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本是一种广为流传的口头文学,一句“很久很久以前”,就能立刻将孩子们从当前的生活环境拉回到我们的老祖宗还在刀耕火种的年代,用典型人物、精彩故事培养孩子们最朴素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态度。近年来,随着图画书这一图书类型的兴起,各出版社纷纷把目光投注到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老故事上。但在采用图画书图文结合的形式后,还需要做哪些努力,才能在“新瓶装旧酒”时,让这“老酒”也得到新的萃取,从而更为香醇呢?笔者认为,有意地在各方面制造“距离感”,可以让这些老故事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更符合当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阅读期待,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首先,是让作者与文本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作者从开始写作时就避免“滑入”复述老故事的可能,更容易在故事的精神内核上有所创新,弥补民间故事中的一些不足,让其符合当代儿童观念。所以,在选择作者时,尽可能选择那些“不擅长”这个写作类型的,也就是说,这个作者面对这个写作任务时,不是驾轻就熟,而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作者才会有热情去探索,也更有可能给老故事赋予新意。
2020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决定出版“经典民间故事图画书”系列,其中有一本是《马头琴的故事》,文字作者选择了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除了因为鲍尔吉老师是蒙古族作家,写自己本民族的故事更能投入感情,也是考虑到虽然鲍尔吉老师已经是散文界的大家,闻名遐迩,但之前并没有写过低幼类图书,这样他面对这个故事时会有全新的眼光和感觉,事实证明果然如此。当笔者作为编辑给鲍尔吉老师介绍了这个项目的初衷,说明了“图画书”是怎么一回事儿,并且很“尽责”地整理了马头琴的故事发给他。鲍尔吉老师说虽然这个马头琴的故事是大家最熟悉的,但他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自己作为一个蒙古族人,清楚蒙古族人的民族特点,所以想另外写一个马头琴的故事,用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拥有梦想是美好的,要敢于希望美好的一切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就有了一个全新的马头琴的故事。这个故事温暖而充满善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期待,这就是作者面对一个有点陌生的写作任务时,调动了自己全部人生经历和文学素养达成的结果。
其次,在把民间故事改编为图画书出版时,为了适应当代孩子阅读方式的改变,我们在文本和读者之间也要有意制造“距离感”,尽可能地变换语言风格、调整故事细节,做一些别出心裁的设计,来让读者感觉,这故事似乎和以前读到的不一样。
民间故事图画书《百鸟朝凤》(作者萧袤),不断地重复一个问句:“你们要去干吗呀?”“我们要去看凤凰。”孩子们在看似单调的重复发问中,会自然而然地升起一个更大的疑问:“这些鸟儿为什么要去看凤凰呢?”从而让讲述凤凰为大家牺牲的壮举变得理所当然,而最终的“百鸟朝凤”高潮也更水到渠成。此外,作者还拿“百鸟”的数量来做文章。该书的最后,还设计了一个好玩的彩蛋。当孩子们看到此处,发现所谓的“百鸟朝凤”真有一百只鸟的时候,相信他们又会回过头去看最初忽略的一些信息,这个简单的老故事就变得趣味无穷了。
作为图画书,读者的视觉印象更为直观,所以通过在绘图上制造“距离感”,让读者眼前一亮,在欣赏老故事的魅力时,得到全新的视觉印象,从而感觉到老故事的另一种吸引力,也至关重要。
比如,同样是中少总社“经典民间故事图画书”系列,《长发妹》的图画作者是远在意大利的画家基亚拉·纳西,在她的演绎下,长发妹让人感觉像一个充满民族风情的异国公主;《三个和尚》选择了哥伦比亚的画家安德里亚·卡斯特罗·纳兰乔,虽然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构图、色彩、形象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不同文化的痕迹,三个互相扯皮的和尚显得狂放不羁,完全没有我们印象中寺院僧人中规中矩的刻板印象。至于绘图方式的选择,各个作者更是各显神通,《马头琴的故事》画家贵图子用厚重又富于变化的丙烯来表现草原的辽阔和故事的亦真亦幻;《日月潭的传说》的画家赵光宇采用了版画的形式,色彩单纯、粗犷,线条和人物造型稚拙、直接,创造了一个完全新鲜的、开阔的审美空间……
民间故事只有从作者的选择、叙述方式的创新、创作材料的推敲等种种方面来制造一点儿距离,才能让读者感觉老故事有魅力、新形式有必要、孩子们选择现在的这个版本有价值。作为出版从业者,也算对文化积淀起到了一点自己的作用,从而满怀欣喜。
内容源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2年5月13日第2817、2818期合刊 精品推荐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图画书》(共7册)
曾入选书香校园荐读书单,含部编语文课本“快乐阅读吧”推荐篇目;
中国绘本展“最美中国绘本” 英国切尔滕纳姆年度插画奖;
第三届全国插画艺术展出版物组金奖
第六届全国插画双年展专业组优异奖
第六届爱丽丝绘本奖原创组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