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湖南农民养三个继女,种地供她们读书,10年后都成硕士博士

2022-07-30     番茄侃电影

原标题:1999年湖南农民养三个继女,种地供她们读书,10年后都成硕士博士

李香芝,一个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了他的三个继女上大学和读研,成为网民讨论的焦点。

很多人说他傻,这么苦心培养三个继女,还不是给别人做嫁衣;我自己的三个孩子都读完了初中,一个个在外打工。

有人认为他别有用心,但他看起来很傻。事实上,他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他的继女也会欣赏他的努力,成为他未来的希望和依靠。

然而,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李享知本人真的有这么复杂吗?先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99年。

字体1999年清明节前后的一天,家住湖南郴州市嘉禾县广发乡的李香芝在地里干完农活后,像往常一样疲惫而开心地走回家。

他想迎接他的将是他的妻子李的温暖的笑脸和一桌子热气腾腾的食物。没想到,还没等有人走近房子,他就看到妻子含着泪向他走来。

李享在他胸前寻思着,然后定睛一看,他的妻子身后跟着三个人,一个老人和两个小女孩。此刻,李香芝明白了,这是他的两个女儿,李晓玲和李晓雨,由他的妻子和前夫以及他们的祖父所生。

双方见面打招呼后,气氛陷入短暂的沉默。李香芝看到对面的老人很尴尬,老伴就不说话了,只好主动问:“是不是遇到什么难事了?”

然后老人吞吞吐吐地说:“唉,如果实在没办法,我也不想厚着脸皮麻烦你.都是我的错,我那个不争气的儿子一直很懒很懒。谁知他还沉迷赌博,家里没钱跟他赌。他根本连孩子都不让学习,连吃饭的钱都付不起。两个孩子每天吃不饱,担惊受怕。

老人一边说,一边撩起袖子擦眼泪。另一边的老婆更是心疼纠结。她明明心疼这两个孩子,却又不能丢下他们不管。她只能保持沉默,一遍又一遍地抹眼泪。

李享知再把视线投向那两个瘦瘦小小的姑娘,两张巴掌大的小脸,都是同样的蜡黄,两个人紧紧地并肩站着,身形单薄得仿佛随便一阵风都能把她们吹倒。

谁能忍心拒绝这样可怜的两个孩子呢?李享知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但家中的困难也明明白白地摆在面前,阻止他干脆利落地说出那个“好”字。

李香芝的生活状况并不富裕。妻子早年因病去世,留下他一个人抚养三个孩子,照顾聋哑大哥。他的生活勉强过得去。1993年,经人介绍,他认识了离异后独自带着小女儿生活的李。

这样子半路组成的家庭,只是让两个无依无靠的苦命人彼此做了个伴,至于生活压力,依旧大得惊人,哪有余力再来抚养两个小孩呢?

正当我的小女儿李东东放学回家时,她看到她的两个姐姐站在那里,李东东不假思索地站在那里。

弄清楚原因后,李东东和他的两个姐姐可怜巴巴地看着李香芝。也许是看到了李香芝眼里藏不住的爱和犹豫,李东东忍不住低声哭了起来,“爸爸…

这一声“爸爸”,几乎把李享知的心都喊碎了,他的内心瞬间涌起一股冲动——先养下这两个女儿再说!哪怕生活再难,肩上的担子再重,他也必须扛起这个任务。当初既然选择了和李水英结成夫妻,那她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女儿,他不可能不管!

李享把他满脑子的担忧放在一边,走上前去,搂住了这三个可怜的孩子。他在心里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这个家庭将正式从七口之家扩大到九口之家。

而他不知道的是,同一时刻,大继女李小玲的心底亦是久久难以平静。她不敢相信,自己和妹妹的人生,就这样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救赎。

在此之前,李晓玲和李晓雨因为父母离婚和母亲离开而突然失去了父母的管教。他们被村里的孩子称为“野孩子”,被他们欺负。

但最让姐妹俩心寒的,还是亲生父亲的冷漠与残酷。尽管她们已经非常听话懂事,学习也从不让人操心,但生父还是会因为自己打牌输钱,肆意打骂她们,打耳光、罚跪、用竹扫把她们身上抽打出一身血痕……而比这些更疼的,是在心灵上留下的抹不去的伤痕。

李晓玲曾经以为自己长大后会成为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但李香芝的出现以及他后来对她们三姐妹的付出和照顾,使她们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么多年后,李晓玲在一篇赞美父爱的文章中深情地叹道:“当时我们只感觉人生得救了一般!如果没有父亲,我和妹妹绝对不可能正常地长大,至于上大学、读研究生、到国外留学,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1

抚养两个以上的孩子,连同意的过程都如此艰难,更不用说真正落在李香芝肩上的压力了。

我妻子身体一直不好,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她的膝盖肿起来可以有大腿那么粗,几乎干不了什么农活。她只能在家做家务,负责养猪养鸡。

一个九口之家的生存压力压在李香芝的肩上,但这还不够吃饱。六个孩子读书的问题要解决。

李享知硬着头皮大致算了一笔账,6个孩子一年的学杂费加起来将近6000元,这就已经是家里一整年的收入了。可书又必须要读,李享知只能拼命压缩家里的开支,并尽最大的努力去干活,艰难地撑起这一大家子的生活。

因为他原本是村里的农技人员,技术过硬,能吃苦,所以李香芝干脆承包了12亩地,用于种植水稻、花生、红薯、玉米等农作物。

每天天不亮,李香芝就摸黑出门,只留给自己很短的自由时间回家吃早午餐。遇到“双抢”的时候,我经常要忙到晚上9点才能吃饭。

由于家里节流严格,家里经常只吃简单的红薯拌饭,一个月也只敢开一次肉,不过是捡市面上最便宜的猪头肉一两。

眼见李享知的日子苦成这样,同村人都看不下去了,纷纷劝他:“你经济这么困难,能把几个孩子收留下来,就已经够大义了,至于她们读不读书,我看就算了。你也可以减少一些开支,减轻一些负担。”

起初,李香芝总是对这种说辞不屑一顾。但是听多了,他的心理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家里的压力确实需要分担,但他不愿意让任何一个孩子辍学回家工作。

思来想去,李享知只能把这些念头都化作一声声叹息,并在心里下定决心:“我要么就不收留,既然决定留下,我就是做牛做马,也要供她们读好书。”

本来,这些孩子也都很懂事,在放学、放假时都会主动帮忙干点家务事和农活,但李享知却告诉他们,任何事情都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他还专门定下一条“家规”,每个孩子只要读到初二就不许再干活了,只许把全部心思放在学习上。

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李香芝从未因孩子的学习而受苦。只要他买学习用品,李香芝总是二话不说地付钱。因为这个原因,他好几年都拒绝给自己买新衣服。有一次,他的妻子偷偷买了布料给他做新衣服,但他坚持要把布料退掉,以节省孩子的学费。

三个继女都不说什么,但她们都默默的李瑟娥祥芝的苦心和努力。他们和父亲一样,从不乱花家里的每一分钱,不要求买新衣服,总是穿亲戚朋友送的旧衣服。

高中时,李香芝每月给女儿们100元伙食费,但李晓玲和李晓雨坚持存钱。两姐妹经常在食堂分一盘菜,每个月底省下三分之一的钱。

也许是童年的坎坷,造就了三个继女不服输的性格,她们争相苦读,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上大学后,三个孩子更是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来负担自己的学业与生活,不给父母添一点麻烦和压力。

2

除了保障三个继女的学习之外,李享知给予她们的,还有她们最最渴望的父爱,以及一个完整、温馨的家。

与生父的冷酷无情不同,李香芝从不打骂自己的孩子。他平等地对待所有六个孩子,很少对他们说严厉的话。即使哪个孩子犯了错,他也总是耐心地和他们讲道理,讲故事开导他们。

可能这在其他孩子看来没有什么,但在三姐妹心里,这种对待无疑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疗愈,让她们懂得了被爱的滋味,以及深深的感恩。

有一次,他的妻子李在给继女发生活费的那天,脚突然疼了。李香芝不得不停止农活半天,赶到学校给她钱。他把李晓玲叫到教室门口,从自己破烂的裤兜里掏出仅有的100元钱递给她。简单说了几句后,他就匆匆赶回家去工作了。

回到教室后,李晓玲迎着周围同学询问的目光,于是红着脸解释道:我爸爸来的太匆忙了,没换衣服,就穿着农活服出去了。

但她心里却分明清楚,其实李享知身上穿的那套洗得发白、缀满补丁的衣服,已经是他最体面的一身行头了。

这种让李晓玲感动的时刻,在她的学生时代不止一次发生。

她还记得,三姐妹都在嘉禾县广发乡中学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她们都没有带伞。李香芝放下农活,步行七八英里到学校给他们送伞。

回到家后,三姐妹只是打湿了裤脚,而李享知的全身上下都湿透了,当晚就发起了烧。可他还是硬撑着,既不肯去医院打针,又放不下地里的农活,结果一场病拖了半个月都没有好全。

2008年初,当郴州遭受冰雪灾害时,小女儿李东东正在郴州的一所学校上学。李香芝非常担心,他给她打了几次电话,但都联系不上她。

彻夜难眠,第二天早上6点,李香芝乘车出门,想去学校看女儿。但由于冰灾,广发乡到嘉禾的大巴停了。李香芝不得不步行20多英里到嘉禾县,又花了300元拦了一辆车。直到那时,他才在那天下午2点到达李东东的学校。

而此时的李冬冬,正一个人困守在学校。这两天,她眼巴巴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被家人接走,自己却连家里人都联系不上,只好吃了两天冰冷的食物度日。

最最绝望之时,父亲却如同天神一般降临,李冬冬连诧异都来不及,心底的委屈和害怕就先一步爆发了,抱着李享知就大哭起来。

回去的路比来时更难走,李享知用稻草捆着两人的鞋子,牵着女儿的手,一步步稳稳地走回了家。李冬冬至今仍清晰记得,尽管那时的自己脸痛得生疼,心里却是前所未有的暖。

那一年,因为我花了300块钱的公交费,春节期间家里连五斤肉都买不起。但是李香芝告诉孩子们,这是一个家庭和平相处的最好的一年。

如果说,是李享知的坚持和担当,让三姐妹树立起读书的信念,最终成就了她们的梦想,改变了她们的人生;那李享知乐观的精神,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他从不多说什么,却用行动引领着孩子们的成长,指引她们走上更好的人生道路,成长为更好的人。

当前位置尽管李香芝大半辈子都是农民,但他并非没有受过教育。他是真正的高中文凭。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当过办事员、村主任、村副主任、乡人大代表。

他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不仅如此教育子女,还保持了辛勤耕作后读书看报的习惯,并对三个继女的未来做了详细的规划和设想。

在他看来,大继女朴实踏实,适合学医,母亲身体不好,以后有个照应。二是女儿细致,个子高,块头大,身体好,思想政治觉悟高,上军校最合适;我的小女儿活泼开朗,可以从事教育工作。

综合自己的考量,以及父亲的建议,三个继女最后的升学方向虽然没有完全按父亲的设想来,但都很成器。

2004年,长女李晓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潭大学。2010年,她考上了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

2005年,二女儿李晓雨考入武汉大学外语系,2010年考入林肯大学学前教育硕士。

2008年,我的小女儿李东东考上了北师大,然后在母校读了在职研究生。

看到女儿一个个出落得这么优秀,李享知甚感欣慰,同时也不甘落后。2011年,52岁的李享知参加了招考,从200多人中脱颖而出,考取了乡农技站站长一职。

他用自己的行动,再次告诉自己的孩子们,“我这个年纪尚能如此,年轻人,就更应该不怕历练。”

而三个继女的后续发展,也再次向爸爸证明了她们的努力。

李小玲考入了事业单位,做了一名公务员。

李小玉留在美国发展,现在是硅谷软件工程师。

而李冬冬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岳阳一中成为了一名教师。

然而,正是因为三个继女的出众,李香芝被记者写成新闻后,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质问他:“为什么你把你的继女教得这么好,而你自己的孩子才读完初中?”

众所周知,这个问题曾经是李香芝的心病,困扰了他多年。当时他确实供六个孩子读书,但他自己的女儿和两个儿子都不是读书的料,所以只读了初中就都辍学了。

眼看着继女和三个亲生儿女的文化差距越来越大,李享知的心里难免也有过悔恨,他也曾翻来覆去地想:如果不是供着这么多孩子读书,那他的三个亲生儿女哪怕学习再差,也能一直供到高一点的学历。

尤其是看到三个亲生儿女早早外出打工、做生意的种种辛苦,李享知内心备受折磨。他总是忍不住说:当年要是让你们多读几年书就好了,就不会这么辛苦了。

然而,他们自己的三个孩子都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李香芝,他们不怪他。

大女儿李海鹰说,她小时候确实恨过父亲一段时间,还娶了一个后妈,生了那么多孩子,导致全家吃不饱饭,但后来这种情绪被父亲的善良和爱融化了。她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要抚养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他告诉她,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每个识字的孩子都需要得到支持和鼓励。

得知李享知竟然藏有这么多年的心病后,李海英忍不住哭着告诉父亲:她从来都知道他没有厚此薄彼,对于所有孩子上学的事都是一视同仁,只是她和弟弟实在读不进,不是那块材料,这个也没办法改变。

而在李享知被大批网友骂他太傻时,李海英更是第一个站出来发声:“我们6个兄弟姐妹相亲相爱,跟亲生的没有区别,我一点都不觉得爸爸傻。”

至于两个亲生儿子,虽然都在广州做生意,平时没空回来,却也都心系着李享知在老家的生活,他们共同出钱,为李享知建了一座两层楼房。

所以渐渐地,李香芝的心结被打开了一点点。即使被网友质疑,他也能从容应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如果我的三个孩子愿意读书,坚持读书,我无论如何都会供给。”

现在,李香芝知道他膝下的六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抱负,他们都结婚了,有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却始终如一的亲密,彼此保持着联系。

去年年中,三个继女还约好回老家,与李香芝团聚,分享童年的回忆。他们觉得李香芝的三个亲生孩子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和他们的三个姐姐一样心疼,背着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给他们买包子。

李香芝的大儿子有了孩子后,他的继女李晓雨热情地从美国寄回了奶粉,尽管她不能亲自制作。

说到底,亲情,可能是这世上最难定义的一种感情。它可以很复杂,又可以很纯粹。

它从来不应该只用血缘来判定亲疏,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在亲情之中,获得爱,也懂得回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3ff251b11567df59d1c3cd239f80b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