弃上学,刘秀祥根本不可能成为一名教师。如果当年吃不了那些苦,刘秀祥根本没有机会熬到今天的成就。刘秀祥一路走来,让我们相信了读书能够改变命运!也让我们见证了,奋斗的力量!

5.尝遍人世千万苦,此生仍做光芒来。

有人曾问他:“为什么明明有很好的机会留在大城市,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你却放弃了?”

这就要从他资助的三名学生说起。谁能想到,一位难以补足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学生,一位不愿接受别人捐助的芊芊学子,在背地里竟然默默资助着三个同样贫困的学生。他们抱团取暖,最终各自都感受到了一丝暖意。当年刘秀祥捡破烂时遇到了三个孩子,他就决定他要一直资助这三人读书。令他欣慰的是,后来有两人考取了大学。

但是最后一个妹妹却突然打来电话跟他说,不想读书了,要嫁人。这件事让刘秀祥触动很大,他突然明白:有时候,人不是被贫穷所击败,而是败在了落后的观念上。所以刘秀祥决定回老家执教,他想通过自己的行动为这个地方带来一些改变。

俗话说读书渡己,教书渡人。刘秀祥不仅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希望通过运用知识,帮助更多的孩子改写命运。与此同时,他也通过演讲激励孩子们努力读书,怀揣梦想,坚持奋斗,改变人生。至今,他已经巡回演讲上百场,数以百万的人被他的演讲所感动和激励。他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人们所想象的存在。

但当刘秀祥的事迹第一次被媒体所报道,他和母亲第一次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时,他的心理却是敏感与紧张的。他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苦难,也担心人们投来异样的眼光。可是后来他却慢慢将自己的伤疤揭开,让人们认识最真实的他,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刘秀祥是这样回应的,“其实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伤疤掏出来给别人看。”“但是用自己的例子最能激励他人。”刘秀祥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只要能唤醒一部分人,自己的伤疤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相信奋斗的力量”是他多场演讲的主题,也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他想通过自己的事迹,去启示人们:坚持奋斗,终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