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诗人居然“互掐”起来了,你帮谁?

2020-04-04   金峰之约品读欣赏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某些看法甚至是水火不容。

古诗词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说怎样,我偏不这样认为,旁人读之,趣味横生,妙哉妙哉~

接下来选取几个经典诗人,“互掐”事例,大家一起瞅瞅,看看究竟谁在理?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汉·李延年《李延年歌》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魏晋·曹植《杂诗七首·其四》


李延年眼中的北方佳人绝代风华,高贵冷艳;而曹植笔下的南方佳人面若桃李,温婉动人,望之令人如沐春风。

不知这两类女性形象,你更倾心于哪一种呢?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唐·高蟾《金陵晚望》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唐·韦庄《金陵图》


高蟾说,丹青高手画技精湛,却独画不出我心中的忧伤;听他这么说,韦庄第一个不同意,“谁说画不成,只不过是为了迎合他人的喜好而不愿画罢了。”

其实,在我看来,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只不过呈现方式恰恰对立而已。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宋·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杜牧和王安石都对楚霸王项羽英雄末路乌江自刎的事情做了评价。

杜牧觉得他可以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但王安石却觉得项羽气数已尽,很难再次叱咤风云。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同为送别诗,与高适相比,王维就显得沉重许多。

王维担忧友人奔赴之地人生地不熟,充满不舍之情;而高适却是一番豁达,不必有所担忧,天下哪个人不认识你呢?

各位诗友在送别友人时,更倾向于哪个离别寄语呢?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汪洙《神童诗》


今天看来,杨炯和汪洙的两种观点未免太绝对了些。古讲文武双全,今讲文理不偏科,不偏不倚,此乃优秀~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面对美好事物的逝去,李商隐一阵感伤懊恼,惘然若失;但在晏殊看来,不必为消逝的事物而遗憾悔恨,因为必将有美好的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虚无。

我还是比较赞同晏殊的观点,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尝试接纳新事物才会斑斓多彩,是不?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李商隐感叹韶华易逝,岁月不再;而刘禹锡却不服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雄心面前,年龄大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