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对京派和海派都嗤之以鼻?因为他早已看透一切!

2023-11-14   花西亦花心

原标题:鲁迅为何对京派和海派都嗤之以鼻?因为他早已看透一切!

鲁迅先生晚年曾经写了两篇文章谈论京派与海派的问题,一篇写于1934年一篇写于1935年,文章标题都叫做《京派与海派》。有意思的是,鲁迅当时虽然是上海文化界的领袖,但他并没有站在海派这边,而是对京派和海派都进行了一番讽刺。

在1934的年1月30日写的《京派与海派》中,鲁迅首先解释了什么叫做京派和海派,鲁迅这样写道: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本籍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亦非皆上海人。鲁迅还举了梅兰芳为例,说“梅兰芳博士”是戏中之真正京派,但其本贯则为吴下。鲁迅向来比较反感梅兰芳,曾写过多篇文章“批判”梅兰芳,此处亦有揶揄之意。

接着鲁迅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解释了京派与海派的成因,可谓是一针见血,其文如下: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最后鲁迅指出,正是北京和上海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了两地的文人风气,使得从官的京派对外尚有傲然之意,而从商的海派则难于掩饰,据此有了清浊之分。北京不仅是明清古都,更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鲁迅并未否定这种其光辉历史,但是对于北京学者申请将文物南迁一事,鲁迅则发出了这样一个反问:这不是自己彻底的说明了北平所有的是什么了吗?

对于海派的讽刺则见于1935年所写的《京派与海派》,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原因了一年前所写的文章中的论断。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京派和海派之争有了新的变化,已经形成了合流之状,鲁迅称之为“京海杂烩”——到底搬出一碗不过黄鳝田鸡,炒在一起的苏式菜。

接着鲁迅举了大文豪法朗士的《泰绮思》为例:他说有一个高僧在沙漠中修行,忽然想到亚历山大府的名妓泰绮思,是一个贻害世道人心的人物,他要感化她出家,救她本身,救被惑的青年们,也给自己积无量功德……他终于决计自白,跑回泰绮思那里去,叫道“我爱你!”然而泰绮思这时已经离死期不远,自说看见了天国,不久就断气了。

鲁迅特意声明自己并非处心积虑要把海派比作妓女,不过在文章结尾又不忘说一句“我宁可向泼剌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打棚世俗上海方言,意为开玩笑。鲁迅这句话说得可谓极为露骨,眼前这些所谓的京派海派,不过是一般死样活气的文人,还不如……

鲁迅为何要这样说呢,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所谓的京派和海派之争,其实都不过是一种宣传、营销手段。这就像现在网络上忽然出现很多人骂某一明星,指定是哪位明星有新电影要上映了。而所谓的京派海派合流,亦是如此,于是鲁迅这样写道:也许是因为帮闲帮忙,近来都有些“不景气”,所以只好两界合办,把断砖,旧袜,皮袍,洋服,巧克力,梅什儿……之类,凑在一处,重行开张,算是新公司,想借此来新一下主顾们的耳目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