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90后和我一样,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但学了十几年,结果呢?很多人离了字幕,依旧看不懂英美电影,更别提读原版小说了。
如果不读英语系的话,我会觉得我高中时的英语还不错,高考142,不低了吧,但那真的只是个数字。2015年初,我开始学法语,到现在不到一年,我已经可以读简单点的法语小说,听慢一些的podcast,看带法语字幕的动漫了(比如钢炼)。我不知道我高三的英语能否做到这些。
我是怎么学法语的?我的英语学习又出了什么问题?我试图记下我的一些思考,供大家讨论。
1:应试心态要不得。
从小学到大学,学英语都是为了分数,选ABCD,当真是本末倒置。把语言学好了,分数自然就高了。从小学到高中,那么多年,再笨也该学好了吧。学不好,是因为我们压根没学语言,我们学的是“主将从现”之类的神经病,我们学的是“三长一短选最短”的妖术。我学法语为什么快一些。我想得不是通过什么考试,我只是想尽快读法语名著罢了。
2:语法是什么,能吃吗?
我从本科开始,辅导过一些学生,也去机构和高中兼职过。这么多年了,我们对语法依旧死心塌地。汉语的语法,大家知道多少?为何谈起英语,就虚拟形式宾语定语从句滔滔不绝。我不是说语法不重要,但读上一本初高中语法,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不要把语法当作万能药,否则真药丸。还有一种奇异的思路:如果我将语法弄通了,把单词背溜了,我英语就没问题了。这真是一堵墙,不要撞了。
3:不要单纯地背单词
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是要背单词的,比如A2以前,但之后,单独背单词,效果就不好了。A1A2阶段,很多单词是实体,比如书和苹果,之后就不同了,有很多抽象的单词,比如自由民主,这些单词很难等价翻译,我们唯有通过语境(context)才能把它们记住。这也就是为什么要通过阅读背单词。我A2结课后,就读了两遍《小王子》,听了一遍它的audiobook,之后则看了《偷影子的人》,其效果比盯着屏幕背单词好太多了(当然,阅读的好处可不仅仅是提升词汇量)。
4:卸掉自行车的小轮子
小时候学自行车,车后有两个小轮子。我们都知道,这两个轮子迟早要卸,否则,我们永远学不会。学英语也一样,不扔掉母语的拐杖,我们永远不能用英语独立行走。从小学开始,绝大多数的英语课堂,是中英参半的(这算好的);大家读的教材全解,是用中文讲解的;大家看的美剧英剧,是带中英字幕的(你眼睛多是看中文字幕,这是不可控制的)。总之,我们接触的是半死不活的英语。
我去法盟上课,当时刚到A2,课堂已经是全法语授课了(法国老师也不会讲中文),可见,小轮子并不难卸。退一步讲,学自行车不摔两跤,学游泳不呛两口水,是学不会的。 上完法盟的100课时后,我就基本扔掉了汉语的拐杖。我听简单的podcast,读畅销小说,看带法语字幕的动画片。总之,我接触的是活的法语。刚卸掉轮子的时候,可能会比较痛苦,但比痛十几年好多了。
5:乐趣/成就感。
大学前,我学英语,唯一的乐趣就是考卷发下来,看看自己比别人高几分,这种扭曲的心态,能学好才怪。
从刷题、背单词、看语法中,我们很难体会到乐趣与成就感,如果你体验不到这些情感,语言学习就很痛苦了。你一大早醒来,还没碰它,就已心生厌恶。相反,如果你读小说、听podcast、看动漫,你可能一大早就迫不及待了(我要看钢炼!)。一方面,材料本身就很有趣,另一方面,你会很有成就感,“瞧,我可以用英语/法语读小说了”,如果将乐趣和成就感结合起来,你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