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1岁男孩成植物人:这些方面不注意,可能葬送孩子一生!

2023-03-31   窈窕妈妈

原标题:河南1岁男孩成植物人:这些方面不注意,可能葬送孩子一生!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前不久看到一则异常揪心的新闻。

河南新乡,1岁男孩赞赞趁奶奶扭头倒水的功夫,误食了奶奶的降糖药

奶奶发现掉在地上的药瓶,可看孙子玩得正欢,就没放在心上。

直到次日凌晨4点,赞赞妈发现儿子两眼发直、浑身抽搐,才赶紧送往医院抢救。

很可惜,已经错过紧急救治最佳时机。

由于耽误时间过长,严重低血糖引发孩子脑血肿。原本活蹦乱跳的赞赞,一下成了双目失明、瘫在床上的植物人。

妈妈只能暂时辞掉工作照顾儿子,奶奶更是自责不已,整日以泪洗面:

“当时不知道药被他吃进肚子里,恨不能把我的眼睛给孙子。”

经医院全力救治,如今赞赞已恢复微意识,但情况仍不容乐观——他还是看不见、听不着、站不起来。

男孩赞赞的遭遇,让无数父母既心痛,又后怕:

“看孩子真是一秒都不能松懈,危险物品要及时收起,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家长多一点小心,孩子才能多一分安全。

尤其对于2岁以下,正处于“口欲期”的孩子来说。

这个阶段,宝宝抓握能力增强,拿起周围的东西就想往嘴里放。

这既是他们学习、探索、理解周围环境的重要方式,也是大脑快速发育的积极表现。

可潜在危险,也恰恰在此。

因为口欲期儿童咀嚼功能较差,几乎没有辨认东西的能力。若发生误食,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甚至不可挽回的后果。

据《中国消费者》调查显示,近几年儿童居家时因误食各种产品导致的伤害性事件比2020年之前同比增长28.6%,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居多。

当然,造成孩子误食的原因,除了孩子认知能力不够以外,很大程度上也与家长某些错误做法以及未注意到的生活细节有关。

下面我们就来分类盘点一下,哪些情况可能造成孩子误食?

希望可以给各位家长提个醒,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药物篇

随手把药摆在“明面儿”上、吃药“不避讳”孩子

各色小药片,很容易被孩子当作糖塞进嘴里,而且,孩子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平时看到大人吃药,就容易“学样儿”。

据调查显示,中毒是我国0-14岁儿童的第四大死因,各类中毒事件中有44%是因为孩子误服药物导致的。

河南周口一2岁男孩涛涛,把爷爷放在凳子上的止泻药当糖吃了,吞下至少40片,最后肝肺衰竭。家长十分后悔没把药放好,可一切都来不及了。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医师李增清特别提醒家长:

为避免孩子误食药物,除了将药品妥善保管,放在孩子不易接触到的地方外,家长在吃药时,最好防着点孩子,尽量别让孩子看到,以免他们因好奇心驱使模仿大人行为。

食物篇

1、过期食品

贵州遵义一2岁女孩,因误食过期食品引发严重呕吐、肠道梗阻。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略食物的具体保质日期,忘记及时处理过期食品。尤其家里老人相对节省,觉得把食物放进冰箱就能延长保质期,其实这样反而容易滋生大量细菌。

过期食物受沙门氏菌、弧形杆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可引发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呼吸、循环衰竭等。若小孩吃了大量超出保存期的食品,尤其是未正确贮存的冷藏食品,很可能感染李斯特菌——“冰箱内的杀人细菌”。

这种细菌具有相当的致病性,孩子一旦感染,轻则出现呼吸急促、呕吐、发热、抽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等症状,严重可能引发脑膜炎、败血症甚至死亡。

2、干燥剂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哈尔滨一5岁男孩咬破了饼干袋里的干燥剂,宝妈发现后立刻制止送医,医生说“幸亏患儿食用的是少量的食品干燥剂,没有剧毒......。”

各种零食包装里一般都会有干燥剂,孩子辨认能力弱,很容易将其误以为是好吃的,忍不住想尝一尝。

如果是生石灰干燥剂,它会和孩子消化道里的水分发生反应,连烫带腐蚀,这种情况应当马上送医,如果自行催吐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

而硅胶干燥剂一般是无色透明的小球,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难溶于水,很难被肠道吸收。正常情况下会从肠道排出,不用特殊处理。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硅胶干燥剂往往是小颗粒,如果贸然催吐,反倒可能呛入孩子气管。

对于家长来说,最应该做的其实是提前预防这种隐患,在给孩子吃零食前,千万别忘了先把干燥剂取出扔掉,避免孩子误食。

3、给宝宝吃容易“卡嗓子”的食物

比如,果冻、硬糖、坚果类零食、带核类水果等等。

湖南宁乡1岁男孩皓皓过年期间突然出现咳嗽、喘不上气、发烧等现象,家长本以为是孩子感冒,可吃了两天药也没见好。去医院做CT才发现,孩子右侧支气管竟有一颗南瓜子......

之前看到一个医生的朋友圈,惊出我一身冷汗。

有些家长喜欢用这种零食引逗孩子,或是没有单独归类放置,孩子趁家长不注意可能会偷吃,殊不知这些食物并不适合年龄偏小的孩子食用,宝宝吞咽功能不健全,一不小心就容易卡喉。

我的建议是,这类食物尽量别给低龄儿童吃。

儿科专家耿荣娟说,若父母观察到孩子有咳嗽、变音、发疳、吞咽困难(卡在食道〉)、呼吸急促(卡在气管),就要注意是否有误食异物的可能。

液体篇

1、拿饮料瓶装化学液体

很多老人喜欢用空饮料瓶分装一些洗洁精、消毒液等,其实这是有极大安全隐患的。

8岁男孩小明放学回家,随手拿起“饮料”猛喝一口,刚下肚就发现刺激异常,一问奶奶才知道是84消毒液,仅几分钟就造成急性胃黏膜病变。

幼儿肝肾功能还在发育阶段,如果不慎误食强腐蚀性液体,很可能引发消化道大出血、消化道穿孔,甚至严重感染危及生命。

2、化妆水、洗护用品、清洁剂等

合肥一3岁男孩因好奇“尝”了妈妈的化妆水连吐三天;无锡2岁男孩误喝洗衣液后全身瘫软……此类新闻层出不穷。

家长千万别高估学龄前儿童的辨别力,更不能心存侥幸。化学类液体瓶一定要拧紧、做好标识,经常提醒孩子这类物品不能触碰。当然,最好还是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玩具篇

不要给孩子玩体积小、易吞咽的玩具

江苏6岁男孩不小心吞下一枚硬币,父母苦等一周也没见孩子“自然排出”,到医院检查得知,孩子的胃已经出现水肿、溃疡。

陕西5岁男孩亮亮,因误食玩具零件,导致八个月来反复高烧,食管穿孔破坏支气管,引发重度肺炎。

兰州一3岁男孩玩小黄鸭,竟把底部的哨子误吸进气管,差点窒息......

学龄前后孩子正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时候,但对危险的识别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十分有限,家长必须注意加强防范。

尽量不要给幼儿玩体积较小、能够放进嘴里的玩具。购买玩具时,要检查玩具配件是否牢固,容易拆卸或脱落的零件也可能发生误吞,另外,也要注意按照玩具推荐的年龄进行购买。

还有,别忘了定期检查孩子的玩具是否有零件松动的情况发生,及时淘汰“危险玩具”。

其他家用物品

1、洗衣凝露

近日,一名2岁男童将洗衣凝露当成糖果误吃了,经医院奋力抢救,总算脱离生命危险。

洗衣凝露色彩缤纷,长得的确很像晶莹剔透的水果软糖,孩子很难识别,误食概率极高,因此一定不能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

2、水银温度计

浙江海宁一3岁女童咬断体温计吞下水银,幸亏所食不多,才逃过一劫。

近几年,孩子误食水银意外频发,家长绝不能掉以轻心。

要知道,水银暴露在空气中会形成汞蒸气,孩子吸入体内很容易汞中毒,对肾脏造成损坏。如果孩子胃肠道黏膜有溃疡伤口,水银会立刻进入血液,危及孩子生命安全。

为此还是建议有孩子的家庭,尽量不要使用水银温度计,以防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3、蚊香液

蚊香液正常挥发时对人体是无害的,但剂量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中毒。

据报道,1-2岁的孩子,误食10ml蚊香液,很快就会出现抽搐、口吐白沫、神志不清等中毒症状。

所以家里有比较小的孩子,要么别用蚊香液,用的话一定要防止孩子误食。

有句话说,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意外有时防不胜防,尽管再怎么注意,也无法确保万无一失。

更何况,家长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呆在孩子身边。

因此,我们除了要警觉、思考如何避免危险,更要学习、掌握孩子发生误食状况的有效处理措施。

建议家长们学会以下几点孩子误食后的黄金急救法则,或许关键时刻能救宝宝一命!

误食药物

如果药物副作用小、剂量小,且不是强酸、强碱性药物,应在6小时内,用手指或筷子压迫舌根,刺激咽后壁进行催吐,同时也要多饮水,稀释药物,加速排出。

如果药物副作用较大,或服用量过多时,如降压药、降糖药、避孕药、强心药等,千万别耽误,一定要立即就医。

送医前家长应明确孩子服药时间、药物名称、剂量,并带上药瓶。要是孩子已呕吐,也可携带部分呕吐物。

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生王屿建议:

若误服强酸性药物,可先口服极稀的肥皂水、弱碱性液体;若误服强碱性药物,可先口服食醋,然后再服用少量的牛奶、生蛋清、植物油保护消化道黏膜,并尽快前往医院进行内镜检查。

误食危险化学液体

如果孩子误食的是非腐蚀性化学液体,可以第一时间压迫舌根催吐,之后可以再喝些牛奶,保护胃黏膜。

但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给孩子大量灌水,如此反而容易促进化学液体的吸收。

如果误食的是强酸性、强碱性化学品,不要自行催吐,以免对消化道造成二次损伤,这时必须立即前往医院寻求帮助。

误食异物

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硬币、棋子、玩具等。

孩子一旦误食,家长切莫慌张,应先稳定自身情绪观察宝宝的状态。

如果孩子出现呼吸困难、剧烈咳嗽、脸色青紫等表现,很可能异物已进入气管。家长可以先鼓励孩子以“咳嗽”的方式排出。如果没有效果,就要立即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帮助孩子尽快排出气管异物。

“海姆立克急救法”家长该如何使用?

如果孩子暂无异常表现,则说明异物已经进入消化道。要是物品很小,一般2-3天就能随大便排出,多给孩子吃一些粗纤维食物促进排泄即可。如果吞下异物较大、且容易对消化系统造成损伤(比如钉子),尤其是宝宝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需要立即前往医院救治。

要想宝宝健康成长,家长除了要创造安全的成长环境,也要经常对孩子进行常识性教育。

千万别觉得宝宝还小,就忽略了这一点。尽早给孩子树立安全意识,绝对有利无弊。

成长过程中,安全无小事。家长是第一责任人,一定要尽可能看护好孩子。

愿悲剧不再发生,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平安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