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贡献——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特别专题

2023-12-27     祖国网

原标题:毛泽东对“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贡献——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特别专题

原标题:毛泽东对“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贡献——《祖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特别专题

毛泽东对“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贡献

——访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祖国》/宋志娇

1960年5月,毛主席在上海观看中国研究制造的第一枚探空火箭。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至此,我国跻身少数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并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持续接力,用智慧、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在祖国大地上锻造了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如今,“两弹一星”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和“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与毛泽东同志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密不可分。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缅怀他对“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贡献,近日,《祖国》杂志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顾问、“两弹一星”遥控遥测技术工程的奠基者葛叔平之子葛元仁。以下内容系本刊根据采访内容编辑整理成文。

刻不容缓强国防

抗战时期毛主席就讲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由于没有强大的国防,成了任人撕咬的肥肉。要使新中国成为谁也啃不动的硬核桃,真正站得住、不受人欺负,必须要有尖端武器,制造自己的核盾牌。

毛主席以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的眼光,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威胁,在我国经济还很困难时期,排除一切干扰,坚持上马“两弹一星”,才使得我国能有长久的和平环境进行建设,成为了世界上有分量的大国。参加研制的所有科技人员,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打破反华势力对我国的“核技术”封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取得了“两弹一星+核潜艇”重大科研成果,用事实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有智慧,有能力,有信心占领世界科技的高峰。

1949年毛主席第一次访问苏联看了苏联核试验的纪录片,回国路上就对同车的人说,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我们也要搞。

1954年,毛主席专门听取了在西南发现了制造原子弹所需的铀矿资源汇报,看了铀矿石的标本,说:“我们有丰富的矿物资源,我们国家也要发展原子能。”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他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到更多的铀矿来。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能搞起来。”3月31日,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宣布:“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研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研社会主义改造,钻研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新时期。”

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讲:“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主席关于原子弹的决策,催生了研制导弹的决策。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接受了著名科学家任新民提出的中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和钱学森提出的关于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建议,给与了高度重视,并被采纳,使得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在毛主席的决策和推动下,在周总理的具体安排下,依靠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大优势开展了全国一盘棋的大协作。由二机部研制核弹,成立国防部五院研制导弹和卫星,成立国防部十院研制控制系统。同时开始建设核试验基地和卫星发射中心。

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的号召。6月21日,他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满怀信心地说:“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1958年毛主席在军委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下决心搞一点吧!”

1959年国庆,赫鲁晓夫访华,拒绝了毛主席请苏联帮助中国研制核潜艇的要求,反而提出了组织联合舰队。毛主席回答他,核潜艇研制,我们自己试!事后毛主席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0年苏联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在中国的全部专家,带走了全部资料。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我们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

攻坚克难铸辉煌

为了加强对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1962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策,组建了由15人组成的中央战略武器研制的专门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毛主席对中央专门委员会作出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1964年1月,毛主席在二机部关于已经生产出合格的六氟化铀235的报告上批示:“已阅,很好。”9月21日,在周总理的当天来信中,进行了批示,最终确定了试爆时间为1964年10月16日。

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后,毛主席和钱学森讨论了我国远程导弹的研制工作,并且提出了搞反弹道导弹问题。毛主席说:“有矛必有盾”,“搞少数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指反弹道导弹)。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总要搞出来。”

1964年10月19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讨论到能否争取十年和平建设时间时说:“有可能,再有十年,原子弹、氢弹、导弹都搞出来了,世界大战就打不成了。将来我们要把原子弹试验转入地下,不然污染空气!”

1965年1月,毛主席提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并确定力争在1968年进行中国首颗氢弹爆炸试验。

所有研制人员遵照毛主席提出的:“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在研制氢弹时,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也只知道氢弹的基本原理,但制造的核心技术是什么,怎么制造,不知道,心里也没底。他们遵照毛主席一贯教导的“走群众路线”,实行“技术民主”,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实现了氢弹试验的成功。

在研制核潜艇时,科学家们对核潜艇的动力装置也是茫然不知。负责这项工作的彭士禄与数十名设计人员秘密地在一个岛上,“全封闭”地向设计发起最后的“冲刺”,用四年时间攻克了美国人十几年才解决的难题,保证了我国核潜艇按时下水。

成果丰硕谱华章

正是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的“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走出了自力更生的铿锵步伐,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东风二号”中近程液体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比美国科学家预料的要早5年,比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讲的提前了10年;

1965年5月14日成功爆炸了空投原子弹;

1966年10月成功进行了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飞行试验,使我国有了自己的导弹核武器;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TNT当量为12.3万吨的小型原理验证氢弹空投爆炸成功,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又空投了一枚TNT当量330万吨的“全威力氢弹”。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68年10月,我国第一艘攻击核潜艇在葫芦岛造船厂开始建造。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正式编入海军序列。

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日后回收。使中国成为除美国,苏联外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两弹一星+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完全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国防现代化体系,标志着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也使得美国认识到,再也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了,不得不逐步放弃遏制和封锁中国的政策。如果没有毛主席的统筹规划,这一切成就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的。

“两弹一星”精神饱含“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以此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要心怀“国之大者”,培育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不懈奋斗。

人物介绍:

葛元仁,1947年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到山西运城地区夏县插队,担任民办教师,大队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被抽调到太原铁路分局当工人,政工干事,后任团委书记。1977年考入山西矿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学习,担任大学学生会主席。1982年分配到山西煤炭规划设计院工作,曾任设计室主任,联合党支部书记。1993年调回北京,在机械部设计总院工作。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北京市专家库专家。2007年退休,被聘为中国城市建筑设计院绿色设计中心电气总工程师。黑河知青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侨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文化青年委员会委员。“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顾问。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dcc7fcdf9b695077d2a91fd844915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