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共同努力的成果。对于国军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贡献,内地从来没有过完全抹杀的做法。相反,在海峡对岸,媒体却恶意抹去我党在抗战中的功绩,甚至还恣意造谣,这无疑是可耻的。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国军中的一员悍将,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外号“儒将”,他就是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此人曾立下过赫赫战功,却因一时的猜忌杀害了自己的妻子,惹人非议,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01
张灵甫是陕西长安县人,家中世代务农。虽说家境并不富裕,但是张家父母坚信“再穷不能穷教育”,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
张灵甫也是争气,从小就是大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后来考入了北大历史系。
然而,随着父母年龄渐长,再也做不动粗活,家中经济条件也因此一落千丈,张灵甫不得不中途辍学。
既然休学回家了,那就抓紧时间传宗接代吧。张家父母在家物色许久,替儿子相中了邻村的姑娘邢凤英。
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张灵甫虽说是经过新思想的洗礼,但终究还是不敢忤逆父母,便与邢凤英结为夫妻了。
退学以后的张灵甫进入一个军官训练团,由于写得一手好字,深得于右任的赏识。
于是,张灵甫被推荐到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进入国民革命军,由于矫健勇猛、善于作战,一路平步青云,仅仅几年时间就当上了团长。在四川地区与红军作战时,激烈的战斗倒是没有耽误张团长的私生活。
这期间,他又与吴海兰结为夫妻,还生下了一个女儿。吴海兰原以为自己找到了后半生的依靠,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会死在丈夫的枪口之下。
02
一日,张灵甫在军营中偶然听到下属的一些闲言碎语,“你们都知道吗?团长夫人昨天晚上在电影院门口和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子可亲热了”。张灵甫火冒三丈,背着手踱来踱去,屋子里充满了令人压抑的杀气。
张灵甫越想越生气,准备回去找妻子问个清楚。回到家后,妻子见到多日未归的丈夫十分高兴,便挎着篮子去田里摘韭菜,想要给丈夫包一顿饺子。
然而,此时身后的张灵甫缓缓举起手枪,朝着妻子的后脑勺开了一枪。不过,关于吴海兰的死因还另有说法。据张灵甫下属回忆,张团长是因为怀疑妻子盗取文件,私通敌党才将其杀害的。
真相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无从得知,或许经过历史专家们的考证,最终能解开这个谜团。
无论如何,张灵甫都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但他却没有确凿的证据和合理的说法。在吴海兰的哥哥看来,张灵甫就是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于是,他一纸诉状将张灵甫告上了西安妇女协会。
经过层层传递,最后国军领导也知道了这件事,迫于舆论的压力,他立刻派人将张灵甫抓了起来,送往军事法庭。
本来法庭已经判了张灵甫死刑,但是他却在狱中染上了疟疾,经过一番申诉之后,最后只判了十年有期徒刑,其实他只在狱中待了一年多就被放出来了。毕竟上级领导都知道他骁勇善战,于是吩咐手下将其放出来,继续委以重任。
恢复自由以后的张灵甫又娶了一任老婆,这位妻子可算是“金枝玉叶”,她就是王玉龄,外公乃是晚清两江总督,煊赫一时。许是出于对吴海兰的愧疚,张灵甫对王玉龄极尽宠爱。在王玉玲的回忆中,张灵甫从来没有对自己大吼大叫,夫妻之间有摩擦也都是张灵甫先低头服软。
03
后来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军74师被华东野战军全部歼灭,师长张灵甫兵败身亡。但其死因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简直就是一出“罗生门”。
有人说,张灵甫是在藏身的指挥所中被华东野战军战士发现以后击毙的;也有人说,张灵甫在山洞之中自知四面楚歌,弹尽粮绝,无法向党国交代,于是召集各军官集体自杀;还有人在半个多世纪以后,前往战地回访,认为张灵甫是在被解放军俘虏以后,遭到枪杀。目前,张灵甫的死因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看法。
虽说张灵甫因一时冲动杀害妻子,但是我们无可否认的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做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作为后生的我们,更应该看到前人的付出,而不是紧紧抓住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不放。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