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兄共赴国难、夫妻同心为国,林徽因的家族,应要千古流芳

2023-09-11   渺茫的风景

原标题:父兄共赴国难、夫妻同心为国,林徽因的家族,应要千古流芳

很多人提起林徽因,一般都会想起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情感纠葛,甚至有一些人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她。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总有人喜欢夸大扭曲历史事实,将林徽因污名化,以此迎合大众的不正常口味。

她只是被后世杜撰出来的几个捕风捉影的故事拖累罢了。事实上,林先生极具风骨。

一、为何喜欢林徽因?

时光回溯到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民初活跃的政治家。

幼时的林徽因不常见到父亲。父亲是个为民请命的政治家,常常在外奔波,在她两岁时,父亲便跑去日本学习政治,希望通过政治来改变中国。

1916年,12岁的林徽因进入北平培华女中读书,曾经的小姑娘长成了一个容貌精致、亭亭玉立的少女。

1920年,父亲被派往欧洲考察,这一次,他带上了16岁的林徽因。林徽因是他最喜爱的一个孩子,他希望她能跟在他身边增长见识,感受欧洲的政治见闻,培养她的政治素养和能力,而林徽因也的确悟性极高,林长民对她称赞不已,曾当众夸她是他的“天才女儿”。

在伦敦,林徽因偶然结识了父亲的一位朋友徐志摩。在伦敦邂逅16岁的林徽因之后,徐志摩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暗恋。

然而当时,徐志摩早已娶妻。他这场暗恋注定无疾而终。很多人因此诟病林徽因,拿他们两个来套作才子佳人的动人故事。

但是事实上,虽然徐志摩为林徽因写过很多首情诗,但林徽因从未对此正面回应过。她并未在徐志摩的强烈攻势下冲昏了头,反而轻描淡写地说:“他只是爱上了想象中的我罢了”。

她是一个具有很高的道德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很高傲的人,她的家庭教育观念、她的生活准则绝对不允许她背叛自己的本意,做出破坏他人家庭的事情。

不久,林徽因便从英国不辞而别,与徐志摩断绝了往来。

不过,在徐志摩的影响下,她对外国文学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逐渐喜欢上雪莱、拜伦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同时也对她之后的文学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24年,在父辈的建议下,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赴美留学。梁思成顺利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然而当时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怀着对建筑系满腔热情的林徽因,无奈进入了美术系。

在这里,他们接受最优秀的教育,尽情徜徉在艺术的广阔天地。建筑系不招收女生的规定,并未阻止林徽因学习建筑的梦想。

在求学期间,她自修了建筑系几乎所有的课程,虽然最后从美术系毕业,可她已经足够接受成为一名建筑师的考验。

建筑系的学习生活是很累的,就连梁思成也曾经写信向父亲抱怨画图的枯燥乏味。并且之所以建筑系不招收女生,也是因为建筑系常常要熬夜通宵,学院担心女生没有这样废寝忘食的精力。

可是这个仅仅20岁的小姑娘,却连眼都不眨一下地,在高强度的建筑系学习中修完了几乎全部课程。她的勇气与毅力让她的人生不再蒙上一层缺憾,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一个努力的天才,谁不喜欢呢?

1928年春,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随后二人回国,从1930年到1945年15年间,他们一起踏遍了中国的15个省、190个县,对中国的古建筑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与研究。

此后数年,林徽因多次深入中国内地实地勘察,踏遍中国的各大古建筑群,并发表了多篇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在中国古建筑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火纷飞的年代,不断颠沛流离,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林徽因的肺病复发。纵然如此,她在病中仍不忘搜集《中国建筑史》的资料,常常要熬很深的夜;她仍不忘呼吁世人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坚持带病奔走,甘愿为中国的古建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些才是最真实的林徽因:她是周密严谨的理科生、是思维活跃的诗人、是性情刚烈的学者、是形销骨立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是标准的先锋女性。

林徽因留的文学作品不多,却也独树一帜。

受徐志摩的影响,她爱写诗,年轻的时候,她的诗风恬静婉约,期间发表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著名作品,感动了一代文学青年;到了中年,前途微茫、生死难测,她的诗变得苍凉、迷惘,流露出对祖国前途与命运的无限关怀,这也正是她胸襟抱负的自然流露、是她高尚人格的高度体现。

她生命最后的岁月,仍致力于中国建筑事业,她与丈夫梁思成为保护古文物建筑做出了很多杰出的贡献。

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因为北京要大规模拆除古建筑,他们不惜与副市长吴晗撕破脸皮、激烈争吵。之后的日子里,林徽因的肺病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药石无用的地步。

不久,林徽因病逝于北京,享年51岁。

她被葬在北京八宝山上的革命公墓里,墓碑上写着“建筑师林徽因墓”,这大概是对她一生最好的注解。

回顾林徽因这璀璨的一生,她为祖国付出了很多:勤于治学、潜心调研,为中国建筑事业奔走呼号、添砖加瓦。

她与丈夫梁思成就像中国建筑史上的拓荒者,在中国大地上勤勤垦垦地耕耘,为后人开辟了新的探索之路。

满门忠烈,血染长空,不悔!

福建闽南的林家,是一个书香门第。林家人自幼饱读儒家诗书,爱国思想早已融入他们的骨血之中。

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与康有为是同窗,十分注重新学的传播,于是将他的所有子侄们都送往日本留学。受到中西方两种教育的林家子女,既有报国的赤胆忠心,又有开放包容的勇气与智慧。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个为民请命的民主革命人士。

1925年,林长民因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军北京,遭到迫害,被杀身亡。曾有人为他写过一首挽联:丧身乱世非关命,感旧儒门惜此才。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林徽因继承了父亲的铮铮铁骨和不屈气节。

曾经有外国友人邀请林徽因一家出国躲避战乱,被林徽因严词拒绝,她甘愿与国家同生死、共进退,决不退缩。

这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侠肝义胆、至情至性的爱国女战士。

更为可敬的是,林徽因一家满门皆忠烈,无一叛国。他们对祖国怀有至死不渝的深情,每个人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叔父林觉民便是一位可敬的革命烈士,他曾给妻子陈意映写过一封信,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与妻书》,信上他说:“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此生已许国,便再难许卿。”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林觉民先生慷慨赴死。

林恒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林徽因长他12岁。他从小就极其聪慧、胸怀抱负,林徽因十分疼爱这个弟弟。

1940年,林恒从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受命来到西南抗战大后方,奔赴成都前线。

1941年的一天,敌军向成都发动了空袭。就在所有人都仓皇躲进防空洞的时候,林恒和他的战友们驾驶着战机与敌人在空中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场敌我力量悬殊的战争中,所有人都在屏息期待奇迹的到来。

然而奇迹最终没有到来,林恒被敌方战机四面夹击,最终血染长空,壮烈牺牲,年仅25岁。

他或许在奔赴战场之前就想好了自己的结局,他用他的死换回了大多数人一个可以逃命的机会。

林徽因得知三弟牺牲后,眼泪止不住的掉。每每想起弟弟的死,她都觉得心痛如刀绞。三年以后,她写了一首悼亡诗。

在诗里,她将弟弟的壮烈赴死认定是巨大的荣光,她也终于在失去弟弟的痛苦中明白,在那个生死微茫的时代,注定有人要捐躯赴国难、要视死忽如归。这是时代的使命、也是每一位爱国者的使命。

林家人是精忠报国的英雄,是至死无悔的战士,是最具民族气节的忠义世家。当这些鲜为人知的血泪故事被风花雪月所覆盖,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被后人抛在历史的尘埃里,我们应该选择铭记——铭记时代在英雄身上划下的刻痕,铭记为生民请命的拓荒者在风雪中踽

独行的身影。

历史总被雨打风吹去。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林徽因这样的人便是我们生命里的一束光,他们指引我们,也终将照亮我们。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