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的 2022 声音记忆

2022-12-16     单向街书店

原标题:许知远的 2022 声音记忆

㊟《海盗电台》

我仍记得 2016 年的喧闹。黄色、橙色车、蓝色的共享单车涌遍大街小巷,人人在谈论罗振宇、罗永浩式的创业。

我在花家地的一角,第一次尝试录制音频节目。我对时代心生不满,似乎人人都在推销自己,使用着那些眼花缭乱亦毫无养分的词语与概念。

我曾熟悉的那种阅读语言,那些克制、感伤、浪漫的情绪,日瓦戈医生、尼采、索尔仁尼琴,这些名字,突然变得如此不合时宜。

我对着麦克风,朗读这些片段,追忆他们对我的影响,变成了一种意外的慰藉。多少令人意外的是,它也慰藉了很多人。”

六年前,许知远写下开启单读音频节目的初衷:寻找到一种更好的谈话方式,一种安静的、缓慢的、诚实的、尊重智力的谈话。

次年的单读,“一起逃离这个时代”替代了 “和我一起阅读这个时代”,许知远希望能和更多人一起逃到更多的地方,进行更细微和尚未想象的精神冒险。

单读第三季,他和听众在情感上有了更接近的联结,“声音很奇妙,阅读是很智力性的,视觉是很感受性的,声音它好像真的与人的内心更近一些”。

今年 6 月,许知远承认每个人都在寻找各种方式,试图去拥有某种自由。 第四季单读的发刊词,念了一首朋友圈里看到的可爱小诗,谈论文学经常在困境中苏醒,频频提及“陪伴”。

许知远的情绪漫游·单读第四季仍在持续放送。我们整理出他本季提及的部分“漫游坐标”,包含 18 首音乐及 24 本书,希望可以在这个年末成为你的陪伴。

喜马拉雅独家音频节目

单读第四季持续放送

慢船到中国

Shanghai Breezes

John Denver

发刊词:上海微风

John Denver 是非常标志性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等于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歌手。79 年邓小平访美,他在现场演唱成了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这首歌是(他)几次中国之行的感悟。对一整代人来说,这是一个时代记忆, 中国再次拥抱世界,从像冬天的状态,又重新向春天演进,每个人身上的活力重新绽放。

Slow Boat to China

John Prine

vol.1 中国往事

歌词我非常的喜欢,介于诗和词之间的感觉。在过去,中国是非常古老的异乡,去中国就是去一个遥远的地方,而 slow boat 一艘慢船又是什么样的感觉?会有漫长的、无所事事的、无法打发的时间,但是又有一个模糊的、或许非常有意思的、 exortic (开放的)一个目的地在等着你。每次听到这首歌,其实是一种逃离欲望的兴起。

She's In Hong Kong

The Thunders

vol.4 也斯的世界

这是个昙花一现的乐队,但又非常可爱,1966年由五个澳门的葡萄牙年轻人组成。当时许冠杰主持一个乐队节目 star show,类似那时的《乐队的夏天》,邀请 The Thunders 来参赛,唱了这首歌,一下就引发关注。他们那种吊儿郎当的感觉,可能也会让你想起五条人吧。

孤独先生

Maple Leaf Rag

Scott Joplin

vol.7 梁启超在圣路易斯

在 798 一个唱片店里买到 Scott Joplin 的黑胶,开始听这首歌。黑胶已经有点破损,听的时候好像一下子把你带到 20 世纪初那个气氛。那是艾略特成长的年代,J.P.摩根、亨利·福特、罗斯福兴起的年代,也是梁启超去旅行横穿美国的年代,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活力的年代。

Surfer Girl

The Beach Boys

vol.8 去冲浪

The Beach Boy 始终有一种轻松,好像一听到他们的歌,世界上没有什么太多可以忧虑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海边玩,然去冲浪,去追求你认为开心的事情。但其实他们的主唱,一个天才者,特别犹豫,内心有非常多无法形容的苦闷。看过一部关于他的电影,精彩得要命,让我对 The Beach Boy 有新的认识,在所有的表面欢快之下都有另一些尚不能解释的东西。

The Star

Donovan

vol.9 活在街角

这原来是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一个法国童谣,莫扎特把它演绎成变奏曲。我在想连我都开始听这首歌了,是否意味着平行宇宙慢慢成长起来了。突然转换的时代情绪,之前那套语言系统也不太有用了。那它会是一套新的什么呢?

The End

Earl Grant

vol.12 二手时代

历史力量把我们 push 到边界的时候,你会更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或许这个我感受到的“the end”只是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一个结束的开始,又或是 the end of beginning,都有可能。

Everything Is Broken

Bob Dylan

vol.16 流民之痛

好像我们就生活在一切熟悉的事物都要破碎的时间里。

Mr. Lonely

Bobby Vinton

vol.17 格格不入

Bobby Vinton 作为牧师助理在军队服役,部队生活孤独,他写了这首歌。歌词非常打动人,一个人表现强大的时候只能让人恐惧或者敬畏,但他表达脆弱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吸引别人,或者激起别人更深的感受。

岁月如歌

《南海姑娘》

邓丽君

vol.3 在海口

才知道这首歌写的是槟城,以前老以为写的是海南岛。台湾的邓丽君来唱,而写这首歌的是马来西亚的词曲作家,写的是槟城,在华人世界流行。你能看到华人的网络世界是非常迷人有趣的世界,特别想沿着他们所有漂流的过程,去走一趟。

《流金岁月》

齐豫

vol.2 继园台与塑料花

这首歌曾经是一个同名电影的主题曲,根据亦舒的小说改编。齐豫的声音来演绎如此的恰当,感觉到似乎真有那么一个黄金时代,一个流金岁月。那个时刻,人们的笑容更灿烂,内心更细腻丰富,一切更天真善良,好像一切充裕,富有理想,又带着某种淡淡的感伤和怀旧。

《苏州河畔》

费玉清

vol.5 魔都

老上海很流行的一首歌,这个版本是费玉清唱的。最近开始着迷费玉清,看他 90 年代做的很多综艺节目,跟他的哥哥张飞一起搞笑。我喜欢当时的台湾综艺,放松、胡说八道、百无禁忌,充满了政治不正确。我现在看费玉清、看剧,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报复。

《请到天涯海角来》

沈小岑

vol.6 灯笼椒与斋菜煲

这首歌是在 1984 年出的, 正好是北大学生打出“小平你好”标语的那一年,中国女排得了冠军,总之是中国一个欣欣向荣的时刻。在那年春晚上唱了,某种意义上催生了海南热。当年的海南就像什么呢?像 19 世纪中后裔的美国西部,突然有一个辽阔的地方,你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尝试。

《铁血丹心》

罗文 / 甄妮

vol.14 一家武侠书店

一听前奏起来,就会有一种很妙的感觉,好像回到童年。那时候看这些香港的武打片、武侠片,每次都是万人空巷,大院里本来好多小孩在玩,突然他们就全都消失了,都回家去看电视了,大人也回去。之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匮乏年代,突然社会开始变得活跃松动,香港文化开始进来,武侠电视剧开始进入市场,填补了很多人的精神空白。

电影之声

Un bel di,

Vearemo“ aus Madame Butterfly

Giacomo Puccini

vol.10 最后的夫人

来自《蝴蝶夫人》的选段《美好的一天》,这个歌剧非常有名,乃至不需要解释了。听这段的时候就想起长崎,因为最初这个故事是发生在长崎。我想起沉睡的港湾,长崎那些小巷子,还有半山的风景,还有坂本龙马的铜像,恍若隔世。

Conquest of Paradise

Vangelis

vol.18 黑洞之旅

在通往稻城观测台的路上一直在听。Vangelis 是当时的作曲大师,很多征服太空的科幻电影都是他作曲。我们一提到对太空对外界的想象,就会想到这个音乐。最终,所有的科学研究所有的事情都要需要被听觉化,被视觉化。

Overture

Ennio Morricone

vol.19 茶馆、兔头与袍哥

《美国往事》的片头曲,这部电影影响了很多后来的黑帮片:兄弟情,一起成长,面对世界,然后又陷入彼此分裂,分道扬镳。

Spinning Away

Sugar Ray

vol.20 想象桃花源

我是在电影里听到这首歌的,《海滩》The Beach,刚刚大红大紫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演的。你能看到当年的年轻人对乌托邦的向往——七十年代是美国嬉皮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那时候美国年轻人觉得总有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通过摇滚乐来实现,通过他们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来实现。他们觉得眼前的美国或欧洲那种资本主义让人厌恶不堪。他们想象另一个世界更公平更美好,人人欢笑。

城市与记忆

《也斯的香港》

梁秉钧(也斯)

Vol.4 也斯的香港

这是也斯二三十年以来的一些散文和照片,其中有一些段落让我有很多感触。也斯在九龙城寨中看到香港变化的缩影,现在香港作为一个更大的城市存在,也慢慢进入了历史化的过程,需要新一代年轻的香港人书写这种剧烈的转变。新一代的人也许能从也斯他们身上获得鼓舞和某种能量。

《魔都》

[日] 村松梢风

Vol.5 魔都

村松梢风是定义了上海的日本人,他 1923 年来上海旅行,回去后写了本游记《魔都》,创造了关于上海的新名词。因为上海光怪陆离、层次多样、无比丰富、应接不暇。这个上海描述得很有意思、很生动,这是一个不睡觉的上海。我觉得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是所有人都生活在街道上,这是社会能量的象征。

《剑桥语丝》

金耀基

Vol.15 剑桥语丝

那时候我刚刚上大学,充满了对世界各种大学的向往,无意中发现了这本小书,描述了剑桥大学的景观和人,我一下就入迷了。剑桥大学的那些传统,从中世纪传来的、骄傲的、又现代的创新精神,学校里永远是又古老又崭新的感觉,那种自由争辩的气氛。这本《剑桥语丝》就变成了我想象的大学的样子。

㊟《剑桥风云》

《海南纪行》

香便文

Vol.6 灯笼椒与斋菜煲

我书架上有一本很可爱的书叫《海南纪行》,一个传教士写的。这本书是 1886 年,他在伦敦所记下的当年的海口旅行。所以我也经常觉得汗颜,关于中国的很多有意思的游记全都是西方人写的,我当时想,应该写篇关于海口的游记。

诗意与激情

《第二次降临》

[爱尔兰] 威廉·巴特勒·叶芝

Vol.22 都柏林精神

年轻时读到他那段话,“好人丧失信念,坏人充满激情”,当时就很震撼,我在想怎么这么具有穿透力,完全预言到那个即将到来的灾难性的时刻。我被他的洞穿所打动。现在的时刻,我再次被他打动。你也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的环境、情绪、时代气氛、叙事、一代人关注的内容,都在发生很大的转变。而一个新的叙事、新的故事、新的情感在酝酿,也尚不成熟、尚未成型,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混乱和困惑。这个混乱和困惑会折磨我们每个人,但它也蕴含新的可能性,逼迫着我们重新去想很多问题,思考,感受。

《一九一六年复活节》

[爱尔兰] 威廉·巴特勒·叶芝

Vol.22 都柏林精神

讲的是当年爱尔兰想脱离英国人的统治、寻求自由的过程。1916 年有一次很著名的复活节起义,叶芝不是很赞同这场起义,但他这首诗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一个记录。读完之后,我觉得我的语言都是很多余的。

《叶芝》

[美] 理查德·艾尔曼

Vol.22 都柏林精神

叶芝作为一个爱尔兰人,在爱尔兰寻找自己自由的特殊时期,他同时在政治和文学上扮演的不同角色。我好像总是在另一个时空里面、在那个时代另一种人物身上,去寻找我想要的那些东西,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逃避。叶芝诗中的隐喻、感伤以及充分的力量,重新激起了我的兴奋。

《荒原》

[英] T·S·艾略特

Vol.7 梁启超在圣路易斯

我非常喜欢他冷峻、渊博的文风,被他的这种感觉深深触动。《荒原》太有名了。尤其是第一句“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我一直以为《荒原》是受到一战结束、整个文明断裂的影响,后来一位哥伦比亚的教授说,艾略特受到的更直接冲击是西班牙大流感。疾病跟战争不一样,它好像是一种让你更无法表达的一种伤痛。因为它不像战争那么显性和激烈,所以它对人的内心世界的侵蚀,是一种更缓慢深入的一种改变。

㊟《时时刻刻》

《雷声与蝉鸣》

梁秉钧(也斯)

Vol.2 继园台与塑料花

如果选一位战后香港精神的代表者的话,我觉得就应该是梁秉钧先生,笔名也斯。他是个很重要的诗人,也是位散文家,我觉得他是香港这种混合特性的最佳象征。1974 年他写下了一些诗,那是香港的一个巨变时刻,他从 60 年代的混乱进入一个更富秩序的时刻,引发许多人对这个城市的记忆。

《从市郊到市中心》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Vol.7 梁启超在圣路易斯

布罗茨基也是 20 世纪抗争的象征。他当时在苏联时代被当局认为是一个游手好闲、没有职业的人物。最后他被驱逐出境,开始了非常漫长的流亡生涯。他在美国开始用英文写作,尤其那些用英文写的散文,非常之漂亮深邃。

《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

田晓菲

Vol.20 想象桃花源

这本书研究了陶渊明不同版本之间手抄本的流转与变化,我们认为的很多诗人、人物、形象,其实是被后人塑造出来的。比如,她认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陶渊明的形象,是五百年后的苏轼塑造出来的,我们是按照苏轼的足迹去理解的陶渊明。

文学的慰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

Vol.11 情迷布拉格

昆德拉是 80 年代进入中国后,对中国这两代人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一直很想理解,东欧的作家面临巨大的社会主义实验时,人性在其中挣扎,这些作家是如何看待并接受的。

㊟《布拉格之恋》

《耻辱者手记》

摩罗

Vol.6 灯笼椒与斋菜煲

其中有一些非常好的文章,比如他写对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的评价,他写“巨人何以成为巨人”。这些重要的俄国知识分子,他们其实有很多来自俄罗斯高贵的普通人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成为这样的思想的巨人。其实摩罗也在哀叹,他觉得中国的知识分子会是更孤立的存在,所以他们更难走得远。

《哈纳莱伊湾》

[日] 村上春树

Vol.8 冲浪去

我在村上的《东京奇谭集》中读到这篇,他描绘了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理解和寻找的过程。我们人生中有很多很多好像无法安放的,思绪也好,愁苦也好,你好像总是需要某种方式来暂时遗忘它,或者安放它,或者忘掉这一切,忘掉现实世界的存在。我觉得每个人有不同的方式,对于他儿子来讲就是去冲浪。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Vol.21 脱轨之必要

一开始描绘的非常不靠谱的世界,对我很有吸引力。这是一种真正疯狂的生活,重新发现地球是圆的、重新发现望远镜放大镜的力量。能躲在疯狂里,其实是很幸福的。我觉得我应该去找一下自己的疯狂。

《黑洞与时间弯曲》

[美] 基普·S.索恩

Vol.18 黑洞之旅

这本书的作者大名鼎鼎,不止因为他得了诺贝尔奖,也因为他是《星际穿越》的电影监制。电影中宇航员要穿过虫洞去另一个地方取东西,虫洞和时间旅行的概念就是基普·索恩提出来的。

㊟《星际穿越 》

《相爱的日子》

毕飞宇

Vol. 23、24 南京之爱

这个小说是毕飞宇最初来南大上学的时候,他印象很深的关于两个外乡人在南京的故事。挺妙的,是南京古都之下、小人物的人情冷暖的东西,纠缠又离开,挺细腻的。

历史不打烊

《中华文明访谈录》

张泉

Vol.1 中国往事

只是看题目就非常诱人,这些构成一种中国想象。比如荣新江是研究敦煌,那么这部分的题目叫做“在世界寻找敦煌”;美国的艾朗诺是“宋代文人的革新之路”;日本的学者大木康是“风雅精神走向民间”;意大利的一位汉学家史华罗叫“庄严的欲望”;瑞典的汉学家罗多弼叫“每当中国变幻时”;最后德国的顾彬就是文学批评家,就叫“走出空山”。某种意义上,张泉帮我完成了我没有实现的志向。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

史扶邻

Vol.13 不羁放纵爱自由

《光辉岁月》可以献给这本书的主人公。孙中山有很长一段时间,经历非常多的挣扎。有时候我们遇到一次两次失败,就心灰意冷了,而他每次都失败,每次又重新开始光辉岁月。我把这本书看成了我的创业指南,我真的很佩服他,他当之无愧这首歌。

㊟《宋家皇朝》

《大门口的陌生人》

[美] 魏斐德

Vol.14 一家武侠书店

我很喜欢的一本书,讲 1839 年至 1861 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有一章讲秘密社会对于华南的影响,是对“铁血丹心”这种感觉的非常缜密的、有趣的诠释和注解。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美] 史景迁

Vol.16 流民之痛

我现在都记得最初读到这本书开头时的那种喜悦。想起我当年读到的《皇帝与秀才》,想起史景迁精彩绝伦地描绘吕留良案的过程,我想历史充满了多少这样的感慨。据说齐齐哈尔还有很多吕氏后人,不知道他们看没看过史景迁写的这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遗民、疆界与现代性》

高嘉谦

Vol.10 最后的夫人

这本书关注中国境外的“南方”书写,比如其中有康有为在百日维新失败后逃去新加坡后、面对中国巨大的混乱和时代的重创,写下的一些诗歌。我很羡慕过去的这些文人们作诗的能力、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格格不入

《东方主义》

[美] 爱德华·W·萨义德

Vol.17 格格不入

萨义德第一次明确出来提出来一种观点,讲西方怎么样用他们的眼光塑造东方。从开始出版《东方主义》以来,他就是整个的英美知识界的 superstar 。这一本书已经让他不朽。

《格格不入》

[美] 爱德华·W·萨义德

Vol.17 格格不入

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我只看了几页就迫不及待拿出来和大家一起阅读。英文版的自传叫 Out of Place,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翻,后来看到三联翻了一本,叫《格格不入》,一下子,我觉得对他的流亡、对边缘、对各种看法就变得直接起来,“格格不入”。

欢迎来信

“你们可以写信给我,我可能没法回,但我会在播客中去读你们的信。要写信,不要写那种短短的留言。要使你的思绪,你的感受能够被完整清晰的表达,不要被那种暂时的表发冲动冲毁你们组织自我思想的能力。写信是自我疏解,自我分析的最好方式。你们可以写信给我,也可以写给你的朋友。”

——许知远

[email protected]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52272d7cf0f2bb1f2648779e20bc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