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饱受非议,却贡献了哪三条重要经验?

2024-01-11   刘明宝

原标题:诸葛亮六出祁山饱受非议,却贡献了哪三条重要经验?

“兴师伐魏、北定中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刘备死后,诸葛亮抱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态度,从二二七至二三四年,接连几次兴师北上伐魏,这就是历史上所谓“六出祁山”。

诸葛亮兴师伐魏,当时已遭受非议,后人亦多认为是无功之举。不过,我们应当看到,六出祁山是诸葛亮一生中的重大军事行动,伐魏虽无功,但他在军事实践中积累了不少进攻战的经验,则是可贵的。

军事史令人信服地证明,进攻是挫败敌军、夺取胜利的重要手段,在通常情况下,连最拙劣的进攻,比最积极的防御要主动得多,优越得多。我们应该根据这一原则来评价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

诸葛亮以小国弱兵向强大的敌国进攻,也就是所谓的“六出祁山”实是一项壮举。归纳起来,诸葛亮的进攻战,却为军事研究领域贡献了这三条重要经验:

为了伐魏,诸葛亮专意“内修政理”,科教严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亮之治蜀,田畴辟,仓虞实,器械利,蓄积饶,潮会不毕,、路无醉人”,“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蜀国称治,“国人悦服”。

因此,他大举兴师而“人心不忧”,“无岁不征”,“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有这样的政治基础和物质条件奋才能持续不断地举行进攻战。

诸葛亮统武行师,“六出祁山”以气吞强魏的气概,抗衡曹魏几十万大军。为了制敌取胜,诸葛亮不只是“运筹惟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且亲赴沙场,指挥作战。在前线,他几次遇险,临危镇静自如,使魏军主帅司马赘疑惧而退。这种无畏的胆略博得人们的敬佩和称赞,鼓舞后人斗争。

诸葛亮兴师“六出祁山”的军事意义在于他创造以弱制强的战争经验。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兵以奇胜,制敌以一”,屡败魏军。

诸葛亮不但善于指挥军队进攻,而且退却有方,在退兵途中歼灭追敌。公元231年,诸葛亮因军粮不继,引军退返,遭魏将张郃追击,他在水门道设下埋伏,削树皮书写“张郃死在树下”。张郃到树下观字,四面弓弩齐发,立即毕命。

战场事态表明,诸葛亮的用兵才智胜过魏军统帅司马懿,使司马懿“惕兵而不敢战”,甘受巾帼之辱。东吴张俨对此曾给出非常中肯的评价。

诸葛亮善治军,严格培训一支守纪律、战斗力强的军队,戎陈整齐,赏惩肃而号令明,行军所过“毫毛不犯”;屯田五丈原,错者杂居于渭滨居人安堵,军无私焉”。

作战时,蜀国将士勇敢善战,行动迅速,冲杀勇猛,退而不乱,败而不溃。诸葛亮率领这支军队“六出祁山”,欲攻则攻,欲退便退,来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