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李白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称呼也多次发生过变化。从中原、华夏,到九州、神州,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作为一种简称被广泛使用。
但是人们现在除了称呼“中国”外,一般还会用上“中华”,甚至“中华”还包含民族、文化、社会层次的感情,比中国更加深厚。那么“中华”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的呢?
这还要从公元前221年开始说起,秦王嬴政于这一年灭掉了齐国,实现了大一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标榜自己的功绩,秦始皇采用古代帝王中“皇”与“帝”二字,结合起来自称“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劳高过三皇,德行超过五帝。
不仅如此,他还使用了许多新的词语,比如用“朕”作为皇帝独有的自称,又比如用“中华”来作为中国的名字。而这正是我们自称中华的由来,不过实际上“中华”二字早就出现了,在很久之前也并不是中国的意思。
中华最早出现于天文领域,在《天文经星》中记载:东藩四星,其北,中华东门也。说的乃是天上的一颗星星,那么为什么秦始皇特意将“中华”二字当做中国的别称?这其中又有什么典故不成?实际上这需要将“中华”一词拆开,分别解释“中”与“华”。
“中”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意思是一定范围内的中心位置,而古人认为中国所在的位置就是世界的中心,比如《礼仪》中记载的:“中离维刚”,因此秦始皇采用了“中”字。
“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荣也。凡华之属皆从华。”意思是精美的东西,如今特指中国。因为在古代就有华夏一词,夏指的是礼仪之大,华指的是章服之美,合起来就是礼仪之邦。《左传》中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也是将“华夏”连在一起使用。
秦始皇认为“华夏”一词,虽然能够表现出中国的高雅和礼仪,但是却体现不出其尊贵。只有位于世界中心才是最尊贵的,于是他就将“中华”二字当做中国的名字,而这一霸气的词语一直流传到现代,就连新中国的建立也采用了“中华”二字,不仅中国人直到,连外国人都耳熟能详。
后来在这一基础上,“中华”有衍生出了许多意思,比如特指中原地区,又或者特指汉族,孙中山先生的同门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中的“中华”就是代指汉族人民。当然在当下,中华不仅仅只包括汉族,还包括了其他少数民族,所有的中国人组成一个大家庭,那就是中华民族。
秦始皇作为一个具有争议的人,他在位期间确实做过许多暴行,但是这些无不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做准备。除开这些,他修建驰道、修灵渠、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都值得人们去尊重。而近代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更认为,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文化势必会出现断层,甚至可能复刻欧洲中世纪那样各国林立的情况。
无论是给中国去了一个霸气的名字,还是为后世开创一种制度,秦始皇都值得人们的铭记。倘若没有秦始皇,也就没有了秦长城,匈奴人很可能肆虐中原,没有了秦始皇也就没有了统一的帝国,中国又将陷入战乱,没有秦始皇,甚至中国现在都不一定能够如此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