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影集《后翼弃兵》近期大受好评,片中天赋异禀的主角贝丝极富魅力,连带掀起囯际象棋热潮。
但历史上,却真实的存在过这样一位女棋王,她就是孟赤可。在将近100年前的时代,孟赤可凭着超乎寻常的实力打败数十位男性世界级大师,至今仍是雄霸世界女棋王宝座17年的纪录保持人。
《后翼弃兵》引热潮,历史真有其人
《后翼弃兵》讲述主角贝丝哈蒙以天才孤儿身份,在1950至60年代突破保守陈规,成为男性主导的国际棋坛上最亮眼的明星,她可以一次对战多名国际顶尖棋手,充满魅力的神秘性格更让男女都为她倾倒。
美国有个关于囯际象棋的网站,自从《后翼弃兵》这部剧集上线之后,平台注册会员暴增400%,增加了250万来自全球的新玩家。许多卖囯际象棋的公司也表示,随着《后翼弃兵》的上线,以及美国疫情的持续爆发,囯际象棋的销量是去年同期100倍。
虽然,贝丝哈蒙激励人心的故事并不是真人真事,而是改编自美国作家特维斯1983年同名作品《后翼弃兵》,但真实世界里,也有过这样一位强大、划破性别桎梏的女棋王──维拉·孟赤可,至今无人能打破她的纪录。
颠沛童年
孟赤可生于1906年的莫斯科,比原著小说设定的哈蒙早出世几十年。但她的出身似乎贝丝幸运不少,她的父母都是在俄罗斯工作的异乡人,不过家境颇为优渥,不仅拥有一座磨坊,还供孟赤可与妹妹就读私立女校。
9岁那年,一副囯际象棋生日礼物成为她的启蒙起点,数年后就在学校举办的囯际象棋比赛获得第二名。
然后,俄国大革命席卷而至。随着共产党的红色旗帜蔓延,孟赤可的一生也应声改变。
孟家人置身内战风暴,生活在一个拥有一点点财富都会被猜疑的国度。他们的磨坊被充公,被迫将宅院分享给陌生人,最后连房子都失去了。
巨大的生活转折造成了孟赤可父母的婚姻破裂,捷克裔的父亲回到捷克斯洛伐克,两名幼女则跟着母亲回到英国。1919年,孟赤可到了英国公立学校就读,和她过去读的女校有天壤之别。
根据孟赤可日后受访时的描述,她的新学校资源不足,有时甚至没有供应自来水、暖气或电灯,在严寒冬日开课时,孩子们裹在大衣与毛帽内,只能在蜡烛或油灯之下读书,更别提可能要在雪中走上一个小时的路才能回家。
十几岁的少女,遭逢人生巨变又来到异乡,孟赤可面临多数人都会感到孤独的情境,1923年,她做了与贝丝相同的选择──把自己对生活的渴望全部放在囯际象棋上。
孟赤可加入了著名的黑斯汀囯际象棋俱乐部,开始跟着私人教练上课。
一开始,孟赤可连简单的英文都说不好,但棋局也不需要她多么能言善道,正好适合一个敏感害羞的少女。她日后回忆:我常常被问,为什么把囯际象棋看得这么重要?那样肃静的气氛跟烟雾缭绕的空间似乎不太适合妙龄淑女。这是真的!但囯际象棋是种安静的比赛,也最适合一个无法说好当地语言的人来玩。崭露头角
也许因为没有玩伴让她分心,孟赤可的棋艺进步极快,从小镇比赛一路向上,加入俱乐部那一年年底,孟赤可已经能与当时的英国第一女棋手普莱斯打成和局,接下来几年内,她也连续在几次对弈中打败普莱斯。
1925年,孟赤可已是全国公认最强的女棋手,但她还不是英国公民,所以无法代表英国参加国际联赛。
1927年,世界囯际象棋总会举办了全球第一场女子世界囯际象棋锦标赛,当时囯际象棋还普遍被认为是"男人的游戏",女性赛事不过是世界囯际象棋奥林匹克的一场花边锦标赛。孟赤可赢了第一场世界锦标赛,接着又一场、再一场。
此后连续六届世界女子大赛中,全部都是由孟赤可称霸,她一共拿下7届世界冠军,棋坛因此将1930年代称为"孟赤可时代"。
不过,人数较少的女子赛事很快就满足不了孟赤可,她开始不顾外界批评,执意参加男性赛事,也是史上第一位参与男性赛事的女棋手。
同样身为"棋王",孟赤可却没有男性棋王的种子优势,她必须打完每一场比赛才能晋身决赛。
诞生于歧视的"孟赤可俱乐部1929年,孟赤可年仅23岁,她与波兰裔世界特级大师鲁宾斯坦,成为国际囯际象棋界无人不知的女棋手。
尽管如此,还是有非常多男性棋手看不起她。也在那一年,孟赤可参加了卡尔斯巴德锦标赛,成为她生涯中最著名的一场赛事。
该场比赛还没开局,孟赤可就遇上了来自对手的嘲讽,来自维也纳的贝克在其他棋手面前公开说:"绅士们,我有个好主意,我们来设立一个以维拉‧孟赤可命名的俱乐部。输给她的人将自动成为会员,和局的人就列为候选会员。俗话说骄兵必败,贝克很快就成为"孟赤可俱乐部"的第一号会员。孟赤可俱乐部"此后还纳入了不少"会员",个个都是世界级大师与天才,包括英国籍的亚历山大,不仅是两届世界棋王,还与电脑之父图灵共同领导破译德军密码的解码小组。
雷谢夫斯基则将在1940年代8次获得美国锦标赛冠军。未来的世界棋王尤伟甚至两度败北,他曾与孟赤可一起在黑斯汀俱乐部拜师学艺。
孟赤可的事迹也受到当时媒体大力报导,她和剧中的贝丝一样,特别苦于冷静、强大的俄罗斯对手,但直到去世之前,她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女棋手的头衔,雄霸席位17年,至今没有任何人打破纪录。
1944年,孟赤可正在一场锦标赛聚精会神下着棋,头顶却传来轰然巨响,当时二次大战方兴未艾,伦敦成为最大的空袭目标。
毫无疑问,孟赤可原本也将晋级准决赛,但恶名昭彰的德国复仇兵器第1号火箭打了下来,一次夺走了孟赤可、她的母亲以及同为顶尖棋手的妹妹奥尔嘉的性命,也摧毁她家的无数奖杯。
身负移民、女性双重标签
孟赤可一生身负移民标签,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被英国视为"外来者",她从小说俄文长大,多次被媒体形容为"俄罗斯难民",但却根本没有俄国国籍。
孟赤可多次参赛都被列为捷克公民,只因为她的父亲来自捷克。直到1937年,她才因为嫁给英国丈夫史蒂文森而获得公民资格。
除此之外,性别偏见仍然是孟赤可最大的敌人。
当时的媒体虽然都会报导她的故事,但还是把"女性参加男人的比赛"视为伤风败俗,近乎以煽情、低俗的眼光看待。甚至有个传闻说,当特级大师尤伟第二度输给孟赤可,尤伟的妻子特地跑到赛场一探究竟,她怀疑尤伟是因为爱慕孟赤可才佯装输掉比赛,显然不相信丈夫会被一个女人打垮。
囯际象棋不讲究肢体体能,理论上不应有性别鸿沟,但根据国际棋联的数据,全球正式比赛只有16%的棋手是女性。而在"特级大师"头衔正式出现后,全球共有1900多位棋手获此头衔,只有37名是女性。
女棋手至今仍常常面对庞大的性别压力,甚至不乏骚扰与攻击。贝丝‧哈蒙在剧中赢了比赛,对手绅士地给她"手背一吻",精彩场景令人叫好。
但在真实世界里,当著名女棋王苏珊·波尔加赢了某位特级大师,对方的反应却是"打飞了棋盘上所有东西"。
1940年代的保守社会来不及给予孟赤可公允评价,但无论棋坛或社会,性别不平等观念还是消退得太慢。
孟赤可过世后70年间,只有一本俄文相关传记出版,出版者还是2届世界女棋王贝科娃,直到2016年才有出版社另外以英语和捷克语出版她的传记。
无论如何,孟赤可被现代人称为"几乎被遗忘的伟大女性",不仅仅是夺下数次冠军,也为将来的女棋手打下基础,让一代又一代优秀女性突破限制与想像,《后翼弃兵》也才有机会引发热潮,继续吸引无数女性投入囯际象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