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是比肩曾国藩的枭雄,无奈野心太大,结果乱军中被砍成肉泥

2019-05-14   渔樵耕史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在安徽淮河区域逐渐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地方势力,这股势力的最大头目就是晚清枭雄苗沛霖。

苗沛霖,1798年生,安徽凤台县人。早年参加科举,最后成了一名秀才。当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淮河流域也有了捻军。于是当地土豪权贵为了人身和财产安全,开始集资筹粮,大办团练来抗击起义军的进攻。苗沛霖认为有机可乘,“此大丈夫得志之秋也。”

于是苗沛霖在当地活跃,行走于乡绅地主间,并向他们献策,“团不足恃,必筑寨、积粟、治兵可自保。”刚开始,乡绅们认为苗沛霖地位低下又没有实力,根本不理他。但是不久后蒙城、凤台、颍上等地的团练遭到捻军的沉重打击后,地主豪绅才想到了苗沛霖“筑寨、积粟、治兵”的意见,随即推举苗沛霖为当地“练长”操办团练。

自己有了权力之后,苗沛霖开始筹集粮款,并且在苗家圩筑寨练兵。由于苗沛霖练兵有方,最后训练出一支“出则布阵,入则为营,编以队伍,齐以金鼓,束以号令”的队伍,甚至他的妻妾也能骑马射箭,时人称这支队伍为“苗练”。

光练可不行,一切都需要实战的检验。苗练在与捻军的几次战斗中大获全胜,苗沛霖一时风光无限。不仅如此,在与捻军作战的同时苗沛霖又派人与颍上、蒙城等地地主绅士建立的联系,很快就形成了苗家圩为中心的连圩数十、拥众数千的淮北实力派。

由于苗沛霖在镇压捻军起义中有功,他深得督办安徽军务的钦差大臣胜保的赏识。在胜保为的推荐下,苗沛霖被封为五品花翎官,补知府衔,操办淮北团练,这时的他已经和曾国藩齐名。

有了清廷的赏赐,苗沛霖更加卖力进攻捻军,进而获得更大赏赐。咸丰八年,苗沛霖率军趁着捻军南下之际,进攻高炉、顺河、雉河集等捻军的中心地区,连破28 个寨堡,杀害了捻军首领葛仓龙。苗沛霖本想自己在镇压捻军时贡献很大,应该获得很高的赏赐。

但结果咸丰皇帝只赏赐他布政使官至二品的虚衔,结果苗沛霖很不满,随即率军回到凤台。1860年,英法联军威逼北京时,咸丰帝下诏让苗沛霖带兵进京护驾,但是苗沛霖拒绝,同年十月投靠太平天国。

1862年,苗沛霖又转投清廷,并且设计出卖英王陈玉成。不久之后,苗沛霖为保存实力又举兵反清。苗沛霖如此不忠不义,结局自然不会很好。1863年,苗沛霖被僧格林沁围困在蒙城。激战中,苗练死伤惨重,而苗沛霖在突围时被清军砍成肉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