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败投降日#
蒋介石军装照
一.史料来源
汪朝光:《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载《从“七七”到“八一三”: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抗战决策的酝酿和实现》,2018年第1期第74-86页
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2018年版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蒋介石致宋哲元密电稿》,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蒋介石致宋哲元电》,侍从室电稿
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张致中致蒋介石密电》时间注1937年8月9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上海作战日记》时间注1937年8月11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陈诚《关于淞沪抗战的回忆资料》,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
[日]今井武夫:《今井武夫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致日备忘录》,载中共中央党校编《卢沟桥事变和平津抗战(资料选编)》,1986年版。
《蒋介石日记》《事略稿本》《上星期反省录》《本月反省录》《下周预定表》
余子道,张云等编:《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张宪文:《抗日战争正面战场》2016年版
张秉钧:《抗日战役第一期作战之研究—淞沪会战(一)》,《中国现代历次重要战役之研究》,中国台湾“国防部”史政局1978年版
《张治中回忆录》上册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稿—对日抗战.绪编(三)》
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4卷《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时间注1937年11月19日,中国台湾“中央文物社”1984年10月版
请支持原创!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抗战史记
蒋介石,陈诚指挥作战
二.蒋介石忍无可忍,决定抗战到底
1937年7月27日,蒋介石决定召集国防会议,讨论抗战决策,并表示“预备应战与决战之责任,愿由一身负之” 。29 日,在北平失陷的当天,蒋介石决定令汤恩伯部“从速集结待命”,并“开会讨论军事外交内政之方针”;“一则商作战新方略,一则商量发表对内对外宣言”。史料来源《王世杰日记》1937年7月27日上册第27页。
7月29日蒋介石对记者发表谈话称 :“今既临此最后关头,岂能复视平津之事为局部问题,任听日军之宰割,或更制造傀儡组织?政府有保卫领土主权与人民之责,惟有发动整个之计划 ,领导全国,一致奋斗,为捍卫国家而牺牲到底,此后决无局部解决之可能……总之,我政府对日之限度,始终一贯,毫不变更,即不能丧失任何领土与主权是也 。”史料来源《革命文献》第106辑上册第5-6页。
天津沦陷当天(1937年7月31日),蒋介石令冀、鲁、豫、苏各省民间限期掘成各乡村之外濠,使之连成一线;战车防御炮,高射炮应速分拨于前线,分配表查报,编制各种战术。还再次强调要“持久战”等。此外,提出计划各师各军人事之整理,召开名流会议,国防会议;决定大本营组织人选,大本营拟设洛阳、西安、彰德。政府地点拟定武汉、长沙、广州。国民经济动员,检查战斗准备军。从这些举措可以看出,蒋介石已准备按下全面抗战的“按钮”。
8月1日,蒋介石在国防会议开幕词中提出“目前中国之情势,乃是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尤其是我们高级的长官,必定要切实认清国家的利害,为国家的利害着想,撇开个人的利害,求实际上牺牲个人的私益,谋所以复兴之道。”史料来源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2卷上册载《南京国民政府国防联席会议记录》1937年8月1日,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页。
同日,蒋介石在中央军官学校召集各院部会官员讲话说 :“我们国家遭受了非常之大的耻辱,我们 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 ;“今后我们只有全国一致,发动整个应战的计划,拼全民族的力量,来争取最后的胜利,以保障国家民族的生存” ;希望“大家一致奋起,切实猛省,根据过去失败的教训,激发自动奋战的精神,迅速充实各种必要的准备” ;“只要大家从此下决心,拿平津失败作教训,在一个命令之下,共同一致,沉着应战,愈挫愈奋,愈奋愈进,持久不懈,拼战到底,我相信最后的胜利终属于我们的”。史料来源《革命文献》第106辑上册,第11-17页。
1937年8月4日,蒋介石在日记表达了抗战决心:“平津既陷,人民荼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抗倭作战。”学界普遍认为这是蒋决定全面抗战的标志。
1937年8月7日,蒋介石约集各派系军阀领袖,在南京召开国防联席会议。国民党党政军高层领袖悉数出席,应召到京的各重要地方长官,如山西的阎锡山、广西的白崇禧、广东的余汉谋、湖南的何键、四川的刘湘等,共41人出席会议,以此体现全国对日态度的一致性。
会议于晚 8 时在南京励志社举行。军政部长何应钦首先介绍了卢沟桥事件后的军情与处置,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刘光介绍了中日双方的军力对比。随后蒋介石作为议长讲话说 :“现在这回中日战争 ,实在是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这回战争能胜利,国家民族就可以复兴起来,可以转危为安 ,否则必陷国家于万劫不复之中。”所以,蒋请与会者“尽量的为民族为国家多多的发表意见,务须完全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着想,不要以个人的主见来主观的判断,完全要拿实际的状况,替国家作一个总的打算” ;“我们应该赤裸裸坦白的有意见便提出来,明白地加以商讨,既决定之后,我们便应切实地遵行”。对战争的前景,蒋认为,日本在军事上比中国强,但在经济上有财政困难,国际上时时在顾虑,英美在道义精神上可以对我有帮助。 针对国民党内对日缓和、局部解决的主张,蒋说 :“如果能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的资源,日本不得有丝毫侵略之行为,这我敢做。”但是,蒋同时又认为,“日本是没有信义的,他就是要中国的国际地位扫地,以达到他为所欲为的野心。所以我想如果认为局部的解决,就可以永久平安无事,是绝不可能,绝对做不到的。”
蒋介石与林森
蒋介石发言后,与会者的发言都表示支持发动抗战。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认为:只有抗战,予打击者以打击,才能谈生存的要义。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阎锡山认为:应以决心抗战为我后盾,最后胜利必操左券。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认为: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惟有持久抗战,可以奏杀敌致果之效,方知多难兴邦言之不谬。他还表示:四川人民愿在政府领导下,作不顾一切的为民族求生存战。会议秘书厅长(参谋总长) 程潜提出:(1) 凡是他没有决心的时候,我们应具决心,并阐明议长决心抗战之大义;(2 ) 解释一般学者梦想和平的错误(指胡适);(3 ) 只有决战可以求生。
会议议决,如决定抗战,请各自起立,以资决定,并示决心。此即不约而同,起立作决心抗战之表示,并决定共同遵守之态度与步骤:(1) 在未正式宣战之前,与彼交涉仍不轻弃和平;(2) 今后军事外交上各方之态度,均听从中央指挥与处置。
蒋介石最后致闭幕词:“刚才已经议决了今后的方针,大家应共同的一致去努力,预料一定能达到目的,此后就要请各位分头努力,最重要的,要团结一致的向目标迈进,我很相信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善于侵略的日本,终于是失败的。”史料来源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2卷上册载《南京国民政府国防联席会议记录》,第77-83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页。
蒋介石日记记载:“八月七日,上午国防会议。批阅。下午会客。晚国防党政联系会,午夜始散,决定主战。”又记:“国防会议开成,全国将领集京赴难,得未有之盛况,是为胜利之基也”。这次会议是卢沟桥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决定抗战决策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会议对抗战决策达成了基本共识,并首次形成统一的军事集团。至此,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对日全面抗战的国策已定,全国抗战的动员和实行全面启动。刘维开:《国防会议与国防联席会议之召开与影响》,《近代中国》第163期 ,2005年12月第47页。
1937年8月8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这次卢沟桥事变,日本用了卑劣欺骗的方法,占据了我们的北平、天津,杀死了我们的同胞百姓,奇耻大辱,无以复加,思之痛心 ! 自从九一八以后 ,我们愈忍耐退让,他们愈凶横压迫,得寸进尺,了无止境。到了今日,我们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了,我们要全国一致起来,与倭寇拼个你死我活。”接着提出抗战要有牺牲到底的决心,要相信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要运用智能自动抗战,要军民团结一致亲爱精诚,要坚守阵地有进无退。最后宣示: “现在既然和平绝望,只有抗战到底,那就必须举国一致,不惜牺牲,来和倭寇死拼。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应该要怎样的拼死,图报国家,以期对得起我们总理与过去牺牲的先烈,维持我们祖先数千年来遗留给我们的光荣历史与版图,报答我们父母、师长所给我们的深厚的教诲与养育,而不至于对不起我们后代的子孙。将士们 ! 现在时机到了,我们要大家齐心,努力杀贼,有进无退,来驱除万恶的倭寇,复兴我们的民族 !” 来源中国台北国史馆:《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37年7至12月份,第242—244页。
请支持原创!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抗战史记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张治中
三.淞沪战场导火索点燃
早在1936年,张治中奉蒋介石命令担任京沪区军事长官。在统一筹划上海,南京一带抗日国防事宜时,曾草拟了《上海围攻计划》。最早提出“先发制敌”的作战方针,准备使用6-7个师的兵力,围歼驻沪日军。
自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军方面为应付突发事变。于1937年7月13日,正式任命张治中担任京沪警备军司令官;同日,蒋介石从庐山致电何应钦,程潜,唐生智等,下令:“京沪区张治中迅即前往负全责”。张指挥第87师(驻常熟,苏州)王敬久部,第88师(驻锡,)孙元良部及江苏,上海保安队数团,在淞沪地区戒备日军动向。不久,又增调第2师补充旅开往苏州归张治中指挥。张治中即令该旅1个团化装为保安队进驻虹桥和龙华警戒。
7月14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决定立即封锁长江,撤除长江之灯塔,航标,加强刘海沙,江阴等地的岸炮配置。7月30日,由何应钦主持的军委会汇报会议讨论和决定了处置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计划。张治中主动提出了“先发制敌”的建议,其主要作战思想“若敌方有左列征候之一,如:(一)敌派陆军师团来沪,已开始登轮输送时;(二)敌派航空母舰来沪时;(三)敌在长江舰队来沪集合时;(四)敌在沪提出无理要求,甚至限期答复,即断定敌发动无疑。”在上述形势一旦出现时,“因我主力军远在苏,常以西,输送展开在在需时,且上海保安团抵抗力薄,诸种关系,似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这一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在复电中说:“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双方在淞沪地区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这是淞沪会战前,中国军事当局决心以“先发制敌”,成为整个会战最重要的决策。
然而7月28日,由于被日本收卖的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黄浚,透露国军将立即封锁江阴长江航道。引发了日本紧急将长江一带的军舰和侨民向上海撤退。这使得长谷川清误以为上海战事已一触即发,紧急请求日本大本营立即增兵上海,海军准备立即在上海开战。这也直接引发了 “虹桥事件”,成为淞沪会战的导火索。
据张治中1937年8月9日致蒋介石,何应钦等人的密电,日驻沪军力:“陆战队官兵约5000人”,兵舰“合计12艘。各舰可随时登陆之水兵,共计约3000人”。在陆上配备有“各种轻重口径炮约30余门,高射炮8门,战车及装甲汽车各约20余辆”。此外,在上海的日侨中,有“业经组织健全之在乡军人约3000余人,壮丁义勇队3500人”。综上,日军驻上海实际兵力为8000人;另有日侨组成的义勇队约6500人;不是国内网络上长期流传的3000或6000人。史料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张致中致蒋介石密电》时间注1937年8月9日。
1937年7月24日,日本驻沪海军陆战故技重施,以日方水兵一名为华人掳去为由,向上海市警察总提出交涉。未待中方答复,日陆战队却“以搜查为名,派出水兵多名,并带有坦克车,至天通庵,横浜路方面设立临时步哨,并在越界筑路搜查行人,俨似戒严状况”。
1937年8月9日下午5时左右,日军驻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西部派遣队长,海军中尉大山角夫及一等水兵斋藤要藏两人乘摩托车越入中国保安队警戒线,向虹桥机场方向疾驰,不听从中国方面的停车命令,反向中国守军开枪。中国保安队被迫还击,将两人击毙。这就是 “虹桥机场事件”,即“大山事件”。事件发生后,上海形势顿时紧张。
8月10日,中日双方代表在上海市政府进行谈判并达成3点协议:“一,请(上海市区)保安队步哨暂撤若干距离,以免冲突;二,日方表明态度,不愿在上海有作战行动;三,俞(鸿钧)市长提议此事由外交手段交涉解决,日方诚意接受”。然而第二天,日方态度转向强硬。
8月11日下午4时,日驻沪总领事冈本季正到上海市府面见俞鸿钧,表示“日方以着海军制服之军官及水兵为华人残杀,认为对皇军重大侮辱,全国愤激。”要求中方必须承诺以下两项:1)撤退市内保安队;2)所有保安队防御工事应拆除。并以武力解决相威胁。俞鸿钧当场驳斥了日方的无理要求。
淞沪会战罪魁—朝香宫亲王,松井石根,长谷川清
四.蒋介石下达总攻击命令,淞沪会战爆发
早在1937年8月10日13时许,长谷川清就下令在佐世保待命的第八战队,第一水雷队,第一航空队,佐世保镇守府第一特别陆战队,吴港镇守府第二特别陆战队,迅速向上海增援;并动员驻沪海军陆战队和日侨义勇团备战,将日舰29艘全部集中吴淞一带,随时准备采取行动,陆军亦开始向上海调动。同天,在日本内阁会议上,海相米内光政提出要求向上海派遣陆军部队,陆相杉山元表示支持。最后达成“派遣最低限度兵力”,决定向上海派出陆军2个师团。
8月11日,上述海军部队全部到达上海;中午,从佐世保开来的第二舰队所属军舰16艘抵沪,当晚23时,其陆战队2000人登陆完毕。次日,又有5艘军舰到达。8月12日下午,海军陆战队1400名士兵在黄浦江日商码头登陆,分别进驻北四川路和平凉路兵营。至此,日军驻沪部队总兵力已超万余人(相当1个混成旅团),另有侨民组成的义勇队6500余人,各口径火炮数量达到60门左右。军舰达到31艘;此外,还有9艘停泊在吴淞口外海面,包括1艘航空母舰;可随时增援上海。
8月12日下午,淞沪停战六国共同委员会应日本代表冈本要求,召集紧急会议。会上,冈本公然污蔑国军部队在《淞沪停战协定》之限制区域内推进作战准备,妨碍租界安全,要求对中国加以制裁。中方代表俞鸿钧据理反驳:“我方队伍在本国领土,采取自卫行动,并无不合。日方军队如能撤退,自无冲突危险”。此次,六国共同委员会陷入僵局,日本的外交手段以失败告终。淞沪战事处于一触即发之势。
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于8月12日制定了派遣陆军方案,主要计划包括上海和青岛两地:“(一)上海方面派遣部队以第11师团(缺一部)和第3师团为基干编成一个军,8月15日为动员的第一日;(二)青岛方面派遣部队预定是第11师团的一部和第14师团……(四)动员规模约30万,马匹约8.7万”。第二天,日本内阁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派遣陆军方案。
虽然日本海军军令部和海军省已决心发起上海战事,也与陆军达成了派兵协议。但由于要履行征调陆海军的例行军令程度,完成动员和输送,到上海前线集结,布置完毕并发动进攻,最快也要到8月底。因此,日本海军采取暂维持事态不恶化方针;日本军部记录:“海军中央部……和第三舰队进行了联络,要求慎重行事。因为尽管事态的解决最后只能诉诸武力,但在陆军派兵的情况下,攻击开始的时间也须在动员后的二十天,因此当前要尽可能不使事态迅速恶化。”这也给国军“先发制敌”创造了战机。
面对日军的挑衅,国军积极备战部署。1937年8月1日,张治中发表文告,鼓励所属官兵“期以忠勇坚毅,共迎行将到来之无限艰苦,但必有无限希望的岁月。”同日,经发表《告京沪区民众书》呼吁“惟我亲爱同胞,共勉前程,共纾大难,时乎不再,凛凛勿忽。”
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在“虹桥机场事件”刚发生时即令:“第87,88师,做输送前进的准备。” 军委会最高统帅也决定立即实施“后发先制的”既定方针,趁日军主力尚未登沪的有利战机,先歼灭驻沪日军。8月11 日,蒋介石“闻倭舰队集中沪市,且有八大运输舰到沪,预料其必装载陆军来沪,故奥封锁吴淞口”。当晚21时,蒋介石密令张治中:“令张司令官治中率第八十七,八十八两师于今晚向预定之围攻线推进,准备对淞沪围攻”。并急令该军在西安的第36师火速驰援上海。
张治中在苏州立即发布沪警备军挺进上海的命令:“一,八十七师的一部进至吴淞,主力前进至市中心区;二,八十八师前进至北站与江湾间;三,炮十团第一营及炮八团进至真如,大场;四,独立第二十旅在松江的一团进至南翔;五,令炮三团第二营及五十六师自南京,嘉兴各地兼程向上海输送;六,派刘和鼎为江防指挥官,率领五十六师及江苏保安第二,第四两团任东自宝山西至刘海沙的江防,并控制主力于太仓附近。”
很快,第87师在江阴,苏州征用300余辆泊车,当夜开赴上海。第88师在无锡,苏州一带乘火车,直驶上海。1937年8月12日晨,即进驻上海。张治中令第87师一部进至吴淞,控制罗店,浏河,主力前进至市中心区,第88师前进至上海火车站北站与江湾间,炮兵第10团第1营及炮兵第8团进至真如,大场,独立第20旅在松江的一个团进至南翔;令炮兵第3团第2营及第56师之一部自南京,嘉兴各地兼程向上海输送;派刘和鼎为江防指挥官,率领第56师及江苏保安第2,4两团,负责东自宝山西至刘海沙的江防,并控制主力于太仓附近;至当天黄昏前,国军在战役部署基本就绪。
是日,国民政府正式命令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国民党中常会也秘密决定,自本日起,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何应钦在会上表示:"和平已经绝望","如果他稍有动作,就要打他,否则,等他兵力集中,更困难了。"蒋介石也令侍从室一处主任钱大钧电各师旅长,要求“督饬部下不得稍失寸土,如有后退,不啻引敌深入,为虎作伥,一律以汉奸论罪,格杀勿论”。史料来源钱世泽编:《干钧重负——钱大钧将军民国日记摘要》 (一) 1937年8月12日,中国台北中华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501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发表谈话,谴责日本在华北“屠杀焚烧无所不至”,在上海 “肆行威胁”,“准备军事行动”,声明:“凡此种种行为,均属侵犯我国领土主权与违反各种国际条约,我国处此环境之下,忍无可忍,除抵抗暴力实行自卫外,实无其他途径。今后事态之演变,其一切责任应完全由日方负之”。
日本驻沪海军部队也跃跃欲试,终于点燃了战争。8月11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出动装备甲5辆,运载一批士兵,在北四川路,狄司威路(今溧阳路)和施高塔路(今山阴路)一带武装巡逻。8月12日,日海军陆战队全副武装,在闸北淞沪铁路边沿地带开进,并在宝山路和北站的中国保安部队前沿阵地构筑工事。当日中午前后,日军便衣侦探数名在北站附近侦察时,被中国警察逮捕。
1937年8月12日,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也全部进入阵地。12日晚19时,陆战队司令大川内传七下令其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日军防御线,以位于北四川军终点的陆战队司令部和虹口公园为核心,东至沙径港,西至横浜与北四川路,北边的前沿为八字桥,水电路南端。其第五大队在沙径港一线,第一大队在体育会路南段,广中路至八字桥,第三大队在八字桥至六三花园,其余部队则置于杨树浦公大纱厂和沪江大学附近。史料来源于《张治中回忆录》上册,第121-122页
当天晚上,张治中在所部完成对上海日军进攻部署后,决定先发制敌。准备于8月13日拂晓以前,对虹口,杨树浦日军据点发动总攻,以在日军援军未到及日军对国军作战意图琢磨不定时,打个措手不及。作战意图:“一举将敌主力击溃,把上海一次整个拿下”。他向蒋介石,何应钦提出:“本军各部队已在本日黄昏前可输送展开完毕,可否于明日拂晓前开始攻击”,并要求“空军明晨……同时行动”。张的速攻建议是完全正确和适时的,可惜并未获得蒋介石的批准。史料来源《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时间注1937年8月12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第265页。
蒋这时对于是否立即开战,还在犹豫。而使他犹豫的原因,是驻沪日军在当日上午8时发表声明,再次强调所谓“不扩大”原则不变。很明显是日方的缓兵之计,是为了陆军登陆上海争取时间。而上海外国驻沪领事团也在当天下午向中日两国提出在24小时内勿启战端。于是,政治再次左右了军事。蒋复电张治中:“希等候命令,并须避免小部队之冲突为要。”就这样,原定13日拂晓的进攻,被暂时延后。史料来源《蒋介石致张治中密电》时间注1937年8月12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第265页。张治中回忆录中认为国军错过了进攻“最佳时机”,以致两岸学界在很长时间都认为是上海围攻战,甚至是淞沪会战失败主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日军在张治中部完成进攻部署的同时,也完成作战准备;而且第二天,就主动发起进攻,可见其准备充分。这一“最佳时机”,恐怕不足以左右整个战局,甚至上海围攻战。下面详解。
1937年8月13日上午9时15分,原本争取时间;避免战事的日本海军陆战队1小队,主动由天通庵车站附近商务印书馆旧址与横浜桥之间道路,越过淞沪铁路冲入宝山路,向驻守在西宝兴路附近的上海市保安总团阵地进犯,并首先向守军开枪。国军奋起反击,伟大,悲壮烈淞沪抗战全面拉开战幕。
1937年8月13日夜,蒋介石得到上海战事已起。遂正式下达总攻击命令:一,京沪警备军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将军为总司令,并于14日攻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二,苏浙边区军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将军为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炮击浦西汇山码头及公大纱厂。三,中国空军于14日出动,协同陆军作战,并任要地防空。
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临第一线指挥
五.对日不宣战政策及抗暴自卫声明发表
1937年8月14日,国防最高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此次对日抗战不采宣战绝交方式,由外交部斟酌情形,向国际联盟提请予侵略者经济制裁。史料来源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5册 ,中国台北国史馆2014年版第377页。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抗暴自卫声明》,严正宣示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声明首先揭露了日本历来的侵华行径 :“自‘九一八 ’ 以来,日本侵夺我东四省 ;淞沪之役,中国东南重要商镇沦于兵燹;继以热河失守,继以长城各口之役,屠杀焚毁之祸,扩而及于河北;又继之冀东伪组织之设立,察北匪军之养成 ;中国领土主权,横被侵削。其他如纵使各项飞机,在中国领土之内飞行;协助大规模走私,使中国财政与各国商业同受巨大损失 ;以及种种毒辣之手段,如公然贩卖吗啡、海洛因,私贩枪械,接济盗匪,使我中国社会与人种,陷入非人道之惨境。此外无理之要求,与片面之自由行动,已足危害国家之独立与民族之生存。”声明继又揭露日本在卢沟桥事件后的扩大侵略行为: “日本之行动有深足注意者,即其口头常用就地解决,及不欲扩大事态之语调,而其实际,则大批军队及飞机 、坦克车,种种最新战争利器,由其本国及朝鲜与我东北,源源输送至河北境内,实行武力侵略,向我各地节节进攻之事实,绝不能为其所用之语调所可掩蔽于万一。”
为此,国民政府“郑重声明” :“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 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此等条约,其最大目的,在维持正义与和平。中国以责任所在,自应尽其能力,以维持其领土主权,及维护上述各种条约之尊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日本对于中国怀有野心,实行领土之侵略,则当对于两国国交谋合理之解决,同时制止其在华一切武力侵略之行动;如是,则中国仍当本其和平素志,以期挽救东亚与世界之危局。 要之,吾人此次非仅为中国,实为世界而奋斗 ;非仅为领土与主权 ,为公法与正义而奋斗。” 史料来源朱汇森主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央日报》1937年7至12月份,中国台北国史馆1987年版,第300—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