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嘉宾
邵宇 东方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
对话嘉宾
施永青 中原集团主席
胡一平 德信控股集团董事长
刘爱明 中城新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荣斌 海南雅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郝一斌 金地集团副总裁、金地集团开发管理公司董事长、东南区域公司董事长
吴定金 保利发展控股集团战略研究院院长、战略投资中心副总经理
邵宇:我们每位发言5分钟,问题很简单,就是触底之后,这个判断挺强的,是不是真的触底了,或者说还有二次触底,我看晓华的PPT,好像二次触底的概率挺大的。我们假设底部差不多探明之后接下来怎么办?今天台上的有地方的开发商,有国资、有民资,有区域的,也有全国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就看大家接下来怎么操作。下面就有请施永青先生发言。
施永青:现在有没有触底还不敢肯定,但是我担心很多人掉下来就跌死了,这次开发商和他旁边的服务商可能都跌死了,没有机会再爬上去。
邵宇:您的看法很简单,就是游戏结束了,我们还想听听怎么玩,陈启宗先生刚才的说法是好像有点早死早超生的感觉,能不能有一些建设性?行业肯定不会消失,可能玩法会改变。
施永青:之前有社会功能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建多少房子,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有实际的需要,所以国家才会允许你靠高借贷、高杠杆、高周转的方法去开发,因为这样才能够开发得快一点,当时是需要恒大这类型的公司去赶快建房,去满足民生的需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是你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了,现在是建得太多,建的比家庭的总数目还要多,很多地方都有很多空置的房子,租不出去、没有人用。如果国家再允许开发商以以前这种速度去建房子的话,就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就会想办法使它慢下来,现在应该趁这个机会慢下来。
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建得太多、升得太高,要解决的话,就只能够建少一点,价钱回落一点。以前地方政府批的土地太多,未来一段时间就可能要把以前批多了、批错的土地收回来,因为你批出去这么多的土地,现在开发商都拿不到资金去开发,所以与其让它盖了房子卖不出去,还不如把这些土地收回。
现在它的房子已经卖出去了,没有能力交楼的,政府才想办法支持它把房子建好,把房子建好交给业主,但是如果还没有建的,应该不会帮它们去完成这个建设,我认为只会帮一些开工建得差不多,而且卖了一大部分出去的,才会获得政府的支持。
要帮的其实不是开发商,而是要帮买了房子的老百姓和把钱存到银行里的普通的储户,如果你是借了钱给开发商,买了开发商的信托产品的话,我相信不会百分之百的还给你。所以帮是会帮的,主要是帮老百姓、帮银行,开发商不是它要搭救的对象。
邵宇:各位开发商怎么看?
胡一平:关于市场有没有触底,我觉得应该分开来看,我认为有些地方已经触底了,但是有些供应量太大的地方可能还没触底,还有二次探底、三次探底。还有一个概念大家没搞清楚,所谓触底,并不是说房地产这个行业触底,而是要看是地价触底还是房价触底。
其实现在我认为房价在很多地方已经触底了,因为按照以前的拍卖规则,留给开发商的空间是很少的,这个地方降的空间是有限的。相反就是有些政府出让了以后,它的地价下降还有一定的空间。
邵宇:还是要看区域、看结构。有请中城新的刘总。
刘爱明:我就说两点:第一,这个形势可能大家还是有点乐观了。
邵宇:您说大家的判断有点乐观?
刘爱明:对。实际上有一个账我听到大家比较少算到,假如说你去年销售2000亿,今年同比下降40%,无论是央企、国企还是民企都差不多,就算全年下降40%可能还算不错的,如果去年卖2000亿,今年就缺口800亿,这800亿怎么卖?卖项目是卖不出来的,银行贷款也不可能支持,股东哪有800亿再投进来?
所以我觉得这个游戏没完,随着时间推移它可能越来越严重,现在大家能挺的是因为还有点家底,实际上都在用过去的积蓄。这个账还没人算,从去年第四季度到现在已经拖了三个季度了,再熬两个季度到年底,到明年是不是还要再熬两个季度,这个帐大家还没算。它每个季度都会有变化,它的问题就在这里。
第二,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就是把市场真实的信心要反映出来,例如现在很多地方二手房还是在限制交易,政府有指导价政策。实际上二手房不流通是非常麻烦的,因为市场的精髓在于交易,涨也没关系,跌也没关系,跌价20%、30%也没关系,但马上就有交易,但是政府还在用指导价限制市场的流通性,现在只有一手房没有二手房,这个市场就几乎缺了一条腿,这个信号就紊乱了。
另外我觉得房地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不管你做不做房地产,手上都有房子,它是一个融资变现的功能。但是你只要是二手房交易受限,这个功能就大打折扣,实际上对于整个行业,全社会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不是所谓的绑架的问题,中国的个人财富超过一半在房地产市场,房子需要流通,不管怎么样,流通性功能要把它恢复起来,如果这个还不恢复,大家判断这个问题还是看不清楚。
朱荣斌:现在我们看到暴雷的企业集中在民企,其实还有很多潜藏的可能暴雷的企业,说不定哪天又暴雷了,这是民企的问题。我是从民企出来的,我也在问,难道我们的国企都是好好的吗?所以我觉得国企隐藏的问题,虽然今天他们没有出现债务危机,但是他们的资产质量、经营水平,大家怎么就不关心呢?
还有一点我很不解的,地方政府平台其实是花了很多钱,现在是成了地产的主力军,我们的这些政府平台的负债又有多少是跟房地产有关的呢?所以我觉得这场风暴会得很猛烈,肯定是一场大变局,我们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足够性。
就像前些年中央政府对调控地产打的各种组合拳,现在我们的政策措施要足够清晰有力,不然这一场危机怎么度过,我自己也非常没信心,我觉得未来大变局,企业会出现很大的分化,过去是良莠不齐,谁都可以在这里面赚钱,我觉得大变局之后会出现很大的分化,好的会更好,差的就让它安息吧。
郝一斌:地产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中国地产行业所有的调整都是周期,以前是库存周期的调整,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产能出清,这一次调整是前所未有的产能出清的调整。库存周期的调整大概11个月到18个月,最多就是20个月出头,从去年7月份开始市场出现下滑,到现在已经13个月了,从6月份的数据稍微好一点,七八月份的数据又在弱化,所以从这个调整的级别来看,可能这个时间还不够。
目前我个人认为是几个周期的叠加,从长周期到中周期的叠加,这种级别的调整恐怕不是十几个月就能解决的,可能时间会更长。所以说现在应该是一个从衰退期到萧条期的过度,我们一般说触底是它到了萧条期,下一阶段会走向复苏,恐怕这个时间会比较长。
现在这个底在哪里?如果整体而言可能没到底,但是具体而言,以后有些城市是到底了,我们看到有些城市的去化周期十几二十个月,但是我们终究会触底,在好的时候它会调整,坏的时候它也不可能永远活不过来,从更长的历史来看,这个行业不会消失,大家还是要吃饭、穿衣、住房。
这个行业会重构成什么样,这个调整的过程很难推断,但是它总是会触底回暖,变成一个新的稳态,那时候是什么样的情况,我觉得有两个分化:
第一是区域的分化,一定是有些区域恢复了,有些区域恢复不了。我认为有三种区域,一种区域比今天更繁荣,因为一定要有带头大哥,它才能企稳,有些能回到正常合理的状态,可能有些城市由于产业、人口等等流失和缺乏吸引力就起不来,我们现在也看到很多中西部城市的库存去化周期达到了100个月以上,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年轻人不到70%,抚养比已经接近2了,整个房地产进入大衰退周期,可能以后就不会复苏了,目前现有的库存都消化不了。但有些东南沿海一线城市,我觉得还会复苏,但是要复苏的话要有几个带头大哥,要重新繁荣,最后才能实现整体的复苏。
第二是企业也会分化,有些企业能熬过寒冬,有些企业熬不过。我们也知道任何成熟的行业经过去产能周期之后,活下来的企业都是相对而言各方面更优秀的,包括它的经营意识也会更稳健,就像香港的一些企业,它的风险意识更强,会有更强的市场生命力,当然也会成长得更大。
这个17万亿的行业,哪怕它萎缩到15万亿、14万亿,或者我们认为它不会萎缩,现在107万亿的GDP,总会涨到130万亿、140万亿,任何一个国家房地产占GDP的比例都会在15%、20%左右,它保持一个17万亿的市场会是一个常态,这里面会有一些巨型企业,会有一些稳健的企业。
最后一点,这个行业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这个行业是通过激进的融资,通过高杠杆、高负债的模式发展,可能我觉得这个企稳以后,大家的风险意识会增强,有一些企业资产质量非常好,资产规模非常大,还能做到非常大。
另外一种,以后整个行业的融资会转向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并不是IPO,而是集合信托形式的,直接资本监管项目的,我来直接进入项目、监管项目,有一个好的管理单位,或者是一个地产企业占一部分基金份额,并且作为一个开发商,或者是大家做一个集合型的管理公司去运营,这就是日本和美国这种成熟国家的方式,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都会转向这种模式,资本和管理进一步分离、更加明晰,有效控制行业风险。
吴定金:首先我们认为整个市场还在分化的状态,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全国有部分的市场是有倒挂的,就是一二手倒挂的,但我们认为这个比例不超过5%,比如说一些一二线核心的地段存在一二手倒挂,这些说明已经走出市场的底部。
除了不到5%的这些区域,95%以上的区域都是处于市场波动的,并没有倒挂,这部分市场仍然处于底部当中,下半年这种情况还是存在的,对这一块还是要保持一个警惕的态度。之前我们也围绕投资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基本上现在能投的基本趋同,就是投这5%不到的区域,剩下90%多以上的都比较谨慎,这是首先我们认为在形势上有这么个感觉。
第二个就是从开发商的做法或者是应对方面,我们认为主要还是要回归本原,一定要围绕着真实的需求去展开,也就是说大家看到的市场的量大幅度萎缩,一方面它是在回归一个正常的合理水平,实际上是回归到一个我们认为本来就应有的水平,但是有可能这个回落有点大,未来也有可能会修复一部分,但是不管怎么样,该去掉的已经去掉了,就不可能再回来了,房住不炒的不炒成分已经去掉了,只剩下房住,这一块怎么做?一定要围绕真实的需求展开,要做大量的客研工作。
之前我们都知道要围绕客户做市场的客户的研究,其实那个时候更多的还是在面上,没有真正的去做。这一轮无论是房屋市场还是土地市场,真正的进入买方市场,也就是说现在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所以一定要围绕着真实的需求去展开我们的一系列的企业的模式、整个的体系搭建,包括各个条线、各个子公司的运作,都要按照新的真实的需求去展开,否则基本上你是很难去做的。
我始终认为这个行业还是个好行业,因为在现有的最新的价格体系之下,也就是说在最新的土地成本的前提之下,我们发现依然有很多税前成本利润率有15%的项目仍然有不少的选择,包括有的公司要求销售净利率8%到9%以上,我认为这仍然是存在大量的机会的,只是说你怎么生存下来,怎么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再出发的问题。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个行业就没得做了,反而是在新的价格体系之下,又会有新一轮的发展,这是在供求再平衡、行业出清之后,以后新一轮的机会,所以也不能完全悲观。
邵宇:其实还是有些共识,大家刚才讨论的问题是房地产以及中国经济是L型的还是V型的,现在讨论下来好像大家都感觉像LV型的,更有可能是K型的,就是一个剧烈的分化,区域的、行业的和融资方案的分化。
时间差不多了,我想毕竟我们要搞点正能量出来,大家谈的都还在触底和二次触底的纠结中,假设咱们真触底了,一句话总结,这个上行的力量究竟在哪里?从大家各自的经营和公司来说,比方说我就深耕区域,这也是一种上行的力量,有可能我就是专门做产业地产,它也是一个力量。从胡总开始,给大家一点念想。
胡一平:我的观点就是,所有的公司要在你目前已经布局的城市里面深耕。
邵宇:那就还是地段地段地段。
刘爱明:我现在做产业,我觉得最近一个政策非常好,就是REITs对产业园区开放。确实我看到非常好的项目,最近一个央企的项目,成本8个多亿,如果上REITs可以发到15亿,这也是暴利。
邵宇:您看到的力量就来自REITs。
朱荣斌:我觉得危机是非常严重的,但是行业是不会消失的,有变局就有机会,我是今年刚刚开始创业,如果没有这次危机,可能我都没有这个创业机会,我觉得优秀的企业还是要坚持信心,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好。
邵宇:朱总是来抄底的。
郝一斌:拥抱新的资本结构,把握结构性复苏的机会。
邵宇:也就是REITs+区域深耕。
吴定金:我觉得是两点,一个是围绕着刚才说的真实的需求展开,越有真实的需求越有上升的力量。第二是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现在信用、品牌、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是新一轮分化的主要因素,如果这个企业在这方面都有优势,我认为是它的上升的力量。
邵宇:做更好的自己才能扛过这次危机。
这就是我们这一节给大家的些许能量的释放,感谢各位嘉宾,也感谢各位的聆听。