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丽泽哲学苑
如涉版权请加编辑微信iwish89联系
哲学园鸣谢
一、图像论
维特根斯坦认为, 现实世界由一个一个 事实集合而成。另一方面, 语言是 科学的语句之集合。 科学的语句,就是像“鸟停在树上”这样描述一个 事实。 科学的语句与 事实是一一对应的,二者的数量相同。这种理论被称为 图像论。
由于 科学的语句描绘着现实世界,因此如果对 科学的语句进行分析,就可以分析这世间万物。然后只需要确证每个 科学的语句是否正确即可。
相反地,理论上无法确证的语句,是超出了与事实的对应,这并非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语言的误用。比如哲学里讲的“上帝已死”或“德性即知识”这种无法确证的 命题(语句),就称不上正确的语言用法。
与事实不对应的事情就不能用语言表述。维特根斯坦认为,以往的哲学简直就是由语言的误用所构成的学问。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真正作用是确定可说与不可说的界线。他曾说,对于不可说的命题,我们必须保持 沉默。
二、语言游戏
早期的 维特根斯坦认为,只要分析与事实一一对应的 科学语言,就可以分析世界。但他随后否定了自己的观点。因为他注意到,并非 科学语言在先,然后运用于 日常语言;而是 日常语言在先,然后才有 科学语言的体系化。想要理解世界,就必须分析原始的 日常语言。
并且, 日常语言也不像 科学语言那样与事实一一对应。“今天天气真好”这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会有多重含义。我们如果不了解这种会话的规则,便无法使用 日常语言。 维特根斯坦将会话的这种特征称为 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的规则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学到。
“今天天气真好”这样的 日常语言,将它从会话当中抽离出来单独分析,就会产生误会。为了了解它的含义,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参加这种 语言游戏。但遗憾的是,无论怎么对 日常语言进行分析,由于进行分析的自身也处在这个结构当中,所以无法窥得全貌。
三、家族相似性
维特根斯坦虽然将 日常语言比作 语言游戏,但对于“游戏”这个词语本身,他直言无法明确定义。
“游戏”这个 词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总括。一个家族当中,尽管一家人的脸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但父亲和哥哥耳朵像,哥哥和母亲眼睛像,母亲和妹妹鼻子像,放在一起就总会觉得一家人都有点像。如此一来,我们可以用 家庭照来比喻。
像这样,相互之间关系松散且总括的集合体,称为 家族相似性。
家族相似性的观点告诉我们:一个集合体并不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性质。例如,这世间有无数种正义,却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性质。这就否定了 柏拉图的 理型论。
四、分析哲学
自古以来,哲学都把“真理”“正义”“神”等视为探讨的问题。但这些 词语本身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如果是分析 “神”这一词语是以什么样的意义被使用,而不是思考什么是“神”,就可以解决“神”的问题。哲学的作用不是思考“是什么”,而是分析语言的意义,因此称为 (语言)分析哲学。
分析哲学将武断的、主观的哲学转向客观的语言问题,这称为 语言的转向。
分析哲学源起于 摩尔、 弗雷格、 罗素,经由 维特根斯坦,成为现代英美哲学的主流。
来源:[日]田中正人 著,斋藤哲也 编,《惊呆了!哲学这么好》,尹国鹏 译,南海出版公司,2018年2月,第270-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